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0%成年人過胖 女性胸圍比上世紀漲1cm

  截至2013年1月15日,上海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共有42893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符合活動要求的有36841名,參加第二次復稱的有16962名。有12836名市民的體重有所減輕,共減重30520.63公斤。短短4個月,上海這個城市“瘦”了30噸。

  你知道中國人的褲腰肥了多少嗎?

  保羅·弗倫奇在《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一書中,引用了一組中國服裝業提供的數據:“1985年,中國城市男性平均腰圍是63.5厘米,現在已接近76.2厘米”。也就是說,25年間,中國男性的腰圍,膨脹了15%以上,同比漲幅最高的,是屬於社會中堅力量的40歲至50歲的男性人群。

  與腰圍相比,看上去好接受一點的數據是中國女性的胸圍變化。現在,中國城市女性的C、D、E罩杯的文胸銷售量不斷增加,客戶群包括了20歲以下的女性。同時,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城市女性平均胸圍已達到83.53厘米,比1992年增加了1厘米。這也表明中國女性正在變胖。

  “先胖”人群

  畢業一年后的同學聚會總是令人期待,除了一身行頭和一張名片的改變,“你胖了”或是同學們之間第一句寒暄,這並不奇怪。劉斌(化名)大學畢業后進入了北京一家國企工作。從那年的夏天到春節,他已經胖了十斤。

  劉斌只是一部分正在快速“先胖”起來的人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在擁有13.7億人口的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從2002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8.5%,其中城市居民佔多數。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50%至57%的人口會超重。

  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判定標准,2010年,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6%,肥胖率12.0%。這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全國疾病監測地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中得到的數據。

  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足以令世界注目的話,不得不說,中國人的腰圍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還快。

  2010年全國疾病監測地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得到的數據中,中國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別均不大;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於農村;18~59歲勞動力人口超重率30.3%,肥胖率11.8%;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重率32.3%,肥胖率12.5%。城市中年女性的肥胖率最高,為17.8%。

  與2007年監測結果相比,2010年,18~69歲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有所上升。

  “在我們的數據裡可以發現,北方肥胖率高於南方;在城區、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中,城鄉結合部的人變胖的速度最快,肥胖率也最高;男性肥胖率比女性略高。”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社區處處長施小明對記者說。

  但是通過一把“尺子”---腰圍的變化,致力於中國市場和行業數據研究的通亞咨詢公司的創辦人保羅.弗倫奇和馬修.格萊博卻發現了一些有趣卻不同的現象。

  “肥胖尤其是中產階層的問題,中產階層人群正在日益發胖,他們最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其飲食習慣改變得也最為徹底,而這正是中國肥胖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在他們的著作《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中,如此寫道。

  早在2004年,北京專業體檢中心對一年內來體檢的84家單位的10399名公務員的健康狀況進行匯總,體檢中心公布的體檢結果中,體重超標比例為40.4%,男性超重率為58.4%。

  201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人口總共佔到40%

  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還沒有關於體重的統計數據。在1980年的中國街頭,幾乎看不到胖子,“將軍肚”一度是稱贊別人的褒義詞。而比“將軍肚”一詞含義轉變更快的,是中國肥胖問題的發展。

  即便如此,中國還沒有出現很多極端肥胖的案例。也就是說,看上去,眼下中國人的胖跟美國人的胖還無法較量。如果按照西方的肥胖標准,“那我們全國的肥胖率隻有5.1%。”施小明說。

  “但是中國的超重和肥胖標准與國際標准並不一致,相同的BMI(體重指數,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水平時,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換句話說,即使看起來沒那麼胖,也很可能超標了。”施小明介紹。

  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世界標准是,BMI在18.5~24.9時屬正常范圍,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而中國的肥胖和超重標准則是BMI在18.5~23.9時屬於正常范圍,大於24為超重,大於28為肥胖。“這樣對比就可以看出,雖然中國肥胖率中BMI大於30的隻有5.1%,但是接近這個指標的BMI指數在28~30之間的已經有6.9%的比率,這已經非常嚴重了。”

  中國並不是對BMI指數控制最苛刻的地方。在新加坡,超重標准是BMI在23以上,肥胖標准是27.5以上;日本制訂的BMI指數的標准也比中國低,超重和肥胖指數分別在23和27。

  根據《富態:腰圍改變中國》書中的數據,1982年中國的超重人口隻佔總人口的約7%,而當時美國的情況是成年肥胖人口百分比已經達到26%。

  10年以后,1992年的一份調查說明15%的中國人口體重超重,大約3000萬人口屬於臨床意義上的肥胖。

  4年以后,1996年調查時,中國的超重人口比重已經迅速增加到23%。

  201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人口總共已經達到40%了。

  管不住的嘴和邁不開的腿

  胖,隻有兩個最直接的原因:管不住的嘴和邁不開的腿。

  劉斌自從參加工作后,午飯幾乎都在食堂解決。“國企的食堂,價格實惠,可以選擇的食物又多,味道也還不錯。我的同事,有的不僅午飯在食堂吃,晚上也帶些飯菜回家,圖方便。”

  食堂的特點之一,就是油、醬油、鹽、糖都會嚴重過量。一方面是為了口感,葷腥的確可以給人們帶來味蕾上的刺激。而另一方面,油、鹽也可以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我沒覺得自己在食堂吃很多,但是卻慢慢發福。確實感覺食堂的飯菜都太過油膩,口味也比較重。” 劉斌說。

  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還在家裡開火做飯。做飯這項生活必需技能正在從“手藝”變為“藝術”。

  大型家居用品超市宜家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大連、廣州和天津等城市開設了分店。宜家發現,中國消費者對大量購買廚房用品並不感興趣,在其委托ISOPUBliC調查公司2005年的一份調研發現,上海隻有不到5%的白領女性下班后回家做飯。

  放多少油鹽、吃多少卡路裡等營養標准,不由自主地被拿捏在食堂、飯店的廚師手裡,后者關注的是能不能吃飽,能不能吃好,至於健康不健康未必會被放在第一位對待。

  忙碌的生活甚至會擠壓吃飯的時間。午飯簡簡單單吃幾口便又回去工作,已經成為工作族的常態。2013年1月,大眾點評網發布的《2012上海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24小時便利店的代表之一---“全家便利店”在上海人氣最高購物場所TOP10中排名第6。在工作日,白領為節約時間在便利店購買商品,甚至解決三餐,正漸漸成為常態。

  另一個方面,中國的飯局還有更多聯絡感情的因素。劉斌說,“到了年末,尤其是春節前夕,應酬鋪天蓋地。各個部門、各個機構、各個協會、各個公司都需要靠‘撮一頓’來建立關系,維系關系,發展關系。”

