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隆重而又有意义的仪式

   戳蓝字“中电华神”关注我们哦!

  正文共3533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既然在古代男子满20岁便要举行加冠仪式,俗称“冠礼”。那么,冠礼仪式是如何进行的?请听田梅英为您详细讲述——

  

  1.礼前的准备

  冠礼的重要性,在仪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时冠礼不像现在在学校集体进行,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完成,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办。

  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占卜)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

  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意为“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日期确定后,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或兄),要提前3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为告知、通报之意。同时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者担任加冠的正宾,该仪节称为“筮宾”。正宾一经确定,为了表示郑重,主人要一再到正宾家中敦请,直到答应为止,加冠的前一天还要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正宾的助手。确定冠日、通报以及正宾的人选,均极为郑重。

  

  冠礼仪式

  2.冠礼仪式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3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一加缁布冠。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二加皮弁。皮弁用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形似后来的瓜皮帽,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高于缁布冠。三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故《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3种冠分放在3个竹盘中,由3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着彩衣,一如童子打扮,其在堂上有专门席位,位置因身份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

  堂坐北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意为彰显,“代”为替代,让嫡长子在阼阶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代替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冠礼仪式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

  为了表示洁净,正宾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缁布冠实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期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接着由赞者为其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至此,一加的礼仪完毕。

  三加的仪式基本相同,只是二加皮弁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三加爵弁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主要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也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冠礼仪式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

  《冠义》说: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应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让他展示体貌。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意在“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三加之礼后,要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3.为冠者取字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

  20年之后,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

  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

  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

  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

  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取“字”,同样体现了长辈对冠者的期待。

  

  加冠仪式

  4.以成人之礼拜见尊长

  冠礼完毕,冠者要以成人之礼拜见有关的尊长。

  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庭院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

  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礼节与见母亲同。冠者拜见母亲、兄弟,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了。然后,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这种拜见,是要说明冠者已是成人。

  

  加冠仪式

  卿大夫和乡先生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

  据《国语·晋语》记载,赵文子行冠礼后拜见严晋国的6位卿大夫,每人都对他有训诫的话。有的说,你的父亲不行,办事很潦草,这种毛病你可不能再犯。有的说你爷爷不错,忠于国家,办事认真,这一点你要学习。有的说你父亲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值得你学习。有的说要是能把你父亲和祖父的优点都集中在你身上,你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这种教导,指出冠者前进的方向,应该继承和应该扬弃的东西,将令冠者终身受用。

  5.礼仪结束

  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宾(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5匹帛和2张鹿皮相赠。冠礼接近尾声,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至此,冠礼方告结束。

  (编辑刘改英)

  (图片来自网络)

  

  读好文章,就像一览大好河山,精彩不容错过哦~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姓的来历,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定数吗?

  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故居内,为何有陈毅元帅塑像?

  那个时代和那批诗人——唐诗的发展、流变和群星

  嵩山中岳庙,缘何有“小故宫”之称?

  二十年坚持不放弃,刘霞把转子焊到了世界高度

  中华韬略┃连横还是合纵?楚怀王的烦恼

  姓氏源流┃都来看看,林氏演绎的这桩公案多有意思!

  【遗址陵园】到北京海淀这个村,看看光绪父亲的墓园

  感谢您的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