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附中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兰大附中2020届高三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命题:吕磊 钱家锋

  一、选择题

  24.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形成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C.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格局 D.保证了疆域的不断扩大

  【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周天子能“直接”授民和疆土,由“长”变为“君”,权力有所加强,设问为“这表明”。A项君主专制和B项中央集权的表述均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D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天下共主”与材料“诸侯之君”相近,故选C。

  25.在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关于出土自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的命名,长期有争议。以下是部分命名及依据。据此可知

  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解释莫衷一是

  B.经过考证的命名更有利于传播

  C.综合多种依据即可确定历史事实

  D.历史解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的命名由不同的依据,故选D。命名有争议并非年代久远,A错误;经考证的命名“马超龙雀”并未广泛传播,B错误;C“确定”的表述过于绝对。

  26.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清朝司法实践中,例高于律,皇帝谕旨、内外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且不断在修订。设问为“这反映出”。A与材料意思相反,例的权威高于律;B无体现,材料未涉及律例具体内容,无法判断实用程度;D项“随意性”是对材料“不断删改、不断增加”的过度解读;因例高于律,皇帝谕旨又属于例且可不断修订,故能反映出皇帝意志在司法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故选C。

  27.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16--17世纪原产美洲物种传入中国,设问是“据此推断”。材料中的“玉米”“番薯”“马铃薯”本就属于农作物,引进必然会增加食物来源,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贸易扩大的信息,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为标志),未涉及引进后的效果(解决粮食问题),故B、C、D错误。

  28.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纷繁更替的时期,主要经历了洋务思潮、改良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贯穿这些社会思潮的主线是

  A.民主科学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主线必然是救亡图存,D正确。A、B、C选项均是近代中国局部时间段的社会思潮,无法覆盖整个近代中国。

  29.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工业合作社运动,是旨在以工业生产为目标的群众性经济救亡运动。1938年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其后,在西北、晋绥、东南、浙皖、湘桂、滇黔、川康等7个区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1900多个合作社,生产和经营军需民用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效地补充了战时经济的不足

  B.加强西南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C.建立了覆盖面广大的工业网

  D.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

  【解析】由“1938年”判定是全面抗战后,由“工业合作协会”“军需民用品”等判定是为抗战服务,故直选A。材料也涉及“西北”“东南”等,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覆盖到了哪些工业部门,C项错误;D项表述应当适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

  30.1954年,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根据苏联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召开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在与会国家的坚持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五大国会议来谈判解决亚洲相关问题(即日内瓦国际会议)。这表明

  A.五大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B.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D.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平共处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1954年在与会国家的坚持下,美国政府同意中国参与此次会议。A项“五大国”“决定性作用”不符合题干;因题干有“与会国家坚持”及美国的“不得不同意”,反映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1954年又符合抗美援朝,故B正确。C项“广泛认可”材料无体现;D项“和平共处”不符合史实。

  31.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仅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分别赴西欧、日本等国访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美建交

  B.践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C.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学习西方经验

  D.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的实施

  【解析】题干时间是1978年(数据统计到11月底),中美建交于1979年,A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材料所述信息不可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影响,故B、C错误。“出国考察”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D项正确。

  32.在伯利克里时期,每年是否采用“陶片放逐法”都要经过公民大会的首肯,并且在有6000名以上公民投票时表决结果才有效。这一举措

  A.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B.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C.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D.保障了决策的公正性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陶片放逐法”结果有效的两个条件是公民大首肯以及6000名以上公民投票,强调的是参与面;参与面扩大意味着更多公民能参政,故A正确。B项“大多数人”无法判断;积极性的提高主要靠激励措施,决策的公正性主要靠参与决策人的立场、素质等,与参与面大小无关,故C、D错误。

  33.纽约邦1787年初通过法律,规定对进入纽约港的康涅狄格和新泽西船舶征收入港费。康、新两邦实施报复,康涅狄格对纽约实行长达一年的禁运,新泽西对纽约设在其领土上的一个灯塔每年征收1800美元。材料反映了

  A.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B.政党政治导致各州利益之争

  C.当时国家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D.南北各州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1787年初“纽约邦”通过的法律(并非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两个邦之间的斗争,判定是1787年宪法颁布前邦联制下的现象。A错误,此时尚未确立代议制民主;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党信息;D项“各州”将材料涉及的“两州”问题扩大化;故正确答案为C。

  34.下图表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B.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C.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解析】图表的核心信息是“不结盟”与欧洲一体化,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A、C均属于局部信息的解读,过于片面;B项“形成”不符;D项正确,60年代确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期。