  大眾點評網《2012上海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2012年大眾點評網在上海的團購銷售總券數近1400萬份,比2011年同期增長156%。而在美食類團購中,火鍋、面包甜點、西餐等類別的團購券最熱賣。

  饕餮盛宴變成家常便飯的時候,中國人的脂肪攝入量已經超標了。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人的運動量不僅沒能上升,卻還在下降。“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靜坐的時代。根據我們的統計,2007年中國人平均每天坐3.8個小時,而到了2010年就上升到4.8個小時了。這說明我們的休閑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電腦、手機上。”施小明說。

  同樣以劉斌為例,他早上8點半上班,一直到下午5點下班,幾乎都是坐著,沒有其他的運動。“我過去就很喜歡打籃球。高中、大學的時候天天打,但工作后隻能周末和朋友相約去打球了。希望到了春天夏天,我經常出來打球,體重能慢慢恢復。”

  一家減肥訓練營的北京主管葛國濤告訴 記者 ,他們的客戶每年都有40%到50%的上升,由於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減重百分比也在逐年上升。“雖然來這裡減肥的人各行各業都有,但都是有空閑的人,家庭婦女、退休老人居多,年輕白領沒那麼多時間。”

  胖城市

  中國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給肥胖提供最有支撐力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久坐的時間更長、更多依賴汽車交通,也能更方便地接觸到更多的美食。

  姚清(化名)在上海一家外企從事翻譯工作,算是典型的白領。她面臨的減肥困境是走幾步就能在街上隨意買到的甜食。

  “我從小就愛吃肯德基,尤其喜歡吃甜食。經濟獨立后,就會更加放縱一些。”姚清對記者說。

  隨意走在上海的一條街道,就可以看到各類咖啡屋、蛋糕房、奶茶店,比如隨處可見的星巴克、COASTA、Christine、85度C、Breadtalk、可可、貝爾多爸爸、滿記甜品。而像羅森、全家、7-11這樣的24小時便利店更是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隻要人們想買甜食,幾步路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北京也許是中國最胖的城市之一。北京市衛生局在2004年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北京市約有60%的成年人體重超重。“現在北京的肥胖率大概有20%了。”施小明說。

  這與飲食結構有關。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攝入量越來越少,而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而且北方人更愛“喝一杯”。

  根據某網站調查顯示,在酒友數量上,全國各省市間差距比較大。最喜歡喝酒的省市前十位分別是:北京、山東、河北、遼寧、江蘇、河南、山西、安徽、上海與天津。

  與大量飲酒相伴的就是大量的飲食。劉斌說,為了不喝醉,應酬時他會有意識地多吃飯吃菜。敬酒時間很長,吃東西的時間也自然會拉長,食量也在無形中增加了。

  “中國城市人口的肥胖率水平可能已經達到了20%,尤其是沿海地區從香港及附近的東部沿海地區到上海,再經北方內陸地區和北京,一直到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線的城市是中國的肥胖中心。”《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作者們認為。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城鄉結合部地區的人們變胖的速度最快。這和健康知識以及健康信息的多少是有關的。而這個地方的物質豐富的速度又是最快的。”施小明說。中國成年人口的超重率為30.6%,其中城市超重率是33.8%,農村是29.1%。“這個差距並不是很大。”

  醫保背上沉重的包袱

  當很多中國人還把肥胖看成一個“富貴病”時,事實卻是:在肥胖問題上,低收入人群和發展中國家要比高收入人群和發達國家受到更多的影響。“目前中國的慢性病發生,農村人口已經高於城市人口。”施小明說。

  而肥胖則是引發慢性病的重要誘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發生,各個年齡階段的超重、肥胖者的比例都高於同年齡階段的體重正常的人。

  肥胖已經成為與艾滋病、毒藥麻痺和飲酒成癮並列為世界四大醫學社會問題,成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死於超重或者是肥胖。

  這些慢性病顯然將成為未來消耗中國醫療衛生體系資源的主要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聲稱,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影響心臟和血管的疾病)將成為中國人死亡的主要病因,中國每年高血壓患者的人數將增加300萬。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與肥胖相關的醫療費用佔發達國家醫療費用總額的比例為2%到6%。

  而2012年6月,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曾表示,我國財政對慢性病防治的支持正在逐年加大,2012年撥付3.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防治慢性病。

  當中國有接近一半的成年人體重超重時,可以想象中國醫保將背上沉重的包袱。

  “雖然很難精確測算有關超重肥胖的實際醫保開銷,但可以確信的是,與超重肥胖有關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的,而非急性病,這就意味著需要長期的治療與恢復。盡管已經盡力控制藥物價格了,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開銷還是相當可觀的。” 《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作者之一馬修·格萊博對記者 說。

  4個月,上海“瘦”了30噸

  樂觀的是,中國人意識到自己變胖了。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厭聽到“你又胖了”的時候,說明大家意識到肥胖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從中國出現首家商業俱樂部開始算起,中國健身產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的時間,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的健身俱樂部已經發展到5000余家。而這些健身俱樂部並不包括減肥訓練營。

  政府對於肥胖問題的察覺也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對於肥胖的檢測數據,可以追溯到1992年,而在2006年左右,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就開始關注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了。”施小明說。

  然而健康管理人才積累緩慢。中國在2002年的時候僅有2000名有資質的營養師,而根據每300人擁有一位營養師的國際標准,中國至少需要400萬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但到了2011年,中國的營養師人數依舊極其匱乏。隻有47%的醫院設置營養科,隻有1772名醫務人員從事營養工作,幾乎沒有一家飯店配有專職營養師。

  正在嘗試管理自己體重的人們,也未必採用了科學健康的方法。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5%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拼瘦族”,34.9%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嘗試過節食、“催吐”、大量服用減肥藥等極端減肥方式。

  廣州嶺南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炯曾在一項在線調查中發現,正在減肥的人群中,體重正常或偏瘦者竟佔約四成。

  如何自我管理體重以及自身健康已經成為需要補上的一課。

  城市雖為肥胖問題滋生了更多的不利因素,但也以最快的速度來關注著肥胖問題。2010年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發放給市民一本《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知識手冊》和一把腰圍尺,以促進上海市全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轉變。

  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於2012年9月開展“全城總動員,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參與活動的人群定位為15歲-65歲、體重指數(BMI)23的上海居民。

  截至2013年1月15日,上海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共有42893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符合活動要求的有36841名,參加第二次復稱的有16962名。有12836名市民的體重有所減輕,共減重30520.63公斤。短短4個月,上海這個城市“瘦”了30噸。

