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地大这些团队和个人获表彰

  

  7月8日,我校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东区教学综合楼A708召开。校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党委副书记唐辉明,副校长刘杰,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储祖旺,学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受表彰师生、援派挂职干部教师家属代表、学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王焰新主持会议。

  

  刘杰作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接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报告。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省部定点扶贫十堰市竹山县小河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工作任务,承担了对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塔里木大学的援建工作,以及对口支援恩施州巴东县、宜昌市夷陵区湖北省“616”工程等。八年来,学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擘画扶贫工作“路线图”;发挥特色优势,聚焦地方所需,精心绘就扶贫工作“施工图”;总结工作经验,夯实帮扶基础,高效完成扶贫工作“竣工图”;弘扬攻坚精神,巩固帮扶成果,深度服务乡村振兴“新蓝图”。他强调,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段的历史过渡期,大家要意气风发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在深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地大人服务国家乡村战略的辉煌篇章。

  

  

  

  

  王焰新宣读学校党委《关于表彰脱贫攻坚优秀组织单位、突出贡献团队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党委组织部等10个单位获“脱贫攻坚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材料与化学学院田熙科负责的富硒农业团队等10个团队获“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团队”荣誉称号,梁本哲等20人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黄晓玫、唐辉明、刘杰、储祖旺分别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

  

  

  

  作为获奖代表,学校驻竹山县帮扶工作队队员汤吉、附属学校副校长袁杰和珠宝学院院长尹作为分别交流经验。他们表示,沉甸甸的荣誉凝结着全校所有扶贫人的汗水和努力,他们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续写地大人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黄晓玫以《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为题作总结讲话。她代表学校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表示热烈祝贺,向奋战扶贫一线的广大师生致以崇高敬意。她说,八年来,学校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尽锐出战,选派扶贫铁军队伍;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攻坚战斗堡垒;狠抓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化科技扶贫,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推进消费扶贫,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深化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书写了地大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她就下一步学校深度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二是要强化整体推进,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成效;三是要加强宣传推广,发挥乡村振兴育人功能。

  黄晓玫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学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内涵发展、加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家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准确把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新要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地大人应有贡献。

  王焰新强调,乡村振兴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防震减灾、安全部署、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利用、红色教育、地质文化村等多个研究方向,学校在深度融合发展地球科学与农业科学、在乡村振兴中有效发挥学科优势等方面还需作出更大努力。大家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将“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的办学成果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为早日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目标笔直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自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扶贫干部教师41人,支教研究生65人,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逾3000万元,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234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5800余万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户8000余人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坚实的地大力量。

  学校扶贫工作受到上级部门、帮扶地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云南省等纷纷给学校发来感谢信。学校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先进集体”,胡守庚教授等3人被评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先进个人”,魏昌华副教授被评为“民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学校报送的《绿松石助推竹山县脱贫摘帽》典型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脱贫攻坚总结案例”,学校2019年被湖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最高等次“综合评价好”,竹山县扶贫工作队评为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尹作为同志被评为“云南省扶贫先进工作者”,周琦深同志被评为“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媒体报道学校扶贫工作100余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学校驻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

  4月13日,湖北省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我校驻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获评“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校自2015年起承担竹山县小河村的定点扶贫任务。经过4批扶贫工作队、11名干部教师的接力帮扶,2019年12月,小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674人全部脱贫;2020年4月,竹山县脱贫摘帽。

  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工作队一是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做好驻村扶贫的“压舱石”。5年来,学校投入小河村建设资金196.8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05万元,购买农副产品201.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二是规划引领,科技扶贫,做好产业发展的“致富石”。组织专家编制小河村产业发展10年规划,确立产业发展布局;筹资73万元,以“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支持4个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28户就业;借助学校珠宝学科优势,助力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发展,带动1.1万人直接脱贫,政府财政增收6.8亿元。三是发展教育,志智双扶,做好文化繁荣的“幸福石”。学校赴小河村调研、支教师生280余人次;附属学校与小河村武家坡小学结对开展五年帮扶行动,捐赠价值近30万元的电脑、空调等物资;多个教工党支部以爱心助学方式,为小河村中小学生捐款、捐物10万余元;为小河村制作村徽、村训,设立乡村振兴讲坛,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种养殖类专题培训,增强村民致富技能和内生动力。四是改善民生,绿色发展,做好生态环境的“铺路石”。筹资61万元帮助小河村建设村民文化广场,新建村卫生室,修缮村党员活动室,协助校内专家赴小河村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饮水、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等科研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被当地政府采纳。

