什么?公务员行测竟然还要考心理学!
近几年无论国考、省考甚至事业单位考试中,对心理效应的相关知识时有考查。考生不觉惊呼,考个公务员容易吗?不仅要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诗词,精通数学,现在竟然还要我去洞察人心!放开我,我想静静!
其实广大考生对此不必担心,这一部分在考试大纲中虽然在大纲中没有明确表示出来,但是该部分常以考察心理学原理的方式出现,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和规律,或者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学在行测考试当中的具体呈现方式吧。
一、真题展示
【例1】(2016年423联考)下列常见的心理现象与成语对应错误的是:
A.晕轮效应——爱屋及乌 B.首因效应——一鼓作气
C.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D.从众效应——人云亦云
【答案】B。中公解析: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而一鼓作气是指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两者意思不同,对应错误。
【例2】(2014年河北)登门槛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意的要求。
根据上述定义,属于不登门槛效应的是( )。
A. 一项调查显示,某城市居民愿意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的比例是30%,而如果先请人们在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倡议书上签名,再请他们捐款,愿意捐款的人数增加了25%
B.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先提出一些比过去稍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目标
C.某企业成功研制了一种祛除烟渍的洁白牙膏,由于其去除烟渍效果较好而获得了市场好评,该企业趁热打铁,又推出几款不同口感的洁白牙膏,尽管只是将前一种产品稍加改良而成,但仍然成为畅销产品
D.有个小和尚跟师傅学武艺,可师傅却什么也不教他,只是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养。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小猪一天天长大,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
【答案】C。中公解析:登门槛效应定义的要点是:(1)接受他人的要求;(2)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3)接受更大的要求。A、B两项均符合定义要点。C项,消费者没有对企业提出要求,而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营销行为,且企业推出不同口感的牙膏,也不符合要点(2),当选。D项,小猪的体重一天天增加,小和尚的臂力也随之不断增长,符合定义。
【例3】(2014年北京市)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 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登门坎效应的是
A. 某推销员总是仔细地记录客户的需求,并定期向他们宣传新产品
B. 先请居民在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在自己房前竖立“小心驾驶”的语牌
C. 某高中的班主任不忽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帮助他们制定短期目标,促使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
D. 一位万米长跑冠军说:“我将10000米分成10段。每段我都保持了领先,所以赢得了胜利。”
【答案】A。中公解析:登门槛效应定义的要点是:(1)接受他人的要求;(2)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3)接受更大的要求。A项没有体现小的要求转变接受更大的要求,不符合定义。
上述三题皆是心理学在行测文中的体现,第一题是一道典型的类比判断,第二、三题是定义判断,并且后两道都是围绕登门坎效应,前前后后考了两次,定义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把其中的选项做了更换。通过这三道题,我们可以发现公务员考试中主要是对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心理学原理进行出题。题目的难度不大,不会出现太过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因此考生只需要对常见的心理学原理含义简单了解即可从容面对这方面的考题。那么我们接下来来了解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
二、常见心理效应原理
(一)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二)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三)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四)首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五)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六)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七)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八)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
(九)门槛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十)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强调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经历竞争、淘汰、相互的比较和相互之间的评价才能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奋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只要对这些心理学方面的原理简单了解,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来个题目练练手?
【例1】乐队效应指一个乐队演奏乐曲要以这个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为转移,以此引申,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个别人如领导或专家所左右,那么我们就视之为乐队效应带来的影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乐队效应的是( )。
A.美国司法制度中规定,不允许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进入法庭的陪审团
B.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兴起了“磷肥热”,某县领导一看有利可图,便要求各乡镇都办磷肥厂,结果钱花了不少,厂办起来了,但因技术不过关,又纷纷关停
C.某高校评奖学金,李刚虽然得到大多数选票,但由于班主任对他平时的印象不太好,没让他评上
D.法院在审判案件时,主审法官的意见很重要
【答案】B。中公解析: A、C、D项中的法律人员、老师、法官均会对群体的其他人员的决策产生影响,即产生乐队效应。B项为行政命令,不符合定义。故选B。
【例2】(2018年423联考)在决断之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中大致相近,则难于决断其优劣;但在作出选择之后,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评价就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决断后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决断后效应的是:
A.某职员对自己的去留一筹莫展,一番考量之后他认为留下来要面对许多复杂关系,不如重新开创新天地
B.某女士对各有优劣的两个品牌手机难以抉择,最后她从经济角度考虑选择其中一款,可到货后发现这款有色差
C.某老师对选A还是B去参加比赛犹豫不决,班长建议选B。事后,老师认为选B完全正确,因为B最终夺得冠军
D.某学生填报志愿时对报甲大学还是乙大学犹豫不决,最后他听从老师建议选择了甲大学,从此觉得甲大学优于乙大学
【答案】D。中公解析:决断后效应定义的要点是:(1)决断前,难于决断其优劣;(2)决断后,态度发生改变。D项在决断前,对甲乙两所学校犹豫不决,符合要点(1),决断后,又对该大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符合要点(2),符合定义,当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