  “可以看出來,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和積累的,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活動給大家帶個頭。”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副主任李忠陽對 記者說。

  世界太重

  日本是第一個為控制肥胖率而立法的國家。2008年,日本政府立法以約束日本國民越來越寬的腰圍:要求年齡在40至74歲的男性和女性的腰圍分別不得超過85厘米和90厘米

  美國紐約老太薇爾瑪在2012年10月客死他鄉。因為她實在太胖了。

  在匈牙利旅游的她被航空公司拒載,航空公司拒絕她登機的理由是她超重。薇爾瑪今年56歲,體重約425磅(約192公斤)。盡管薇爾瑪的丈夫已經向航空公司提起訴訟,索賠數百萬美元,但是錢並不能改變這個由肥胖引發的悲傷結局。

  有錢的胖子

  薇爾瑪的故事在美國並不罕見。在2011年,美國最大的渡輪系統華盛頓州渡輪決定,將登船的美國成年人的體重估值從原來的73公斤,提升至84公斤。由於輪渡的載重量是一定的,所以渡輪的運載量不得不由原來的2000人降低至1750人。

  2012年1月,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最新公布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成年人約有1/3屬於肥胖,而這項全國性比率在最近幾年一直維持不變。該報告也指出,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約有1/6屬於肥胖。這些數據顯示,雖然美國社會多年來一直致力對抗肥胖,但問題仍十分嚴重。

  在美國,肥胖的概念即意味著BMI指數大於30,即一個人的體重(公斤數)除以其身高(米數)的平方,答案超過30算肥胖。

  英國倫敦大學衛生熱帶醫學研究生院的科研小組曾做了一個關於世界各國肥胖度的有意思的研究。截至2005年,全球體格指數(BMI)超過30的“肥胖”成人身上的贅肉合計重量為352萬噸,其中“胖美國”貢獻了將近1/3。

  美國的肥胖故事有其獨有的特點。美國醫學會期刊發布的報告發現,在2009年至2010年的統計中,白人男性約36.2%屬於肥胖,非洲裔男性則為38.8%;而白人女性約32.2%肥胖,非洲裔女性則高達58.5%。

  從收入的角度來看,非洲裔美國人明顯比美國白人低。這意味著在美國窮人更加受到肥胖的困擾。

  2012年9月,美國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提出一個禁令:禁止快餐店、電影院和公司餐廳等場所銷售超過16盎司,約合454克的含糖碳酸飲料。這個提案已經獲得了紐約市衛生委員會的批准,2013年3月開始實施。如此看來,肥胖的確已經成為困擾整個美國社會的一個難題。

  同樣飽受爭議的還有丹麥的“肥胖稅”。這項稅收用心良苦---提高不健康食物的價格將減少其消費量,從而改善公眾健康水平。除此以外,肥胖程度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將會下降,保健預算的壓力將得到緩解。

  由於丹麥肥胖人口日益增多,丹麥政府決定引進肥胖稅,對披薩、炸薯條、肉類、冰淇淋、全脂牛奶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品征稅,每公斤食品征稅額為16克朗,差不多相當於16元人民幣。

  據丹麥衛生部門的統計,全國人口中有47%體重超標,13%的人患有肥胖症。

  然而,這項名為飽和脂肪稅的“肥胖稅”剛實施了一年就被政府宣布從2013年取消。因為這項世界首創的“肥胖稅”不僅給稅收系統帶來麻煩和成本,而且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2年11月,丹麥的一項調查中發現,一年當中,丹麥人為購買肥胖食品多掏了2億克朗的錢,但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購買牛奶、奶酪、酸奶的數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更多選擇了更加便宜、也許更不健康的產品。

  肥胖還直接影響了殯葬業。面對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英國殯葬業感受到了隨之而來的壓力,他們不得不修建空間更大的火化爐來容納裝殮死者的、體積不斷加大的棺材。英國政府考慮收取一些附加費,需要使用大尺寸火化爐的死者,家屬需要支付40英鎊的費用,該費用叫做“脂肪稅”。

  沒錢的胖子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發展,開始增胖。

  2007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項各國肥胖比例的調查報告,其中,排名第一的並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而是人口僅1.3萬、面積24平方公裡的太平洋島國瑙魯。

  肥胖排名前十的國家中,8個為太平洋島國,美國成為排名前十的唯一一個發達國家。“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飲食結構是否合理以及運動量的多少,人種也是其中一個因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社區處處長施小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統計,在巴巴多斯、埃及、馬耳他、墨西哥、南非和土耳其等國,30歲以上的婦女至少有75%的人超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即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的易胖食品的出口貿易。國際肥胖問題工作組負責人菲利浦·詹姆斯教授曾指出,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把高脂肪的劣質肉制品出口到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一些國家因為害怕失去貿易優惠,也隻能進口這些糟糕的農業商品。“值得警惕的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目前也在向中國出口高脂肪羊肉片。”

  許多中低收入國家目前正面臨“雙重疾病負擔”:在繼續應對傳染病和營養不良等問題的同時,它們也正在經歷肥胖和超重等慢性病高危因素的迅速增長,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在同一國家內、同一社區內甚至同一家庭內,營養不良和肥胖同時存在的情況並不罕見。

  印度國營的孟買醫院治療肥胖症的醫師拉門·戈伊爾是專門做減肥手術的醫生。2000年,他全年才做了4個這樣的手術,但目前每月都要做約20個手術。

  印度通常更多地被與營養不良和食物匱乏聯系起來,但是印度經濟增長對印度人的腰圍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城鎮地區。吃西餐以及“靜坐”的工作在印度被當作是地位和收入提高的象征。

  研究顯示,目前印度近1/5的男性和超過1/6的女性都超重,在一些城鎮,超重率高達40%。

  不容忽視的另一個事實在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難以支付肥胖帶來的慢性病的治療。

  而在這些中、低收入國家,兒童更容易出現產前、嬰兒及幼兒營養不足。同時他們還處在高脂、高糖、高鹽、能量密度高、微量營養素不足的食品環境中,因為這些食品往往更廉價。在營養不良的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這樣的飲食模式和越來越少的體育活動導致了兒童期肥胖者的數量激增。

  社會發展病

  英國《經濟學人》曾撰文指出,體重指數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是同步上升的,這種關聯會一直保持到人均GDP達到每年每人5000美元為止,再往上兩者就沒有太大聯系了。財富增加意味著自行車被摩托車和汽車取代,稻田工作被寫字台工作取代。