  学校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学校脱贫攻坚优秀组织单位

  党委组织部

  一是扎实做好竹山县精准扶贫工作,推动学校扶贫举措落实落地,促进校县合作纵深发展。二是选优配强扶贫干部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及关怀激励,牵头制定学校《援派挂职干部人才工作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文件,做好30余名援派挂职干部人才选派和慰问激励工作。三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推动定点扶贫向校地合作发展。总结撰写的扶贫工作新闻稿在教育部网站、科学网、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矿业报等媒体报道。

  工会

  一是组织选购贫困地区优质农副产品,助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5年来累计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200多万元,其中在湖北省竹山县、秭归县、巴东县和云南省施甸县等学校定点扶贫和对口援建地区采购11万件(箱)1109万元优质农副产品。二是积极推荐优秀干部驻村扶贫。2019年底,推荐工会优秀干部汤吉赴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参加驻村扶贫。2021年4月,汤吉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该同志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2020年省驻村工作业绩突出工作队员”。三是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责任包保户的脱贫帮扶任务。前任常务副主席高芸完成了小河村包保户田某的脱贫帮扶任务,现任常务副主席喻芒清完成了小河村解某、岳某2家包保户的脱贫帮扶任务。

  人事处

  一是做好湖北省“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2012年以来,遴选17名博士教师赴湖北省内艰苦边远地区挂职锻炼。二是配合做好专家教师援藏、援疆和援滇等项目选派工作,建立以岗位聘任为主要手段、相关生活保障为重要支撑的激励机制。三是落实扶贫支教干部教师生活补贴、职级晋升、职称评审、差旅费和保险费等待遇和保障。四是处领导陪同学校领导或直接带队10余次赴新疆、西藏、云南等地看望慰问扶贫干部教师。五是党支部2012至2014年赴麻城市龟山镇石陂村开展对口援助活动,向贫困村民捐赠送援助金和相关生活物资。

  离退休干部处

  一是2020至2021年间先后组织刘鄂生、廖群安、胡卫民、孙斌和邹伟进5位教师参加教育部“银龄讲学计划”,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援教,受到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广泛好评。二是组织离退休老同志为贫困山区利川市汪营镇红鹤坝村捐赠书刊,帮助该村打造文旅避暑养生基地,助力建设有着200年历史的“鹤鸣书院”。三是组织开展“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专题调研活动,引导离退休老同志分享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和感悟,并将调研报告报送教育部。

  后勤保障处

  一是党员干部坚守扶贫一线。2015年以来选派傅艾平、卢杰、李林邦三位党员干部参加学校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其中傅艾平、卢杰先后担任工作队队长。2019年1月又选派时任后勤保障处副处长黄金波到巴东县挂职,并担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促进校地合作。二是落实贫困户包保帮扶责任。党委书记蔡楚元、处长王文起“一对一”包保小河村贫困户,定期看望贫困户,帮助解决生产及生活困难。三是开展消费扶贫。饮食服务中心、后勤分工会先后采购211万元学校定点扶贫县云南施甸县、湖北竹山县农副产品,在学校人流密集地设立施甸县和竹山县消费扶贫专柜。

  材料与化学学院

  一是依托学院富硒农业团队,与巴东县政府共建国际硒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院。2018年8月,协助巴东县召开第二届中国硒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参会人数达400余人。二是田熙科教授参加自然资源部在赣南县和琼中县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参加云南施甸县科技扶贫工作,向施甸县捐赠价值47万元富硒营养剂,提出的发展建议写入施甸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到学校对口援建地区宜昌市夷陵区作富硒农业专题讲座,进行技术指导。三是2020至2021年,田熙科教授、聂玉伦教授、杨超副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巴东县进行科技帮扶,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系列富硒农产品。四是鲍征宇教授团队扎根陕西省安康市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魏昌华副教授2019、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康市“三区”科技人才先进个人。

