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青年学者:博士在读的副教授一作发Nature、80后教授半年发45篇论

  杨振宁曾说过:我们知道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 。第一个困难时期是做研究生的时候,要选题目。第二个困难时期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5-10年的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近期,就涌现出一批勇克难关的“80后”青年学者,不同于“90后”甚至“00后”的学术“后浪”,他们有着属于自身时代的特性,以自己亲身的学术经历,描绘出了科研人乘风破浪的决心~

  上交大80后教授

  半年四大顶刊已发表24篇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这样一位教授,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欧洲科学院院士,还是德国获得化学学科终身教职的华人第一人!

  

  冯新亮,男,1980年生于安徽歙县,2001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深造,2008年获博士学位。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首席教授、在德国获得化学学科终身教职的华人第一人。2011年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从谷歌学术统计的冯新亮老师目前已发表论文数百篇,文章总被引超60417 次,h因子117,i10指数437。其中仅2019年被引次数就超过1万次。学术成就简直像是开了挂一样……

  冯新亮老师的课题组,在2020年发表的论文(截止到2020年6月10日), 一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6篇Nature子刊,6篇AM, 9篇Angew, 3篇JACS! 而2019年更是收获满满,包括2篇Science,7篇Nature子刊,8篇AM,5篇JACS,6篇Angew和1篇Joule。

  冯教授的大部分科学生涯都致力于深入探索二维材料,尤其是石墨烯材料。从广义上讲, 冯教授认为,具有精确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带的发现是这一领域的最大发展之一,因为它为石墨烯电子应用方面尚未解决的挑战提供新途径 。然而,正如他想指出的那样,当前的普遍研究思路是开发由碳原子组成的新型凝聚态物质,而这些凝聚态物质的背后机理问题仍需要深入挖掘。就他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言,立方石墨的合成是他希望克服的挑战。

  冯教授对科学的迷恋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全神贯注,乐在其中。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冯教授的建议很简单却又很真诚:有创造力,坚持不懈,努力工作。

  跨专业自学后读博

  成为川农博导

  同样,在四川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女博导,本科毕业后突然“转行”,跨专业自学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知识,还一路读到博士,拿下了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农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读博期间,她还获得教育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留学。

  

  她就是卢艳丽!留学期满后,她继续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访问交流。2010年,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据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卢艳丽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她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

  2010年以来,卢艳丽花了近10年时间研究玉米,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 四川农业大学官网评价说,“卢艳丽的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年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卢艳丽表示,她的科研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就像四川人打麻将,推倒再来、血战到底!虽然在科研这条路上也曾低落彷徨,但更多的是在生物世界里感受神奇,收获惊喜,“在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动摇或者犹豫,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清楚你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当你遇到挫折就坚持着再往前走一步,往往就看见光明”。

  南开材料学教授

  完成从0到1的突破创新

  刘遵峰坦言,他喜欢创新性研究,“做科研不跟风追热点,我最喜欢通过科研改变人类生活,我对未知充满好奇。”

  

  刘遵峰在实验室。吴军辉摄

  1998年,刘遵峰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2008年,刘遵峰到荷兰莱顿大学做博士后。2013年,刘遵峰开始接触智能材料。2016年,刘遵峰到南开大学任教,担任博士生导师,带了十几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现在的科研创新主线是,通过分析利用材料的特殊结构,发现材料的新性质,找到新的应用。

  在荷兰莱顿大学做博士后时,刘遵峰合作导师帮他选的研究题目是纳米材料分离蛋白质,并辅助分析蛋白质的结构。这个课题很难,也很冷门,研究进展非常缓慢,好几年也没发表过重量级的论文。“但多年以后证明,当初的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分析蛋白质的结构问题。”刘遵峰说,这段经历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 “创新性研究最为艰难,从0到1,是最有意义的创新。”

  刘遵峰把目光投向了一个“零”。目前,空调和冰箱广泛应用压缩原理制冷,制冷效率一般低于60%。如何提升制冷效率?常用的改进思路着眼于更换制冷剂、结构设计等方式,而刘遵峰并不满足于此。

  他的团队参与的一项研究,初步证实了“扭热制冷”技术,这是一种新型柔性制冷方法,使用橡胶、钓鱼线、纺织线等材料像“扭麻花”一样实现制冷,制冷效率可以达到67%,还能降低制冷成本。“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普通的材料可以用来制冷。”刘遵峰说,这种新型制冷技术为制冷领域扩充了一个新的板块,为降低制冷领域能源损耗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研究发现,刊载于2019年10月11日在线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刘遵峰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在刘遵峰眼里,创新思路可以天马行空,但应用还得脚踏实地。刘遵峰常说:“好奇心和意志力,是做科研的基本素质。”

  电子科大教授

  发表该校首次Nature封面文章

  6月3日,Nature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

  该工作在集成高强度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和热降解、抗高速射流冲击和抗冷凝失效等综合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玻璃铠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为该表面应用于自清洁车用玻璃、太阳能电池盖板、建筑玻璃幕墙创造了必要条件。

  

  邓旭,国家特聘青年专家。2013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电子科大,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

  

  邓旭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等 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40篇,共被引用2600次 。

  科研成果被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多次作为专题报道。获得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青委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 (2019)。

  博士在读的副教授

  一作发Nature

  6月11日17:00,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红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A Cambrian crown annelid reconciles phylogenomics and the fossil record”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在云南发现了一个距今约5.14亿年叫做丹尼多毛虫(Dannychaeta tucolus)的寒武纪新属种。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现生环节动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记录,为了解环节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也揭示了寒武纪环节动物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

  

  陈红,女,1983年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2009年6月起在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任教,主要教授的课程有《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实验》等,主要从事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 2015年9月在云南大学进化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

  

  陈红现为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09年从四川大学生科院硕士毕业后,6月开始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任教)、云南大学在读博士,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完成单位之一,该论文系她在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之一。

  以上就是近期青年学者中的典范人物,他们更像是代表了我们导师这一代人的科研精神,对于充满挑战的科研领域,这些学者始终都默默无闻地秉持着钻研的精神以及持续的热情,这也让他们乘风破浪地度过了科研生涯中一个个艰难的关卡~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2/21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3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4-8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

  综合自:材料人、百度百科、政事儿、人民日报、电子科技大学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学前沿”汇集了20万高分子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研发人员。我们组建了80余个综合交流群(包括:教师群、企业高管群、硕士博士群、北美、欧洲等),专业交流群(塑料、橡塑弹性体、纤维、涂层黏合剂、油墨、凝胶、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表征技术、车用高分子、发泡、聚酰亚胺、抗菌、仿生、肿瘤治疗)。

  添加主编为好友(微信号:MaterialsFrontiers,请备注:名字-单位-职称-研究方向)或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为好友,邀请入群。

  添加 小编 微信(务必备注:名字-单位-职称-研究方向)

  邀请您入讨论群

  (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

  我们的QQ交流群:451749996(务必备注:名字-单位-研究方向)

  投稿荐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