  但是以下的數字,除了給全球帶來肥胖的壓力以外,幾乎沒有感受到全球經濟發展的驚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1980年以來,世界肥胖症人數已翻了一番。2008年,2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過14億人超重。其中2億多男性和近3億女性為肥胖。65%的世界人口所居住的國家,死於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大於死於體重不足的人數。2010年,4000多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現在,大概全世界人口的1/3處於過重或者肥胖的范圍。

  “肥胖是一種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美國比較突出,它很早就已經把人口壽命提高到比較高的水平了,但是遲遲不能再發展就是因為肥胖影響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施小明說。

  一些國家的政府、企業、學校等社會組織開始介入個人的肥胖問題。因為劇增的發胖患者誘發了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疾患等各種疾病,這已經成為了威脅各國社會的“災難”。

  有專家指出,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的變胖的過程,正是歐美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老路。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肥胖這個發展病的結果也必然會像當今歐美國家一樣,出現越來越多極端肥胖案例。

  但是日本卻給變胖的國家帶來積極面對肥胖問題的勇氣,至今日本仍以低於5%的肥胖率成為發達國家裡最“苗條”的國家。

  日本是第一個為控制肥胖率而立法的國家。2008年,日本政府立法以約束日本國民越來越寬的腰圍:要求年齡在40至74歲的男性和女性的腰圍分別不得超過85厘米和90厘米。

  另據報道,早在2006年至2007年,日本政府已經撥出60萬美元款項來處理兒童的體重問題。

  日本的公司也被要求為規避肥胖帶來的社會問題出一份力。根據規定,公司要求職員每年都必須體檢一次,如果到期限,公司沒能降低一定比例的腰圍不達標的職員數量,公司則不僅要撥出更多的錢來為“拖后腿”的職員們減腰圍,還會面臨罰金。

  “肥胖問題的改善解決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各個系統全面配合。”施小明說。

  腰圍改變中國

  --- 專訪馬修.格萊博

  必須有人為中國人提供均衡膳食的教育,這也是政府和食品產業應肩負起的責任,以幫助消費者遠離超重和肥胖,避免相關疾病給他們帶來過高的治療費用,以此減輕給中國帶來的醫保負擔

  當肥胖是否一種疾病還在被討論的時候,腰圍卻正在改變中國。一部分中國人先胖起來了,“先胖”帶“后胖”的趨勢,也正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以及城郊結合部蔓延。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還並不能承受肥胖所帶來的越來越多的醫療負擔;更糟糕的是,被寄予“少年強則國強”的中國少年的肥胖情況,可能比成年人更加糟糕

  嚴肅告訴我們要關注中國腰圍的是兩個從事咨詢行業的英國人:保羅.弗倫奇(Paul French)和馬修.格萊博(Matthew Crabbe)。“肥胖正在影響中國的消費市場。”為了通過腰圍這面透鏡觀察到更多的中國肥胖問題, 記者專訪了其中一位作者馬修·格萊博。

  中國的富裕階層先胖了

  記者 :肥胖作為一個社會問題,為什麼會引起你們的關注?

  馬修.格萊博:保羅和我向我們的客戶提供社會變革以及可以影響市場的一些量化數據。我們從這些數據中看出中國日趨嚴重的肥胖問題,我們的客戶當然也看出這一問題會影響中國未來的消費需求,以上兩點促使我們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隨著客戶對此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我們也尋找到更多的數據,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寫成文章,這也就是這本書的基礎。

  中國的肥胖問題已經持續多年發酵,我們一直跟蹤社會的最新變化。這些變化有潛力去影響消費市場的增長,影響在中國運營的公司的未來盈利。肥胖問題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我們更關注其影響的深遠性。

  記者 :你們統計的數據中,中國的哪些人先胖起來了?

  馬修.格萊博:我們發現中國最快變胖、變得最胖的人群,是城市中相對富裕的階層,這一現象在年輕一代更加明顯。不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富裕家庭孩子的肥胖問題,現在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

  記者 :其他的國家也有這樣的情況嗎?

  馬修.格萊博:上述情況屢次出現在其他近年來經濟高增長的國家中,例如印度、墨西哥、巴西。但是,在美國和歐洲,肥胖這一問題更集中在貧窮的社會階層。

  記者 :你們在書中認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中國肥胖的問題。城市發展為肥胖帶來了哪些影響因素?

  馬修.格萊博: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將過去無法觸手可及的物品帶入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食物。超市、大規模集市遍及城市各個角落,包括快餐店在內的各類餐館也泛濫了,讓人們更多地暴露在高熱量的食物(含有更多的糖分和調味品)中。

  城市已經膨脹,越來越多的人追逐“城市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更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市環境中。更多家庭涌入城市掙錢,擺脫農村的低收入狀態。他們變得富有,有能力買那些過去難以買到的食物,並且深陷美食之中。

  從“飢荒”到“饕餮”

  記者 :城市化過程中人變胖是不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通病?中國的肥胖化過程與美國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馬修.格萊博:在美國,窮人總是買最便宜的食物,還有重重加工過的食物,包括垃圾食品。在中國,我們發現城市人口的收入迅速增長,但食品價格沒有同樣的增幅。對於越來越多的人來說,食物變得便宜了,這導致人們不僅吃更多的食物,還吃更貴的、多次加工的食物。他們更多地在餐館就餐,攝入大量醬油。

  這還引發了嚴重的食物浪費現象,人們總是點得多吃得少。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也完成了從“飢荒”到“饕餮”的轉變。人們迅速剝離過去基本的飲食需求,沉溺於曾經無法獲取的豐富食物資源中,無法自拔。

  記者 :這個變化是否中國快速肥胖的一個重要因素?

  馬修.格萊博:就像我之前說的,更多的食物選擇和資源,引誘人們去吃不曾吃過或吃不起的美食,這就導致了他們對美食越來越上癮。要吃遍天下美食的欲望讓人們漸漸失去控制食量的能力,飲食量大大增加。

  在中國的餐館,人們點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不像是在西方,人們各點各的食物。因此中國人很難知道自己是否吃到了正常的食量。菜一盤盤端上來,擺在你面前的美食誘惑就越來越多,你就不停地吃,這樣就增加了過度飲食的可能性。

  記者 :在你們關於中國行業的行業研究報告中,有很多是關於食物、飲料、調味料甚至是藥物等產品的研究,這些“作料”在加速中國肥胖的過程中是什麼角色?