  环境学院

  一是为贫困地区人口安全供水提供科技支持。以王焰新院士团队为核心,通过优质地下水淡水水源靶区圈定与开采示范工程,解决300余万贫困人口的安全供水;在我国西部11省(区)106个县推广,解决800余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指导山西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工程输水线路规避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保障受水区300余万贫困人口的安全供水。二是积极投身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副院长谢先军赴竹山县开展优质矿泉水资源调查,助力竹山县产业发展;陈华清副教授至小河村开展科技扶贫,协助解决小河村安全饮水问题;杨涛老师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到小河村扶贫。三是输送科技人才赴扶贫工作一线。2015年选派陈华清副教授参加湖北省“博士服务团”赴竹山县水务局工作,2017年陈华清副教授又赴荆门市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挂职副主任;选派洪军副教授(2017至2019年)和陈华清副教授(2019年4月至今)到塔里木大学参加援疆工作。四是鼓励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研究生韩鹏同学赴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中支教。

  珠宝学院

  一是高站位开展扶贫工作。学院党政一把手挂帅牵头,协调学校领导和各二级单位负责人赴竹山县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考察调研近50次。二是科技扶贫助力产业发展。与竹山县委进行“产学研”立体开发扶贫,成功申请绿松石检测鉴定“省标”“国标”,使竹山绿松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绿松石产业成为竹山县第一支柱产业,全县1.1万人因此脱贫,县政府财政增收6.8亿元。三是全口径援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先后派出3名副院长赴滇挂职,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极大提升该校办学能力。挂职干部教师为该校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9项、云南省高校重点工程研究中心项目1项、云南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1项、省校教育合作共建重点项目2项、教师个人科研项目41项,项目资金累计近1800万元。

  公共管理学院

  一是组织师生代表连续六年完成学校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累计完成10余次评估任务,动员近千人次,完成70余县、30多万农户调研,提交湖北、甘肃、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省年度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报告,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高度肯定。学校获评“国家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学院3人获评先进个人。二是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学校定点扶贫工作。2020年5月,学院青年教师向敬伟副教授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赴云南省施甸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三是积极动员学生支教贫困地区、宣讲扶贫政策、传播扶贫故事。

  附属学校

  一是2016至2020年对竹山县秦古镇中心小学和小河村武家坡教学点实施5年教育精准帮扶计划。重点围绕师资培训、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捐赠电脑、体育器材及资助贫困生等近30万元,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资4.7万元。先后培训秦古中心小学教师49人次,其中到附属学校培训41人次、参加全国培训8人次;附属学校教师前往秦古中心小学30多人次,送精品课程17节,培训教师党员300多人次,十堰日报、中国科技网站等进行报道。二是积极落实湖北省教育厅扶贫专项工作。2019年8月选派陈红兰老师参加湖北省组团支援西藏山南东辉中学;2020年5月选派副校长袁杰帮扶施甸二中,并担任该校党委书记、校长。附属学校专门制订2020-2022年帮扶施甸二中工作方案,并得到大学审批认可。三是2019、2020年组织附属学校学生开展红领巾义卖活动,为东辉中学、施甸二中等贫困地区学生捐款1万余元。

  学校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团队

  材料与化学学院富硒农业团队

  

  负责人: 田熙科教授

  成员: 聂玉伦、杨超、罗东岳、王龙艳

  该团队与湖北省巴东县政府共建国际硒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帮助当地科技企业开发多种富硒农产品,推动该县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参加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在江西省赣南县和海南省琼中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富硒农业培训和指导,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专门致信感谢。团队成员多次赴云南省施甸县调研,采集农作物、水、土壤样品等170余件,向施甸县捐赠价值47万元富硒营养剂,所提出的“富硒+”高山特色农业发展建议,写入施甸县政府2021年工作报告和“十四五”发展规划。

  经济管理学院精准脱贫项目评估研究团队

  

  负责人: 帅传敏教授

  成员: 丁丽萍、程欣、帅竞、黄赋斌

  该团队面向国家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扶贫项目评估和光伏扶贫项目减贫、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联合国IFAD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得湖北省科研奖励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9年7月,团队提交的《光伏扶贫电站减贫和环境效益弱化现象值得警惕——我国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上)》《多措并举提升光伏扶贫电站减贫和环境效益——我国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下)》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018年12月,团队提交的《关于出台光伏扶贫电站税收减免和突破471红线两个政策建议的请示》获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批示。2019年3月,团队提交的《关于促进我省光伏扶贫电站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获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并被湖北省发改委、能源局、财政厅和扶贫办等部门采纳。

