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夏令营乱象 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经济之声:所以我觉得您刚才提示那点也挺对,就是家长你报名之前也要看看旅行相关的合作方他是不是有相关的资格。我们记者也做了一个调查,最近,一则名为"北大清华文化深度之旅"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广告受到广泛关注,这个夏令营之所以分外吸引眼球,是因为它的加入条件可谓"高大上"--在费用方面,10天夏令营竟收29800元。在招生方面,仅招15位精英人士;在"授课"方面,工作人员自称请来北大、清华教授亲自授课,高考状元全程陪同,还安排马术、高尔夫等实践课程以培养"领导精神和良好的心态"。那么,这个名头如此之大的夏令营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夏令营从组织,到课程安排疑点重重,有借"北大"名头牟取暴利之嫌。最终,没有开班。

  刘思敏:所以你这个确实很高大上,挺起来很悬乎,不太现实,我倒不认为。我觉得从这个创意本身要实现并不难,而这个创意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是这一家它没有操盘能力,就对一般的旅行社也好或者说培训机构也好,那么要做这件事情它有难度,因为它没有这样的人脉,所以如果它真是像他说的这样人脉,所以这样的如果真是像他说的这样,12个人北大教授亲自怎么样的话,那么他的价格高一点其实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是往往他是吹牛。

  经济之声:而且所谓这些东西适合孩子去,我觉得听上去更像一个EMBA的课程一样。

  刘思敏:因为你孩子的年龄段差距比较大,你说要是小学生恐怕难点,但是如果是高中生的话我觉得也不一定不可以。

  经济之声:咱们再看案例,就是去年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开学就要上高二的青岛听众晓芳至今感觉特失望。她告诉记者,去年暑假,父母给他报了一个费用2000元、营期为5天的"北京励志游"的夏令营。"原本想着能到最高的学府殿堂,感受厚重的人文历史,结果,校园成公园,人满为患!"晓芳说,虽然这次夏令营活动主题为"励志",但多半行程是在游览北京的标志性景区,如故宫、天安门广场、鸟巢水立方等,只有一个下午抽出两小时听了北大一位教授的讲座。晓芳觉得"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夏令营,走马观花地在北大校园里走一圈就励志啦?"她表示,以后不会再参加类似的夏令营了。

  刘思敏:是啊,所以就是说因为它这些主办者他知道你要什么,所以我就给你包装这个东西,但是他本身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主办者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讲,对于家长来讲的话,实际上怎么选择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经济之声:就是我们还是应该切合实际,就现在咱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夏令营?这个可能好多家长包括这个主办方没有搞明白。

  刘思敏:很盲目。

  经济之声: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故事,就是讲日本的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在一起夏令营,然后最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咱们中国的孩子都娇生惯养的什么都不会做,然后在夏令营里面离开家长了,可能吃也吃不饱了,好多问题,但是日本的小朋友可能他们的平时养成一些非常好的习惯,然后吃苦耐劳的在这个夏令营里的表现,就是天壤之别,所以从那次的夏令营里头,可能很多孩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咱们现在所谓的这种都是挺高端的这种夏令营,最后你看这个高二的学生他就感觉他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什么交流,而是走马观花看了一圈,可能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消费者就感觉到你宣传的东西和我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像这种情况,咱们说到咱们的主题就能不能维权?因为咱们今天也是讨论一下消费者的困惑吗,就如果说我觉得夏令营我不太满意,晓芳你怎么维权呢?

  綦晓芳:我认为当然可以维权,因为目前很多夏令营质价不符,实际内容和广告内容不符,夏令营的费用比一般的旅游费用要高,但实际却和一般旅行非常很大的差别,都是游览名胜古迹,带着孩子购物,我觉得消费者如果感到这个夏令营的内容与它宣传的不一样可以进行维权,因为家长在给孩子报这种夏令营的时候,他跟这种组织机构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当出现纠纷的时候,首先应该按照合同,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其次他可以向主管部门投诉,比如夏令营如果是以旅游的形式他可以向旅游部门投诉,如果是学校组织的,他则可以向教育部门投诉,所以在提醒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此类夏令营的时候,应当注意跟这些组织机构签订一个书面合同,并且明确说明一旦调整行程或者内容的时候,主办方应该怎样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补偿,家长还应当留好相关的,比如说宣传广告或者其他的宣传品,一旦发现他的夏令营实际内容和它的宣传不符就进行及时的举证投诉。

  经济之声:咱们看看这个记者也采访了解了一下,夏令营涉及多个领域,身份难以界定,也使得旅游、工商、教育等部门难以管控。比如,工商部门说: "我们只对企业的经营资质等进行监管。"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称,市场化运作下的夏令营活动属校外行为,不在教育部门监管范围。刘老师,您觉得个夏令营的乱象,这个责任,就是这个监管这块能不能够做得好呢?