  馬修.格萊博:為了加重口感,中國餐館在菜中放入超出常量的醬料,導致糖、脂肪、鹽、味精超標。這些作料無法看見,人們就難以控制攝入量,因為他們不知道將要吃的這道菜中究竟有多少糖、脂肪、鹽和味精。

  這種因果關系同樣適用於從商店裡買的食物。人們越來越多地購買加工食品,卻不知其中加了多少調料,也更無法知道自己攝入了多少。因此人們會覺得他們吃的東西沒有過量,卻不知道他們攝入的食物中,有多少會導致超重或肥胖。

  記者 :為什麼說過度飲食而不是飲食結構對中國迅速肥胖起了更大的作用?

  馬修.格萊博:我覺得,中國人過去習慣在一天中吃一些零食作為加餐,這是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但是如今,雖然中國人不怎麼吃加餐了,他們的正餐攝入量還是增加了。

  此外,零食也發生了改變,從最初的豆類、水果干、堅果,演變為過度調味、油炸、加工的食物(肉的量也大大增加),於是從這些零食中攝取的脂肪就增加了。就是這種細微的飲食結構改變漸漸累積起來,導致了當前狀況:中國人攝入越來越多的脂肪與糖分,卻對此一無所知。而且盡管他們一天中沒有持續進食,但是每頓飯的攝入量已經漸漸增加。

  記者 :所以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飲食過度了?

  馬修.格萊博:對,並不是中國人突然變得貪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飲食已經在各個方面發生了變化。此外,他們也沒有意識到,或者根本不了解如何均衡膳食,這些都導致了中國的肥胖問題。

  必須有人為中國人提供均衡膳食的教育,這也是政府和食品產業應肩負起的責任,以幫助消費者遠離超重和肥胖,避免相關疾病給他們帶來過高的治療費用,以此減輕給中國帶來的醫保負擔。

  肥胖的成本

  記者 :肥胖是否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和醫療保障的沉重負擔?

  馬修.格萊博:雖然很難精確測算有關超重肥胖的實際醫保開銷,但可以確信的是,與超重肥胖有關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的,而非急性病,這就意味著需要長期的治療與恢復。

  肥胖帶來的慢性病之一就是糖尿病。以糖尿病為例,對於許多老百姓來說,單是高昂的藥費就難以支付了,因此政府急需在這方面採取措施。盡管已經盡力控制藥物價格了,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開銷還是相當可觀的。

  而且除了糖尿病,由肥胖引起的疾病還有很多,例如腎病、呼吸疾病、行動障礙、心臟疾病等等,治療這些病的開銷都很大。患者因病越來越無法正常工作,而治病的成本卻一路攀升。此外,盡管醫療保險已經開始覆蓋大多數人口,甚至幫他們支付基本醫療費用,但慢性疾病的治療費通常還是由患者及其家庭承擔。這些費用足以讓一個家庭傾家蕩產,陷入繼續治療還是保全家庭生計的兩難境地。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這樣的問題,急需政府的幫助。

  記者 :除了對人身體健康影響以外,肥胖問題還帶來哪些隱性成本?

  馬修.格萊博:除了對健康和消費方面有直接的影響以外,社會對肥胖者或者正在變胖的人也並不寬容。在就業市場上,超重的人面臨著被歧視的問題。超重者會發現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越來越難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為雇主更願意給那些起碼“看起來”健康的人提供工作機會。

  而且社會的偏見也會影響人們在學校中的表現,影響人們的愛情生活以及人們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社會價值的能力。肥胖者所承受的,不僅僅是大塊頭的外部形象,同時也是一種心理壓力。這些都是肥胖將給社會帶來的隱性成本。

  記者 :你認為,中國會不會不可避免地成為肥胖大國?

  馬修.格萊博:我的看法總是樂觀的,中國人也是足智多謀的,所以我相信,中國將找到適合自己的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

  肥胖僅僅是快速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一個症狀,而由此引發的其他的社會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我對未來的希望是,民間社會的發展能夠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時俱進,像肥胖這樣的社會問題將被允許公開和坦率地討論,人們可以更好地關注自身,避免使問題變得更糟,而政府和專業護理機構就可以專心於處理已經出現的問題,防止進一步惡化。

  中國青少年肥胖狀況堪憂存沉重醫療和經濟負擔

  對中國人來說,肥胖早已不是陌生話題,事實上,更嚴峻的問題是青少年肥胖。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下的肥胖人群已達1 .2億。來自國外的研究也指出,中國有12%的兒童超重,中國青少年患糖尿病的比例相當於美國同齡人的四倍。專家表示,青少年肥胖正在逐步加重我國經濟和醫療機構的負擔,其經濟負擔將超千億元,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制止這種趨勢,中國醫療體制將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青少年肥胖狀況堪憂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轉型,中國正在面臨嚴峻的青少年肥胖問題。

  國際肥胖研究協會主辦的《肥胖綜述》月刊日前公布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有12%的兒童超重,在不滿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現了一種心血管危險因素。中國12至18歲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當於美國同齡人(0 .5%)的四倍,中國有170萬青少年飽受糖尿病之苦,另外還有2770萬人被認為是糖尿病前期。另外,有14.9%的中國兒童和青少年表現出糖尿病前期症狀,如血糖水平升高,並可能已經對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造成長期損害。這項研究還發現12.1%的中國青少年炎症發病率高,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國隻有8.5%的青少年存在這種情況。

  此次報告的作者之一,全球著名肥胖問題與營養專家、北卡羅來納大學跨學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裡.波普金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些數據源於他們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的一項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該研究對中國300個社區的2 .9萬人進行了長達22年的跟蹤調查,記錄其體重、飲食習慣和運動水平變化。研究結果經過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六次評審,數據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不久前由國家疾控中心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上,中國疾病預防中心副主任梁曉峰表示,我國18歲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經達到1.2億,我國兒童肥胖率上升較快。其中,五歲以下城市兒童超重肥胖率從2005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8.5%。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馬軍教授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青少年肥胖問題呈現出肥胖率歷年持續增長、城鄉存在差異、肥胖日趨低齡化等特征。從1985年首次體質健康調研至今的歷次調研中,無論城鄉,青少年超重、肥胖檢出率呈持續增長的趨勢。

  醫療和經濟負擔加重

  青少年肥胖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其健康隱患。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對記者表示,青少年肥胖有極大的健康隱患。 一方面,它可能導致成年肥胖,有調查顯示,45%至50%的小學生肥胖者和60%至70%的中學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而肥胖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還會導致諸多的心理行為問題和社會適應不良。與體重正常的同齡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緒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閉性格。