  经济管理学院旅游扶贫研究团队

  

  负责人: 李会琴副教授

  成员: 肖拥军、侯林春、刘晶晶、罗玉杰

  该团队每年驻村入户、调研近百个村庄,致力于黄土高原、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深度贫困区致贫原因诊断、旅游扶贫战略、社会参与机制、农户生计转型等研究,为当地量身打造旅游产业脱贫方案。其中,《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30)》为全省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设计可行方案;《嘉鱼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5)》为当地乡村振兴设计蓝图,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近五年来,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相关课题10余项,出版《黄土高原旅游扶贫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省旅游扶贫研究》《旅游扶贫面对面?实务教学篇》(全国旅游扶贫培训教材)等专著6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旅游扶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等论文20余篇。

  公共管理学院

  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团队

  

  负责人: 胡守庚教授

  成员: 方世明、卓成刚、杨剩富、童陆亿

  该团队作为我校第三方评估的核心力量,完成国家、省级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和贫困县退出专项任务10次,组织945人次完成76个县、641个村、32643户农户调研,提交湖北、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省年度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评估报告50余份,并被国务院扶贫办和相关省扶贫办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参阅依据。团队核心成员胡守庚教授、方世明教授、杨剩富副教授获评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学校获评“国家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

  公共管理学院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团队

  

  负责人: 龚健教授

  成员: 李江风、叶菁、朱江洪、杨建新

  该团队深度参与云南省施甸县脱贫攻坚工作,主导施甸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长期实地驻扎走访与考察调研基础上,开展“规划先行”系列帮扶行动,为施甸县建立城乡一体、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并从规划编制、规划咨询、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方面传授经验、培养人才。团队志愿服务鄂州市蒲团乡小庙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调研和访谈村民代表、各级干部300余人,探索“多规合一”村庄编制技术路线,规划成果获得2019年共青团中央和自然资源部村规划实践成果一等奖。

  体育学院户外资源调查与规划团队

  

  负责人: 董范教授

  成员:陈昆仑、牛小洪、何鹏飞、刘小琼

  该团队在云南施甸、湖北建始、广西灌阳等贫困山区开展户外运动资源调查与规划服务,为贫困地区户外运动推广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云南施甸开展“大健康引领下施甸县户外+旅游资源整合与发展策略”科技扶贫工作,为施甸二中和施甸县由旺镇杨家社区捐赠价值3万余元的体育器材。在湖北建始指导建设的建始飞拉达户外基地已建成攀岩线路5条共计3000米、登山步道2公里、露营驿站和教练楼等多栋配套设施,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服务业2020年“五个一百工程”重点项目,实现综合收入5亿元。在广西灌阳推动“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灌阳站)”落户,并发展成为当地名片,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脱贫攻坚研究团队

  

  负责人:李海金教授

  成员:焦方杨、陈文华、巴且古铁、冯雪艳

  该团队承担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委托项目2项,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金句解读和反贫困理论研究工作,参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投稿和评审工作。承担国务院扶贫办、湖北省委宣传部有关脱贫攻坚课题11项,总经费360余万元;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2本著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T1两篇;多篇咨询报告被国务院扶贫办等采纳,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团队多次赴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湖南等地开展脱贫案例总结、退出评估、干部培训等工作;独立承担江西井冈山、重庆黔江等脱贫案例的实地调研和学术研究工作;全程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案例选、扶贫扶志故事选的征集、遴选和编写工作,出版2本案例书,并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脱贫攻坚教育培训工作团队

  

  负责人:刘雪梅副院长

  成员:叶洪波、李欣、王群星、刘萍

  针对云南省施甸县中学师资和基层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空间规划、乡村旅游等专题,该团队2020年在当地组织开展11期教育扶贫培训工作,共培训1267人次。完成自然资源部委托学校开展的部定点扶贫地区实用科技人才培训工作,先后在江西省赣州市、海南省琼中县、黑龙江省海伦市等地区举办各类专题培训24期,培训3000余人次。相关扶贫培训事迹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中国自然资源报等报道。自然资源部2019、2020年连续两年发来感谢信,对学校教育培训工作给予肯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施甸县扶贫工作队

