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学院四十年扎根边疆厚德励学,为社会输送8万多名专门人才

  九隆山下,青华湖畔;

  龙泉岁月,雁塔风霜;

  凤栖祥瑞,海棠芳香;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

  厚德励学,敬业笃行;

  中华文脉边地传!

  在这里,我们共沐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风;

  在这里,我们付出辛劳与汗水;

  在这里,我们收获光荣与梦想;

  保山学院,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2018 年12 月8 日,保山学院迎来40 周年校庆。

  目前,保山学院是中国滇西边境保山、德宏、怒江州市唯一本科院校,也是靠近缅北地区的唯一本科院校。

  保山学院党委书记 李治刚 保山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赵 周

  40年 不忘初心 扎根边疆

  保山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保山师范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升本”以来,学校科学谋划、精心布局、深化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从师范向综合的转变,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13年学校通过审核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之一,2015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10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2016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学校获选为云南省首批6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经国务院侨办批准为云南省两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40年来,学校坚持在“边、农、少、山”(边疆、农村、少数民族、山区)地区办学,培育形成了“扎根边疆、服务基层、艰苦创业、开放创新”的保山学院精神,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路子。学校秉承“厚德、励学、敬业、笃行”的校训,为社会输送了8万多名专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任领导班子研究新校区发展规划40年 举旗定向 立德树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支撑,进一步明确“扎根滇西,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由于定位准确,在州市同类院校中差异化发展,突出了办学特色。学校立德树人路径进一步拓宽,工作成效更为明显。深入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回归初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促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依托艾思奇哲学、滇西抗战文化、杨善洲精神等本土红色优质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2017年、2018年第七、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文化节系列活动中荣获十多项大奖。2018年,在云南省“党的十九大精神进高校”在线答题活动中被表彰为“优秀组织高校”;获云南省委高校工委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2项,获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优秀奖1项。

  40年 强基固本 行稳致远

  目前,学校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馆藏纸质、电子图书各达100万册。全校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数量有2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个。有15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有专任教师51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达200人,全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67.6%。“双师型”教师占54.49%。聘任中国两院院士戴永年、孙汉董、黄润乾等在内的客座教授72人,聘请美国、英国、瑞典、缅甸等外籍教师40多人次。

  学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学成果逐年增加。现有省级应用本科转型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双语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担任外校硕士生导师8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宝玉石特色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特色专业群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1个。“升本”以来,共获省级二等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6项。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力地支撑、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云南省高校B类高原一流学科(生物学)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杨善洲精神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宝玉石特色产业研究与发展工程中心)1个。学校与云南省科协合作共建“朱有勇院士工作站”,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与云南省科技厅合作加盟为“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升本”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项,市厅级项目206项,横向项目20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8项,总经费达360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79部,主编教材48部;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8年,学校参与申报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第八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0年 学生为本 “三全育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组织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共筑中国梦”“非遗进校园”“书香校园读书月”“永子围棋联赛”等活动,提升层次品位,全面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机制,通过“学生课堂学习六不准”等规章制度,促使良好学风形成;通过狠抓考风考纪、规范试卷批改、合理增负等推动良好学风形成;通过“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标兵班”“阅读之星”“三好学生”等,推进良好学风建设。

  40年 开放办学 持续创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大“国门大学”建设力度,注重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政府、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围绕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和旅游文化提升等领域签订了112个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美国、韩国、印度、泰国、缅甸、马达加斯加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16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非洲马达加斯加图利亚大学,共同成立“中非珠宝产业研究中心”。与缅甸珠宝总商会达成到缅甸合作办学协议,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面向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近1000人次。2016年成功举办“中缅文化周”活动,仰光大学等4所缅甸高校和首都经贸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8所中国高校参加了活动。2017年成功举办“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活动,佛光大学等5所台湾地区高校应邀参加。学校借助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国门大学”建设。

  40年 转型发展 应用先行

  学校在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校内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构建能够激发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依法治校和科学教学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制度,开展各种层次的学习,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中层管理干部赴清华大学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和党性教育培训,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统一办学思想,增强发展合力。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学校通过加强党委行政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等,进一步凸显教学中心地位。课程建设尤其是应用型课程建设进一步推进。进行通识必修课课程改革,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加快网络课程建设步伐。同时,构建课程体系,革新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专业群建设。围绕滇西边境地区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致力于打造边疆基础教育、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滇西边境旅游文化、数据信息技术、边疆基层社会治理5个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进一步显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基于“课程平台+多专业方向模块”为特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缅甸密支那珠宝商家协会中国保山学院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与华为公司共建“保山学院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40年 质量立校 彰显形象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本为本”“回归常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力求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升本”以来,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2015年、2016年荣获“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奖”。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创业率分别为1.98%、2.90%和2.76%。2016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项,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获得省级体育比赛奖44人次。2017年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金奖1项、银奖6项、铜奖7项;2018年获“创青春”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3项。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优秀成果奖”“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学习杨善洲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获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获云南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6年获保山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参加50所“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宣传总结高校”评选;2018年获“第一届云南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40年 服务大局 未来可期

  学校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提高了学校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学校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需求导向,抓住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步伐。学校将继续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按照“固本、扶需、扶特、扶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把教师教育办精、办优,把社会服务专业办需、办特、办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控制专业总体规模,调整优化现有专业,增设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社会急需紧缺专业,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和契合度。围绕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和保山市“做强六大产业”布局,尤其是针对保山市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增设物流管理、应用统计学等,还拟增设数字媒体技术等一批应用型专业。重点打造边疆基础教育专业群、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专业群、滇西边境旅游文化专业群、数据信息技术专业群和边疆基层社会治理专业群,凸显地方性,体现应用性,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发挥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正确处理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发展思路和措施,并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校将进一步理清转型发展思路,传统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将围绕“滇西文化”与西南疆域关系,从历史文化、地域政治、周边国家关系史、边疆少数民族史、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服务社会,打造国门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保山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保山师专建校之初老照片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