  此外,青少年肥胖還會導致慢性疾病年輕化。馬軍表示,常見於成年人群的疾病危險因素已經向青少年延伸,構成未來公眾健康的潛在威脅。糖尿病是肥胖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在長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達普通人群的四倍之多,隨著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年齡逐年降低。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肥胖率的升高是重要的預警,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可以預期若干年后成年肥胖率將急劇上升,而由肥胖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對有限醫療資源的佔用也將愈加嚴重。”馬軍說。

  巴裡·波普金則表示,因為肥胖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包括直接負擔與間接負擔。直接的經濟負擔主要指醫療保健系統的開銷,如住院,門診,藥物等花費,間接的成本則包括因肥胖引起的諸多影響,如退休前增加的死亡率、殘疾和由此對生產力造成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馬冠生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而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一項調查,2003年中國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的直接經濟負擔分別為89.7億元、25 .5億元、22 .6億元和73 .3億元,四種病合計歸因於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經濟負擔高達211 .1億元人民幣,佔四種病合計直接疾病負擔的25 .5%。而目前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的直接經濟負擔,分別佔2003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和醫療總費用的3.2%和3.7%。

  以糖尿病為例,北京大學肥胖及代謝病研究中心主任管又飛對記者表示,我國糖尿病直接衛生費用在2004年已高達574 .69億元,每位糖尿病人年直接衛生費用是非糖尿病人的2 .47倍,約佔當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的7 .57%,所佔比例已近發達國家水平。而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合並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年度直接醫療費用比沒有合並症的患者高10倍多。全球為預防糖尿病及其合並症的發生預計支出3760億美元, 到2030年, 將會增至4900億美元。

  波普金一項研究則顯示,在中國,超重的經濟成本遠遠超過體重過輕的成本。隨著中國的超重和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不僅直接經濟負擔增加,肥胖帶來的間接經濟成本更是急劇上升。他的研究顯示,2000年因肥胖帶來的間接經濟負擔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58%,他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超過8.7%。在2000年,由於肥胖而導致的生產力損失約43億美元,但是到了2025年,這個數字將急劇增加到106億美元。因為肥胖和超重導致的經濟負擔和花費也在急劇上升,2000年為490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1120億美元。

  “我們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它發生在13億人口中。”波普金說,“鑒於中國的肥胖流行的飛快步伐,中國與肥胖相關的消費趕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據悉,美國的肥胖消費約佔其國民生產總值費用的17%至20%。

  應限制非健康食品的銷售

  中國青少年肥胖問題的加重與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很大關系。馬軍表示,從肥胖的原理來看,攝入總能量長期大於消耗總能量,體內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西方快餐食物的引入,我國居民高脂高能量的飲食習慣導致攝入總能量多,由此直接導致了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檢出率逐年提高。還有生活方式的變化,隨著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生活節奏明顯改變,靜坐增多,電視與網絡游戲的流行、日常性的身體活動與主動的體育鍛煉的急劇減少也導致了肥胖的發生。

  馬軍認為,超重和肥胖流行日趨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在倡導健康飲食、增加鍛煉、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的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早期預防、控制肥胖。加大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器材的投入;完善體育測試制度,可將學生體育活動表現、體育成績、體質狀況納入高校招生參考;落實學校的體育鍛煉時間,並將其納入對學校的評級考核;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針對學生給予個體化評價,並指導學生科學鍛煉,養成鍛煉習慣;實現學校、社區、家庭的聯動,通過營養健康教育、身體運動、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建立綜合干預措施。

  衛生部和疾控中心正積極採取措施解決青少年肥胖問題。 據悉,2009年疾控中心就啟動了一項針對全國六省的青少年綜合代謝症調查,意在對青少年的肥胖問題進行早期干預。此外,2007年9月1日,中國國疾控局、全國愛衛辦和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啟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但在波普金看來,這遠遠不夠。他認為目前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體力運動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含糖飲料和休閑食品等非健康食品攝入的增加。由此,在解決措施方面,不僅要增加青少年的體力運動,加大對公眾的宣傳,更要在含糖軟飲料等非健康食品的銷售和營銷上下重手。他認為,當前急需對含糖的軟飲料如果汁等和高熱量的休閑食品等賦以重稅,對非健康食品的廣告和營銷進行限制或取締。對學校的周邊兩公裡左右的便利商店或者自動售貨機進行食品銷售上的制止或限制。“但目前看來,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做的還比較少。”波普金說道。

  (選自2012年8月31日《經濟參考報》)

  肥胖問題的世界掃描

  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統計結果表明,全球目前至少有10億成年人超重,3億人肥胖,除美國、英國、德國這些傳統“胖國”,亞洲、非洲一些國家肥胖人數也在猛增。

  歐洲幾乎半數人口超重?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的第15屆歐洲肥胖大會的專家指出,統計顯示,歐洲幾乎半數人口超重,男性中10%到20%的人肥胖。歐洲估計有約1100萬人重度肥胖,英國是歐洲兒童肥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超重兒童約佔30%。東歐國家的肥胖兒童比例也在持續上升。

  德國已成為歐盟“首胖”

  國際肥胖症研究協會即將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喜歡喝啤酒、在面包上涂奶油的德國人,不論男女,體重超重的比例在歐盟國家中最高。德國有53%的男性體重超重,22%的男性患有肥胖症,女性體重超重的比例也超過一半。德國首次超過捷克和英國躍居全歐盟胖人最多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的營養專家布蘭柯說,60%的德國人運動量不足,每日需要的能量中高達35%來自脂肪,高於建議最高量的30%。德國兒童的肥胖問題也日益嚴重。德國國家衛生機構柯赫研究所的專家庫特說,很多小孩整天坐在電腦和電視機前,近17%的7歲到10歲的兒童超重,11歲到13歲的超重兒童佔20%,隨著年齡的增大,兒童超重的比例還會上升。

  英國將成胖子比例最高國

  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最新調查報告說,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正在使肥胖症在英國快速蔓延。到2032年,英國一半以上的人將是胖子。該報告預測,屆時,死於糖尿病、中風、心臟病和癌症的人數,將創下歷史紀錄。

  這份報告說,除非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改變,否則英國國民醫療服務系統(NHS)為治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而支出的成本將大幅上升,目前這項成本已經達到了20億英鎊。患有II型糖尿病的人數將上升到目前(190萬人)的10倍,導致更多的人中風、得心臟病或失明。屆時,英國將超過美國成為胖子比例最高的國家。目前美國約三分之一的人屬於肥胖,超重者人數更多。

  美國人食量增加腰圍變粗

  美國一所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20年前相比,美國人如今吃得更多。人們腰圍變粗與餐碟尺寸變大和食物分量增加有關。