  

  负责人:向敬伟副教授

  成员:袁杰、朱峰

  该团队于2020年5月入驻云南省施甸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努力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大智慧和力量。团队以科技扶贫带动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学校5个专家团队的科研项目,推动施甸县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振兴;实施教育立体帮扶,从基础设施改善、师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全力提升施甸二中教育教学水平;以驻村点杨家社区为据点,聚焦党建促脱贫,帮助8户贫困户24人脱贫;多方开展消费扶贫,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开展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智力帮扶,提升专业技能和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支教团

  

  当前负责人:环境学院学生韩鹏

  成员:历任研究生支教团学生

  自2004年起学校选拔组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起,至今已有112名志愿者接力奋斗在贫困山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第一线。研究生支教团以“党建+”提升协调力、以“管理+”打造组织力、以“培训+”增强硬实力、以“教育+”激发内生力,写好教育扶贫“后半篇文章”,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着力打造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增长才干的鲜活课堂。研究生支教团用课堂诠释时代使命、用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在云南楚雄、湖北巴东等地开展支教行动,涌现出优秀班主任詹敏、毕业后回到西部工作的优秀毕业生马丽娟等典型人物。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公益帮扶行动,先后创立“研支驻梦”基金、“南望楚雄优秀学子奖学金”等,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成长。策划实施“地球科学名师科普”系列讲座,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共青团中央网站、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报道研究生支教团先进事迹。

  学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梁本哲

  

  梁本哲,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出生,党委组织部副部长。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在恩施州巴东县挂职科技副县长;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担任学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在挂职期间,该同志助推巴东县与学校深化科教合作:推动学校野外地灾试验场建设成为巴东科普教育基地,配合学校解决巴东综合实验楼征地纠纷;联系学校在巴东一中挂牌“优质生源基地”,积极参与学校在巴东县高考招生宣传;联系学校专家助力巴东县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安全选址和滑坡治理;推动建设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位居恩施州第一、鄂西同类县市前列,助力巴东县获批湖北省科普示范县。在学校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该同志扎实做好学校精准扶贫统筹协调工作,配合做好扶贫干部选派工作。加强与受援地方组织部门联系,推动竹山县、施甸县两地扶贫工作队长挂职当地副县长。撰写的3篇扶贫稿件被教育部网站等媒体报道,协助珠宝学院申报“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和全球减贫案例,珠宝学院获得湖北省通报表扬。

  汤吉

  

  汤吉,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校工会职工权益部主任。2020年2月至今,为学校派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其中2021年1月挂职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加强学校帮扶资金监管,起草学校扶持资金使用备忘录,规范帮扶资金使用;认真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帮助小河村于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大普查,同时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员赴丹江口市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认可;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小河村设计制作村徽、凝练十二字村训、制定村民公约;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小河村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每月主题党日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村支“两委”换届工作;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小河村建成4个村民健身文娱活动广场,开展小河村电网设施维修改造,为500余户村民在房屋外安装照明设施等。该同志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2020年省驻村工作业绩突出工作队员”。

  朱峰

  

  朱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发展规划处改革与发展管理科科长,六级职员。2020年5月至今,在云南省施甸县由旺镇杨家社区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兼任施甸二中副校长。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该同志注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推动杨家社区党总支通过施甸县委组织部开展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改验收,杨家社区工作排在由旺镇前列,并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做好杨家社区贫困户动态管理和数据核实工作,对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问题及风险进行排查整改,帮助全村剩余贫困户8户24人顺利脱贫,2020年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显示,杨家社区脱贫成效满意度达100%;发挥学校30万元帮扶资金作用,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困扰山区农户多年的季节性缺水和村组道路建设两项民生问题;细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措施,帮助全村贫困人口就业23人,培育带头致富人3人,培训村“两委”班子162人次、村民292人。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该同志协助校长从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师资能力、保障学生学业等方面做好对施甸二中的帮扶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师生的广泛好评。

  陈少才

  