  刘思敏:所以我觉得,就是面对这种夏令营乱象,那么当然我们的很多思路,首先想到就是政府要监管,我倒觉得,如果可能当然可以推进这个政府的这种监管的步骤,这个步伐,但是我觉得其实这方面想到政府监管是正常的,那么现在就存在你刚才说的这些问题,而且实际上这些部门它对监管的热情也不是那么强烈,还有就是它也确实缺乏法理的依据,就是现在法律的依据是没有的,连行政法规都没有,所以我觉得它有个过程。第二个那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是政府监管,第二部分一个办法可能就是由市场自己去调节,自己去淘汰,也就是大乱走向大治,最后你吃了亏上了当之后这个时候按照市场经济的话它会选择出来,这是一种。第三种我倒觉得就是说你在前两者发挥它政府的手和市场手的基础上,刚才綦律师讲到的,就是你的游客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你自己的维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就必须一定要签订合同,你怎么吹我不管你,最好把广告什么也好都作为合同的附件落实到合同里面去,最后只要我发现一个,我最后体验的东西跟你宣称的,特别是跟合同里面约定的东西不相吻合的话,那么每个消费者一定要有维权的意识,不要怕麻烦,你怕麻烦那么你实际上这个市场就会很乱,也就是说我们法律政府的途径,市场的途径和法律的途径三管齐下的话,才可能对纠正这么一种乱象。

  经济之声:但是我觉得可能最终的决定作用还是得自上而下,有一套规范的明细。

  刘思敏:对,你不能什么都依赖政府,那政府什么都完善了之后那你都长大了,你就变成成人了。

  经济之声:咱们说作为家长来说其实我们都觉得这个夏令营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共同成长的环境当中能够去关心一下别人,克服一下困难,这种体验建立起一种自信心也好,合作也好,有一种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但是确实今天我们通过梳理这些目前夏令营的状况发现现在这个夏令营被更多赋予了商业的色彩,它可能离这种公益性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它真正的意义还是在于一种体验,一种锻炼,一种教育,所以咱们也还是不能把它完全沦为商家赚钱的工具我觉得,这个还是和咱们的自由行还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还是不能忽视到它的公益性,所以有关的部门,监管确实还是一定要加强的。

  经济之声:刚刚我们梳理了一下国内的夏令营市场的一个现象,接下来咱们就是再放眼一下全球,比如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修学游的乱象,什么是修学呢?这可能还有一个概念,咱们来跟大家说一说。北京东城区的张女士的女儿今年初中毕业,本想趁着这个暑假比较轻松,让女儿参加游学夏令营,到国外去长长见识。然而当张女士在网上搜索相关产品时却发现,现在组织游学的机构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他们都宣称自己的游学项目"最有特色",这让她一头雾水,不知该相信哪家好。张女士说:"我咨询了一个教育机构,对方说总部设在上海,北京是办事处,我感觉这就是个'草台班子'。"最终没能成行。这也是现在家长一个困惑,一方面可能挺流行这种所谓的"修学",到国外去在这个暑假里面修炼一下,学学外语,什么的,见识见识,那么现在这个游学中介他们确实讲的很好开阔眼界,学外语感受名校体验文化等等。真是名副其实吗?会不会跟刚才咱们说有可能其他的省份一些孩子们来到北大清华了就感觉有点失望,最后这些出国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经历?

  刘思敏:这些实际上名称或者概念眼花缭乱,但是实际上本质上是大同小异的,就是夏令营的概念,游学、修学,现在叫研学几个概念的话,实际上重叠率是很高的。因为你夏令营的话你可以是在本地,也可以在外地,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那么这个但既然叫营,它就相当于一个营地,就相对固定在一个地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相对有这么一个概念。而这个游学的话,他强调的还是游和学的结合,而游学也分为在国内游学,还是国外游学。而修学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是从日韩发源过来的,那么我们当年很多旅行社接待很多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叫修学旅游。那么这个修学的话,我们也提过一段,国内后来也搞过一段修学旅行这个说法,现在已经在市场上被游学所代替了,在这个现在官方的文件上,现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现在已经把它定名为叫"研学"旅行,所以就这些概念之间的话,它有一定的侧重,或者说有些历史的演变,但是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那么你既然夏令营里面有那么多乱象,那你的游学就是属于那其中之一。

  经济之声:可能这个,就是怎么一个叫法它会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你比如你要说修学的话,我觉得短期内能修成吗?就什么样的人适合修学吧?