  通過對比發現,在吃早餐時,2003年的學生比1984年的學生多食用了20%的脆玉米片和牛奶。而從盤碟尺寸來看,2003年裝橙汁的杯子尺寸比20年前大了40%,這會使飲用者多攝入50卡路裡的熱量。如果一個人每天都這樣喝的話,那麼一年以后他將增重5磅。另外,2003年學生的午餐和晚餐食用量也增多了,他們吃的水果沙拉分量比20年前多了50%。其他研究發現,提供的食物越多,人們吃得就越多。用大尺寸盤碟就餐時,人們會吃得更多。美國一項調查發現,上世紀90年代餐飲業使用的盤子標准尺寸從10英寸增加到12英寸,這使所盛的食物分量增加了25%。

  日本年輕人出現健康隱憂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許多專家認為這和日本人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但就在專家們倡導日本飲食方式的同時,許多日本年輕人卻逐漸“背叛”了祖輩相傳的傳統飲食,成了麥當勞等“洋快餐”的忠實顧客。這些洋快餐,給日本帶來了諸多健康隱憂。

  日本人一向飲食清淡,蔬菜、海產是他們長壽的秘訣。但由於生活節奏很快,因此在許多方便快捷的西式快餐進入日本后,日本青少年越來越多地被這些洋快餐吸引。麥當勞曾經在日本創造過4天賣出1700萬個巨無霸漢堡的紀錄。對於僅有1.28億人的日本來說,相當於短短幾天之內,每不到10個日本人中,就有一人吃過巨無霸漢堡。根據一些店面反映,巨無霸在日本差點脫銷,許多店面需要緊急調運才能保証供貨。日本厚生勞動省指出,日本已有2300萬人超重。目前受到快餐導致的肥胖影響最多的是日本的工薪階層。

  非洲貧困和肥胖雙重負荷

  在非洲,雖然飢餓和營養不良等仍是不少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日趨升溫的肥胖問題也開始引人關注。有專家指出,“非洲人從營養不良直接進入了營養過剩”。現在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非洲女性和四分之一的非洲男性都屬於肥胖人群。而導致非洲人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新的生活方式和“以胖為美”的傳統理念。非洲人愛吃的傳統食品,玉米粉和白面包等都含有很多澱粉。同時,非洲人又習慣吃甜食,喝咖啡或飲茶的時候一定會加三匙糖。按照傳統觀念,非洲人“以胖為美”,拒絕吃食物是很不禮貌的事情。一個人越胖,就代表他越富有、越成功、越幸福。女孩子胖則說明丈夫有能力養家,是很令人羨慕和光榮的事情。

  肥胖兒童將先於父母去世

  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的第10屆世界肥胖大會上,醫學專家認為,兒童肥胖或超重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變得如此嚴重,將來可能會有數百萬計的兒童因為肥胖而比他們的父母先去世。專家認為,肥胖是一個社會問題,對女性心理構成威脅;肥胖同樣是個醫學問題,可能將縮短未來幾代人的壽命;而且它還是一個全球不得不面對的嚴重經濟問題。治療與肥胖有關的疾病,全球范圍內的支出不可估量,估計僅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國家每年就要花費數十億美元。

  香港兒童肥胖率居東亞第一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劉永鬆說:“香港學童肥胖問題愈趨嚴重,兒童肥胖比率已達18.4%,成為東亞區之冠,預計不久將來更會‘超英趕美’,兩年后比率將逾兩成。”

  據《香港明報》報道,劉永鬆指出,根據前不久韓國舉行的“第四屆亞太區肥胖學術會議”資料,中國香港肥胖學童比率達18.4%,較中國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及中國內地鄉村高,撇除生活文化偏向西方的澳洲,香港已成為亞太兒童肥胖問題最嚴重地區,估計不出兩年,比率更突破兩成,直迫英、美等胖童比例最高的國家。

  體育系又檢討香港過去20年處理胖童問題方針,發現長期忽視胖童問題,初期隻嘗試透過醫療及營養學層面解決,但不成功,1999年引入運動科學,讓胖童養成持續運動習慣,才稍有起色,但仍未能阻止問題惡化。劉永鬆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新加坡及韓國等成功例子制訂《體育法》,規定中小學每周須為學生提供一定堂數的體育課,並透過教育老師及家長以身作則,協助兒童養成常運動的習慣。

  上海肥胖男人多為“蘋果型”?

  在四個上海人中平均就有一個不是超重,就是肥胖。其中,有一半超重或肥胖屬於不良性肥胖,可能引發“三高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甚至誘發中風,需盡快減肥。記者日前從在滬舉行的“東方人肥胖特點”論壇上獲悉,和西方人多見“生梨型”的全身性肥胖者相比,以大肚子為特征的“蘋果型”東方男性,其危險性更大,更易引發各種疾病。專家呼吁,減肥需從減肚子、縮腰身開始。

  據統計,在1982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有10人超重或肥胖;到2006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就有26人超重或肥胖。由於肥胖引起的代謝綜合征也明顯增加,如糖尿病就增加了5至7倍。

  (選自新華網2008年4月8日《全球肥胖問題加劇中國惡化趨勢驚人》)

  日本人不發胖的原因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新一屆日本眾議院中創歷史新高的54名美女議員,除了明亮的笑臉和自信的談吐外,身姿都相當婀娜,幾乎沒有一個胖子。調查顯示,日本是全世界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日本女性的肥胖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女性。而一年前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營養學教授巴裡.波普金的研究卻指出,在中國25%的成年人超重或者肥胖。

  國家幫你來減肥

  減不減肥向來是個人的事,但如今在日本,它卻成了國家的事。據報道,日本政府2012年4月起實施新法例,強制地方政府和企業定期量度年齡介乎40至74歲人士的腰圍,目標是在7年內將痴肥人口減少25%。政府還為有關機構定下居民和雇員的減肥指標,無法達標的機構將被罰款。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規定,40至74歲男性的腰圍不得超過33.5寸(約85厘米),女性不可超過35.4寸(約90厘米),這是國際糖尿病協會為日本定下的預防疾病指標。若超標人士同時出現跟體重相關的疾病,會被要求減肥,若3個月后仍未達標,需接受減肥建議;假如再過6個月仍超重,有可能要接受減肥再教育。為此,今后,日本的私人機構須為至少80%員工量度腰圍,並在2012年前令10%超重人士減肥,在2015年前要令25%超重人士減肥。盡管有專家指出,日本政府定下的標准太嚴苛,大部分人難以達標,但不可否認,政府干預肥胖必將使肥胖人口數量大為減少,有助於提高社會的整體健康水平。