  陈少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科主任科员。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为学校派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负责对联系的13户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协调镇民政部门和村委会为困难农户办理低保,两年来累计走访572人次,慰问贫困户100余户,有时一天甚至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重点,协助工作队队长做好产业扶持工作,参与小河村新增2个专业合作社建设,协助合作社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奖补资金13万元,吸纳贫困户53户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完成小河村刘家堡滑坡搬迁前期的入户协调、宅基地丈量等,完成小河村185户农户厕所革命及危房改造工作,参与督办小河村麦地湾水库改造项目;协助经济管理学院邓宏兵教授开展《竹山县秦古镇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2021-2030)》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助力附属学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至小河村持续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杜飚

  

  杜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离退休干部处汉口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主任。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为学校派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走家串户洒汗水,做贫困户的“贴心人”,指导小河村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其中贫困户朱某家在海拔1200米的最高处、刘某家在海拔最低的山沟里,每一次走访都是早出晚归、踏遍坎坷山路;精准到位有作为,做扶贫工作的“实在人”,精准甄别扶贫对象、精心做好扶贫档案、精密制定脱贫规划、精确落实扶贫政策,确保扶贫补助款发放工作到位,组织村民参加电商培训活动,多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搭建平台聚合力,做学校扶贫的“联络人”,积极协调学校专家团队在小河村开展绿色生态、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和矿渣利用等项目调研,协助学校大学生“灯芯支教团队”到小河村开展支教活动等。

  傅艾平

  

  傅艾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出生,后勤保障处副处长。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竹山县小河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并担任学校驻小河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任、第二任队长。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带领两批工作队员积极宣讲扶贫政策,制定小河村脱贫计划,做好全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工作;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争取和落实扶贫资金,配合镇政府基本完成村农网改造、入村入户道路、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村组饮用水窖等基础设施建设;甄别需要异地搬迁的贫困户,制定扶贫搬迁和选址计划,完成大部分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工作;利用小河村的丰富矿产资源,形成绿松石矿山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党员干部带动的帮扶思路,成立4个合作社与贫困户无缝对接,增加贫困户收入;协调学校有关专家在当地开展绿松石产业规划、矿山治理、滑坡治理、饮用水资源调查等科技扶贫,协助附属学校开展教育扶贫,形成“驻村、帮镇、带县”的工作格局。所在的工作队被评为“竹山县先进扶贫工作队”、“湖北省成绩突出驻村(扶贫)工作队”。

  卢杰

  

  卢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后勤保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竹山县小河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并担任学校驻小河村扶贫工作队第三任队长。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积极争取各类资源,累计为小河村引进帮扶资金80多万元,用于麦地湾水库改造、“三用房”建设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第二负责人编写《竹山县秦古镇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2021-2030)》,撰写两份调研报告,其中一份被当地政府采纳使用;帮助小河村成立2个专业合作社,推动村民增收致富;主持完成小河村村支“两委”换届工作,助力小河村在2019年底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助推竹山县在2020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和第三方评估验收、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该同志事迹被十堰电视台、十堰日报等媒体报道,入选竹山县“堵河先锋”新闻人物,并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竹山县优秀共产党员”,所在的工作队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2019年度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

  陈华清

  

  陈华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环境学院副教授。2017年7月至12月,在荆门市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挂职副主任;2019年4月至今,在新疆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挂职副院长。从2016年1月起,该同志参与竹山县小河村科技扶贫工作,以自有发明专利为基础,研发质优价廉的地质矿物滤池微污染水净化系统,筹资建设一座50方供水工程,缓解小河村蓄水用水困难。在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挂职期间,该同志所负责的湖北农青园艺公司地源热泵建设项目每年为企业节省能耗成本600余万元,综合鉴定为“优秀”。在塔里木大学援疆期间,该同志帮助塔里木大学新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农业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赴20余所高校院所招聘宣讲,引进专职教师和“银龄讲学计划”教师10余人,推荐数名年轻教师到合作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访学。2019、2020年,该同志连续两年被评为“塔里木大学先进工作者”。

  杨涛

  

  杨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环境学院办公室科研秘书,主任科员。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为学校派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实地查看、入户调查等方式,遍访小河村所有贫困户,全面掌握村情民意;严格执行拟定贫困户名单审核公示等程序,接受村民监督,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动态监测;针对小河村贫困户生产生活、致贫原因、子女上学、务工情况等,因户因人制定脱贫计划,寻找脱贫出路,同时注重对贫困户进行心理疏导,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因病致贫又与妻子离婚的村民蒋某重拾生活信心;帮助小河村建设村民文化广场、村卫生室,以“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小河村专业合作社发展。