  35.1665年-1666年间,伦敦曾经发生了大瘟疫,造成数万人死亡,当时牛顿到乡下躲避瘟疫,自我隔离,就在这段独处的清净岁月,他的创造发明能力进入了高峰期。下列关于牛顿成就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C.推动了人类认识社会的变化

  D.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思考方法

  【解析】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思考方法的是量子论,故D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在教会与君主权力的斗争中,近代欧洲君主的权力大多得以加强。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国王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明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等方式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民族主义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秦汉帝国以来,“中国”概念必须容纳东亚这片大地上许多族群的文化。汉代的五帝系列。将各族收纳在一个可以串联的谱系,而以黄帝为统摄许多族群的祖先。许多汉人自以为是炎黄子孙;有些汉族以外的族群也在建构其祖先与汉族同源的理论。近代中国建构国族的方向是聚异为同。恰好与欧洲近古诸族为了摆脱天主教秩序,而各自建构祖源的方向背道而驰。于是,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原因: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 制国家的推动(2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2分);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2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推动民主实践的发展(3分)。(4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积极影响。(16分)

  【参考答案】不同之处:中国强调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欧洲国家强调以单一民族为基础。中国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欧洲国家借助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反对外来侵略;欧洲国家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每点2分,3点6分)

  积极影响:加深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团结的强化;促成了近代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强化;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尤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助推中外关系由传统向近代转变;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历史借鉴(每点2分,任意5点10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是时代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关切。下表是20世纪以来历届世博会(部分)的主题。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届世博会主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对主题进行阐述。(要求:多角度阐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示例1主题:1964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主题“通过理解走向和平”阐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美苏争霸使得世界局势长期紧张。但是,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对抗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军备竞赛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此期间,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逐渐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也不断相互借鉴。(10分)

  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确立的“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主题,反映了人类渴望通过互相理解走向和平的强烈愿望。(2分)

  示例2主题: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主题“太空时代的人类”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科技革命的一大成果。而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随着美苏军备竞赛的愈演愈烈,太空也逐渐成为军备竞赛的战场。五六十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又将加加林送入太空,而美国也提出了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太空时代的来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0分)

  因此,1962年世博会“太空时代的人类”这一主题,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2分)

  【评分标准】紧密围绕主题,合理引用史实,多角度阐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只选取主题,无论述不得分,论述10分,总结2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鲜卑拓跋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脱离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还不长,封建化程度不高。对此,冯太后当政后积极进行改革。486年,冯太后采纳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487年,冯太后对过去的律令旧文作了全面的修订,尤其对刑罚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主要有加重惩罚不孝罪,删除门房之诛一类繁酷规定,认为这有违于《周礼》“父子异罪”精神,同时清除了部分极其野蛮残酷的条文。但是,对于政治犯罪始终从重打击,“太和初,怀州人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文明皇太后欲尽诛一城人”。

  ——摘编自杨月君《冯太后与社会治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冯太后政治改革的特点。(7分)

  【参考答案】以政权封建化为目标;注重基层治理;强调伦理,渗透儒家思想;强化政治犯罪打击(任答3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冯太后政治改革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任答4点8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25年6月17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管制武器、军火和战争工具国际贸易会议”。会议通过了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7个国家签署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又称《日内瓦议定书》)。议定书指出:“鉴于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使用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器件,受到文明世界舆论的正当的谴责……各缔约国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禁止使用细菌作战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2年7月13日声明,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8月7日加入的《日内瓦议定书》,并指出:“该议定书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巩固,并且是符合于人道主义原则的”,中国将在“互相遵守的原则下,予以严格执行”。

  ——摘编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所学,概括《日内瓦议定书》诞生的背景。(9分)

  【参考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毒气产生的严重危害;一战后国际联盟的成立;和平主义思潮盛行。(3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议定书》签署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维护了世界和平,巩固了国际安全;传播践行了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点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施思明(1908年--1998年)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曾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34年,学业有成的施思明回到中国,加入了中华医学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施思明为学会的抗日活动四处奔走:组建救济中心、开办诊所、建立血库等。1944年,施思明进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处工作。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在施思明等的推动下,《关于建立一个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宣言》很快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在卫生组织筹备过程中,施思明命名“世界卫生组织”的提议也被采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作为世卫组织之父,施思明却没有在世卫组织内担任一官半职,而是长期在联合国总部担任医学总监,直到1968年退休。

  ——摘编自陈琦《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思明对中国和世界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9分)

  【参考答案】积极投身中国医学发展;为抗战提供卫生医疗保障;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被誉为世卫组织之父。(3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思明的人生经历所体现的时代精神。(6分)

  【参考答案】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关心社会现实,践行社会责任;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淡泊名利。(任答3点6分)

  END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