  刘思敏:实际上就是说修学旅行的话,人家日韩的话搞的它也是一种所谓素质教育,日本政府当年是政府掏钱,一个社会的财团给予支持比较大的公司给支持,然后由学校来组织,旅行社来承办然后到中国,到韩国或者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来旅行,那么旅行的话,当然其实主要说白了是学生的旅行,来看看比如孔庙、曲阜、故宫、长城看看这些,那当然也包括一些中国文化相对深度一点的交流。

  经济之声:但是您刚才提到特别关键的是这是官方来组织的,那么它的这种权威性,包括它可能最后提供的整套下来,我觉得感受肯定和这个商业化的还是不一样的。

  刘思敏:不一样的,差别很大的,这个素质是非常高的。

  经济之声:是不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修学?

  刘思敏:那当然不是了,但是在日本它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就是因为政府有钱嘛,也非常重视,然后社会这些财团它也非常支持这样的,提高所谓民族的素质,寄希望于未来,他们是真正把这个关注,下一代关注未来,落到了行动上而不是口号上。

  经济之声:那么现在家长们也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去参加这样所谓的修学也好,游学也好。你看通常他们说了,就是为期你也就一个假期,一个暑期可能也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吧,我是有个疑惑,就是说比如说你出国,你去英国,你区有一些名校之类的,你这个时间里面你能够和这个海外这种名校的内涵和文化的氛围有多大的接触呢?包括他们说的这种跟同龄的孩子建立一些友谊能实现吗?

  刘思敏:所以这个是很难的,应该说是这样的,比如说如果说去什么哈佛、耶鲁什么这些的,你暑假去的时候你去游学,人家也放暑假了,放暑假之后的话,如果你把他们找回来跟你一起学习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跟你正常的上课,你把教授请过来给你讲课,那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很多时候这些游学,这种游学的旅行团基本上就是到哈佛一日游去照个相之类的,然后找找中国留学生给你搞个座谈,这就很不错了。比如说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后来九十年代出去的,那么现在在波士顿的小镇上,那么他的小孩8岁多,那么到了暑假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六周的,就是好多个主题夏令营,他在本地,所以如果说我们国内的这些旅行社或者这些办游学的机构,或者办夏令营的机构,假如能够跟美国的本身的中小学的夏令营它去结合的话,但是它有个要求会比较高在哪呢?这个并不贵,就在于是你的语言水平。你从来没有参加那个夏令营它就比较难,但是你融入到美国学生的夏令营里边去,它本身就有夏令营,这样的话我觉得你说顺便学习英语,了解美国的文化,这个可能更靠谱,更现实,而就现在我们现有的这些不管是游学中介,还是培训机构组织的这种游学的旅行团的话多数恐怕还是游为主,那个学的部分真的是很难。

  经济之声:咱们看看家长的反映,有家长就反映说现在海外的中小学也放假了,他们不会因为中国游学团来了,重返校园与你们作交流,教你们学英语?即使能找上几个美国师生聊聊天,基本上停留在寒暄客套的层面,住在美国家庭体验美国文化也和中国国内家庭接待外国小朋友的标准相去甚远。而所谓感受名校文化,无非是在名校门口瞄一眼,而这些名校恰恰连围墙都没有,你们随时都可以去感受。你就不参加这个夏令营你也是可以看到的。

  刘思敏:而不像北大不但有围墙还要带身份证,还要登记,还要按名额进去,所以说我前几天我的好朋友带着他的儿子来北京,专门就是来旅游,就想去看看北大、清华,但是没有进去,他没参加旅行社,他就自己去,结果排队根本是不切实际。

  经济之声:现在是这样,你参加旅行社才能让这样。

  刘思敏:因为旅行社它可以先预约,然后你如果是散客,你去了以后排队的人很多,你去了以后它这个人很多,他等半天都等不着。

  经济之声:给孩子反而留下个遗憾。

  刘思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