  黄金波

  

  黄金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出生,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巴东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在挂职期间,该同志积极促进校地合作,协助学校在巴东县成功举办2019年第二届“国际地质灾害论坛”;协调推进学校巴东科教基地建设,现已有10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在该基地挂牌实习、实践;积极推进学校在巴东县硒产业研究院建设,并以研究院为平台,聚才引资推动巴东县硒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产业经济;推介、推进巴东县茶旅结合、富硒康养等特色产业,引入高校专家为巴东县在地灾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组织巴东县各预算单位、县内央企及社会爱心人士等购买当地农副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巴东县消费扶贫工作在全国排名前五,得到全国供销总社认可。

  邓宏兵

  

  邓宏兵,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66年出生,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主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出版相关著作10余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作为省政协委员,该同志多次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问题调研,近年来向湖北省政协提交13件提案,其中《创新乡村营商环境 促进“新乡镇企业”大发展》《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突出村民主体地位》等提案直面当前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相关建议4次被湖北省领导签批。作为湖北省宣讲团成员,该同志围绕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先后给17个省市干部培训班、党委中心学习小组作辅导报告70余场,提出乡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该同志积极参与学校科技扶贫工作,主持编制《竹山县秦古镇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2021-2030)》,描绘秦古镇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义务帮助乡村遴选项目、编制招商引资指南和发展规划。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该同志参与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李江涛

  

  李江涛,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72年出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为学校派驻竹山县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2020年2月至今,再次参与小河村驻村扶贫工作。在驻村扶贫工作期间,该同志积极做好脱贫攻坚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更新,完成小河村35户贫困户基础信息核对和人均收入测算工作,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员赴丹江口市开展为期20天的普查工作并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联系环境学院谢先军教授团队赴竹山县开展优质矿泉水资源调查,为竹山县优质水资源开发提供专业支持,联系环境学院陈华清副教授团队到小河村进行水质检测和污染治理,联系经济管理学院邓宏兵教授制定秦古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强化消费扶贫,负责制作小河村招商指南,推动当地村民就业、促进增收。

  杨明星

  

  杨明星,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珠宝学院教授,兼任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发展高级顾问。该同志十六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一线,是国家级贫困县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发展的“领路人”。竹山县绿松石从矿山开采、原石交易,到产品分级、质量检测,再到产业集群、生态高效等,每个产业链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2005年开始,该同志经年累月开展竹山县绿松石产业调研和方案论证,推动当地政府和企业关闭、整治和重组矿山。2013年底,竹山县砌封矿硐318个,矿山从无序开采变成政府有组织开发。2015年开始,该同志和他的团队成员耗时3年,足迹踏遍竹山县矿区,采集超过5万件矿石标本,圆满完成绿松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使竹山县绿松石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该同志还负责编制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将绿松石作为竹山县第一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进行精心打造和重点培育,形成近50亿元的产业规模,全县约有1.1万人因绿松石产业发展而直接脱贫。

  孙仲鸣

  

  孙仲鸣,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珠宝学院首饰系主任,副教授。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负责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筹建工作并挂职首任院长。在四年筹建期里,该同志帮助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从无到有,期间经历了母亲去世、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时,医生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评委质疑等波折。为制定一套实用、新颖的培养方案,他在三年多时间内反复修改文稿200余次。最终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办学路径。教育部评审组专家给予高度评价:“滇西大珠宝学院的办学思路很清晰,探索出了一套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的创新模式。”2016年4月,该同志进入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第四期名单,出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院长。2017年4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去筹评审,获得正式办学资格。2017年9月,该院开始面向云南省招生。

  尹作为

  

  尹作为,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珠宝学院院长,教授。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挂职第二任院长。在挂职期间,该同志着眼于学院办学初期规范化发展,牵头制定7个专业培养方案,修订40多项规章制度,提升学院管理水平;向中央财政申请获批400万元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质检与实践教学平台,牵头申报并获批云南省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拓展学院办学所需社会资源,与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协议,邀请玉雕大师进校构建“双师型”教学体系,深入缅甸密支那地区开展招生宣传,开辟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招生国际留学生的先河;举办10期翡翠鉴定师职业技术培训班,面向社会开展义务讲座等。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从一个正在盖楼的500亩工地,变成顺利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并有着10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职工的美丽校园。2019年,该同志被评为“云南省扶贫先进个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部网站等媒体报道其工作成绩。

