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气田地下数智化系统在珠海金湾建成,“最强大脑”打造“数智气田”

  文/羊城晚报新媒体记者李旭

  近日,记者从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获悉,珠海金湾高栏终端处理工艺示范项目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个气田地下数智化系统,标志着气田智能化建设已逐步从“地上”走向“地下”,将为中海油从珠海金湾高栏终端向粤港澳大湾区供气提供有力保障。

     白云气田群位于中国南海东部,现有番禺30-1、荔湾3-1等9个气田,既有平台井又有水下井,水下井口水深约200—1500米,通过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18条海底管线组网成两套管网系统,海底先经长管道混输至海上平台脱水处理,再经陆地终端深度后输送至广东管网,年输气量约占大湾区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

  白云气田群由新老设施组成,空间上各气田储量、压力、物性等各不相同,同时面临连接管线长短粗细各异、系统复杂、时间上压力衰减不同步、产量规划和开发指标优化难度大等难题,为联合开发生产管理增加了挑战,且随着后续新的气田接入,气田群协同开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气田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思索与实践找到了解决办法。将油藏、井筒、管网进行耦合并形成国内首个“地下数智化”系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传统气田开发按油藏工程、采油工程、集输工程三个专业接力进行,无法准确描述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难题。

  系统应用先进的“”技术,对气田开发全过程进行分析、预测、诊断,优化生产和决策,既能满足下游多变的供气需求,又能同时兼顾气藏、单井井筒、管网、终端设施的限制条件,实现气藏开发指标最优化预测、气田群协同生产分析、海管流动保障实时监测、设备故障预警等多项功能。智能化系统打破了部门壁垒,促进了业务协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推广性、标志性。

  目前,白云气田群的地下数智化系统已应用在气田群产量联动优化,降压开采方案研究,调整井挖潜等工作中,增储上产,节能减碳效果显著,让白云气田群智能化建设从“地面”走向“地下”,实现了从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业务模式的跨越。

  在智能化气田“一张网”的控制下,海上气田生产更加安全、高效。地下数智化系统建成,保障气田群产量分配合理性和最优性,气田群长期稳产,提高气田技术可采储量,优化生产工艺系统参数,使深水气田能够协同开发生产,源源不断将以我国首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为中心的气田群的海气安全平稳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工业、商业和城镇居民用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