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会经历什么?——浅谈心理咨询师的原则和来访者的经历

  

  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件事:“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奥,又似乎有点冷漠:您这病要是该死,那就谁也治不好;我帮得了帮不了你,全看缘分。其实,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意思,是咨询师永远不会追着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人,去说我要帮助你,你来我这咨询吧!

  可能大家会说,心理咨询师怎么那么没有同情心啊,看到人家有问题了也不帮忙?这里面自有其原因,也涉及到了此篇文章的主题:当来访者寻求心理咨询时,他/她的心理状况或者说心态,究竟会经历怎样的过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寻求咨询时:强烈的心理冲突

  咨询师不主动提出帮助的原因之一:即来访者主动求助和被动受教之间的区别。只有处于自己无法解决的强烈心理冲突中时,来访者主动寻求他人帮助的意愿最强烈的。对解决自身问题的渴望会促使自己积极配合咨询,进而令咨询真正起到效果。

  这一点可以参考孩子的学习这个大难题:爱学习的孩子不用管就总能够自觉地努力,但不爱学习的孩子怎么管都很难认真学进去。其实大人也一样,无论什么年纪,自己想做的事都更容易投入精力和时间;但相较于孩子,大人普遍少了些任性,因为他们明白,为了得到某个结果,有些事即使不愿意,也是不得不做的。

  心理咨询和看外科医生有很大的不同:后者你只需要把自己交给医生就可以,但心理咨询却不是要咨询师来治疗你,而是要来访者高度配合。如果自身寻求帮助的意愿不强烈,那么就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非常想要寻求帮助呢?——处于自身无法解决的、强烈的心理冲突中时。

  相信大家都认同,没有谁过得开开心心的,会突然跑去做心理咨询。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去寻求心理咨询时,他/她一般处于由现实事件直接引起的心理冲突之中,而且这个冲突令来访者内心十分纠结、痛苦,依靠自身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无法解决。

  之所以强调这个心理冲突是现实事件引起的、直接的,是因为来访者往往自己无法意识到在这一次诱发事件之下的,由过往一次次事件累积的、隐藏着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可能是继承自家庭的错误信念、可能是不合理的认知,或者来自社会的压力等等。

  心理咨询师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来访者,一起找到这个深层次原因,并学会面对它,解决它,或者包容它。先找到那颗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平时看不见的“草”,才有机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后无论怎样的风来,它都不会再扰得我们如此痛苦。这也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鸡汤文章之间的差距所在。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来访者的配合程度,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刚接触心理咨询师时

  咨询师不主动提出帮助的原因之二:即来访者主动作出选择和被选择(或被动接受)的区别。能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师有很多,而来访者在选择一名咨询师时,必定有自己的考量。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自己作出的选择,首先就是对咨询师价值的一种先行肯定:感觉他/她能帮助到我。

  自己主动作出的选择,往往更愿意付出多一些的信任、耐心和努力,也更容易打开心扉,放下防线,这些对心理咨询来说都特别重要。心理咨询是触及内心世界的交流,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剖开来分析,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主动选择寻求咨询师帮助时,来访者相对来说已经做好了打开心扉的准备。

  即便如此,信任的建立也不会一蹴而就。对问题的探寻,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了解,也需要循序渐进。

  初次接触心理咨询师时,来访者心里的想法不尽相同:有的来访者迫切地将咨询师当作救命稻草,渴望得到指引,立刻脱离苦海;有的来访者尚持着怀疑的态度,虽然自己别无他法,但仍旧对心理咨询这件事、或者对眼前的咨询师不够信任,步步试探;有的来访者完全习惯性地服从权威,下意识地隐藏自己……虽然每一个来访者寻求帮助的目的很强烈,但是根据自身的人格特质,在咨询中往往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表现。

  这些都没关系,来访者主动选择了咨询师,就是播下了信任的种子。合适的咨询师会扩大这份信任,最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心理成长。

  心理咨询过程中

  在大众的印象中,心理咨询——要么是一件神秘的事儿:心理咨询师是不是能看透我的心,三言两语的点播就能令我拨开云雾,解决烦恼?要么是一件没啥用的事儿:心理咨询师就是聊天,你不开心他陪你聊,聊完了还得收费。

  其实心理咨询既没有那么万能,也不是单纯地聊天这么没有技术性。

  

  在一次完整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心理经历,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信任建立:这个信任不单是对心理咨询师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确定是否能有帮助到相信能有帮助。还包括从表面问题的探讨,到慢慢放下心理防御敞开心扉聊深层次的话题。

  情绪释放:和要咨询的问题有关的情绪,以及来访者深层次问题中埋藏的情绪,一旦触及就会释放出来。

  拒绝回避:当探寻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或过往创伤性的回忆时,来访者可能不愿意相信这样真实的自己、或并不想再面对那个事件、场景,在咨询中产生拒绝和回避的心理。

  产生移情:即把咨询师当成生活中的某个他人,产生依恋、爱,或者敌对、不满、被动、不配合等。

  顿悟领悟:在发现了问题深层次的症结,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领悟了以前不曾想过,或者即使想过但并无触动的道理时,通常会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感。

  问题反复:很多问题的爆发,是症结在内心积攒多年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解决大部分时候也不是一夕之功。

  接纳愉悦:经过有效的咨询之后,无论现实中的问题解决与否,来访者都能够面对它,接纳它的存在。这种愉悦不是咨询师带来的,是来访者自己内心深处产生的感觉,是类似一种平和宁静的幸福感。

  ……

  在心理咨询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只要在一直以来的咨询中,觉得咨询师确实有帮助,那么就对自己多一些耐心,对咨询师多一些信任,把当前的状态和想法说出来,一起寻找原因。但是如果感觉一直以来的咨询似乎不对路、并未带来任何帮助,那么也可以和咨询师沟通,寻求转介到更合适的咨询师,或者提前结束咨询。

  

  写在最后

  咨询师不主动提出帮助的原因之三:即来访者主动寻求帮助时,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最好的时机。

  很多时候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内心有结,但是生活中却没什么冲突性事件激发这个问题,也因此并没有想要改变、想要寻求帮助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就算外力主动介入,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也许以后在某个恰当的时间,因缘际会之下,或是发生令自己很痛苦的事件,自己就突然很想解决问题,想寻求帮助了;也许就这样一直和问题共处着,随着时间发展环境变迁,问题慢慢就不是问题了;也有可能是自身和问题相互渗透,形成新的能协调主客观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客观上不见得是好的模式,但主观上能够让自己不痛苦纠结。

  但是在此,我想建议大家,如果自己遇到的困扰真的很严重,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社交等产生了影响,自己控制起来很费力,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最好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免问题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也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End—

  编辑:闻老师 | 排版:闻老师

  心理咨询是一门实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