  周琦深

  

  周琦深,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2019年6月至今,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挂职常务副院长。在挂职期间,该同志与学院领导一起,积极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教师指标,多次前往各省高校招聘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解决了学院教师匮乏问题;详细梳理每个教研室教学能力与资源,引导教研室主任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新课开设标准及课程质量体系,推动学院教学工作开展;牵头申报云南高原攀岩教学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并被云南省教育厅列为重点项目,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训条件;对接、引入20余家企业入校,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9、2020年,该同志连续两年在云南省保山市市管干部考核中获得“优秀”,并于2020年被评为“保山市优秀共产党员”。

  向敬伟

  

  向敬伟,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87年出生,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20年5月至今,在云南省施甸县挂职副县长,并担任学校驻施甸县扶贫工作队首任队长。在挂职期间,该同志走遍施甸县13个乡镇及各部门,调研了解县情民意,理清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及帮扶思路;依托自身在国土规划方面专业优势,协调学校专家团队承担施甸县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帮助该县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依托学校在施甸县实施的5个科技扶贫项目,全力帮助施甸县重点推动富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统筹开展教育扶贫、驻村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以及招商引资等帮扶工作,与工作队员一起为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叶洪波

  

  叶洪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五级职员,副研究员。该同志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高效组织完成相关贫困县的扶贫培训工作。在对学校定点扶贫县云南省施甸县的扶贫培训过程中,该同志注重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在线直播”、“小会场面授+分会场直播”等方式,组织专家就施甸县中学师资和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空间规划、乡村旅游等方面制定培训方案。待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后,第一时间组织培训工作队伍奔赴施甸县开展面授培训,累计完成11期、1267人次培训工作。在对自然资源部委托的部定点扶贫地区实用科技人才培训过程中,该同志深入江西省赣州市等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克服困难,多方联系国内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为农户开展养殖技术等培训。2019至2020年,完成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地区24期、3000余人次专题培训工作。该同志还注重扶贫培训工作影像资料的拍摄及整理,所撰写的部分稿件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自然资源报等媒体报道。

  袁杰

  

  袁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附属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20年5月至今,在施甸二中挂职党委书记、校长。在挂职期间,该同志完善学校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制度,打造“五五五”党建工作机制,施甸二中被评为“施甸县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校”;构建“1+N”教师队伍建设帮扶模式,选派14人次参加市县优质课竞赛、30余人次参加实地培训、300余人次参加网络培训;全面完成2020年高考目标,高考体艺一本人数、中考500份以上人数等主要指标均较往年大幅提升,施甸二中被云南省教育厅、省妇联评为“云南省家庭教育创新实验基地”;改善教学教研条件,统筹273万元帮扶资金,重启再建田径运动场,改造完成两所旱厕,建成校园监控系统,添置LED屏等;建成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协调第三方免费设计校徽;建设智慧平安校园,形成“技防、物防、人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一年来施甸二中无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陈红兰

  

  陈红兰,女,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70年出生,附属学校高级教师。2019年8月至今,在西藏山南市东辉中学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在支教期间,该同志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根据东辉中学90%生源为藏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新中国成立70、71周年之际,组织开展“国庆绘画展”,并得到师生赞誉;筹备学校美术社团,并开展卓有成效的社团活动;走访藏族贫困学生家庭,还单独资助两名学生;与学校藏族老师友好交往,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学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荣获学校“四讲四爱”优秀教师,连续两次获得山南市教学论文征文比赛二等奖;协调基金会及社会爱心人士,为东辉中学贫困生捐赠25000元学习、生活用品;多次去海拔4000多米的隆子县雪沙乡慰问扶贫,与当地村民交心谈心、结对帮扶。

  文丨田甜 张祎

  图丨王俊芳 田甜

  事迹图文 | 社会合作办公室 各团队及个人提供

  微信编辑丨梁耀梅

  审核丨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