  其實在日本政府實施這一“限肥”條例之前,有的企業已經開始強令員工減肥了。比如,著名的電器生產商“鬆下”每年都為雇員量度腰圍,連員工家屬和退休員工的腰圍也要量。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人偏瘦,可日本政府一直對日益增多的肥胖保持憂慮。早在前些年,日本政府就呼吁國民預防“內臟脂肪症候群”這種許多人聞所未聞的疾病。所謂“內臟脂肪症候群”,其實是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因素的統稱,它們包括腹部痴肥、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等。現在日本政府又規定減肥標准,足見其對肥胖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的警惕。

  日本減肥的深層含義

  除此之外,對於日本來說,立法強制減肥還具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首先是鞏固日本“健康大國”地位。肥胖是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一大心病,美國和一些歐盟國家都在積極尋求有效手段,日本這方面做得最好。據報道,此次的北海道八國峰會還專門討論了國際保健領域行動指南。日本這時擺出堅定的減肥姿態,實際是向世界宣示:“我們日本有資格引領世界健康的方向。”日本不僅可以借全球關心的健康問題增加國際話語權,還可以推行日本保健理念,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抵御外來快餐文化的侵蝕。

  另一層用意則更為隱蔽。看看主要西方大國的糧食自給率:澳大利亞237%、加拿大145%、美國128%、法國122%、德國87%,日本卻隻有39%,如果拋開蔬菜之類,隻算五谷雜糧,就隻有可憐的28%。自己沒有的東西老要出去買,這種滋味實在不好受。而在1960年,日本糧食自給率還是80%,1980年是60%。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的變化。

  最近公布的一項日本人中午吃什麼的網絡調查顯示:有一半人吃餃子、拉面等面食,另有不到1/3的人吃漢堡包和三明治,剩下的吃牛肉飯。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吃大米。而日本的大米90%是自產的,小麥則有90%以上從美國進口。不愛吃大米不僅直接造成糧食自給率劇減,還導致米農入不敷出,稻田大面積荒廢,目前荒廢的耕地相當於一個琦玉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省的級別)。因此,強制減肥法案一出就有學者呼吁,變瘦的最好辦法就是少吃肉和面食,重拾愛吃米飯的“優良傳統”,回到過去食堂隻有烤魚、咸菜、醬湯和米飯等簡單食物搭配的時代。

  日本料理功不可沒

  留學美國的森山直美說,當她在美國上大學時,足足胖了12公斤,但是,畢業回到日本后,她很快就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森山直美介紹說,傳統的日本飲食包括魚、蔬菜、水果、大米和大豆。她說:日本傳統文化推崇“新鮮至上”,因此日本婦女通常喜歡多買一些魚、蔬菜和水果等,糖果、餅干等加工好的食品則買得比較少。

  日本人的廚房都不大,沒有太多地方儲存食物,因此他們去超市買新鮮菜的次數比較多。相反,在美國,人們喜歡一次買幾個星期的食物放在冰箱裡。

  另外, 日本料理也功不可沒。

  日本料理中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但在西方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卻被視為減肥大敵。其中的區別關鍵在於碳水化合物的質量。由於食物較少被加工,日本料理的碳水化合物仍保留著接近自然的形態,並且營養豐富,含有較高的膳食纖維,能在提供身體所需能量的同時促進腸胃蠕動,還容易讓人產生飽足感。而西方飲食中,經過細加工的米面、糖、甜飲料中由於含有低成分的食物纖維,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很容易造成熱量過剩,引發高血脂等病症。

  此外,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還能幫助人體降低卡路裡攝入,更是極好的解毒劑。傳統日本料理中,每頓飯都含有極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新鮮蔬菜、蕎麥面以及豆類。而且日本人在烹調碳水化合物時不使用奶制品,不增加額外的脂肪。

  由於大豆中富含植物性蛋白質、少膽固醇、豐富的大豆異黃酮與膳食纖維,可讓皮膚細嫩、身材優美,同時大豆還是健康的低升糖指數食品,它能提供更長時間的飽食感,減少熱量在體內轉化為脂肪的機會,是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作用的減肥食品。

  甲狀腺疾病攀升真相

  是不是覺得突然之間,身邊很多人都得了甲狀腺疾病?

  情況確實如此。除了俗稱“大脖子病”的甲狀腺疾病以外,一些症狀不明顯的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也正在上升。

  由上海市內分泌臨床質控中心發布的《上海市甲狀腺疾病2012年度調查》報告中顯示,甲狀腺疾病已經變成最為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佔內分泌科門診總量三級醫院達58.7%,二級醫院達19.3%。佔前三位的病種為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結節和甲減(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攀升

  甲狀腺疾病與碘元素的攝入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因此,對於甲狀腺這個制造激素的“工廠”來講,“原料”過多或者過少,總是會造成“生產”紊亂。

  換言之,人體攝入“碘少量”或者是“碘過量”,都會引起甲狀腺疾病。

  作為內分泌系統的第二大疾病,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攀升。根據最近一次全國性流調的結果,我國現有至少9000萬甲減患者、1000萬甲亢患者、1000萬甲癌患者和2億甲狀腺結節患者。

  2011年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公布的《中國十城市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甲狀腺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病率為3.7%,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病率為6.5%,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18.6%。其中惡性結節即甲狀腺癌佔5%至10%。而在10年前,我國甲狀腺結節患病率隻有5%。

  數字的攀升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每日碘營養攝取量也成為關注焦點。

  在《中國十城市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南京、北京、成都、廣州、貴陽、濟南、上海、沈陽、武漢、西安十個城市參加了這項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南京、貴陽、武漢、西安4個城市處於碘超足量狀態;其余6個城市處於碘充足狀態。上海市瑞金醫院核醫學科副主任管解析稱,這四個城市碘超足量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食鹽量嚴重超標。這四個城市的口味偏好確實比較“重口”。

  2009年5 月至12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聯合組織開展了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和膳食碘攝入量調查。

  “我國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總體水平適宜,沿海地區居民從膳食中(包括碘鹽)獲得的碘量是安全的,上海市、遼寧、浙江和福建省成年男子平均每日膳食碘攝入量分別為225.9微克、366.1微克、421.0微克和287.9微克,均在中國營養學會膳食碘的推薦每日攝入量(150微克/天)和最高每日攝入量(1000微克/天)之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申紅梅對記者說。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認為,人類每天隻須攝取150微克的碘。如果每克鹽含碘20-50微克,每天食6克食鹽(推薦標准),攝入碘已達120-300微克。

  本刊記者查詢美國甲狀腺協會(ATA)發布的數據后發現,超過美國12%的人口會在其一生中遇到甲狀腺疾病的問題。“約有20萬的美國人患有某種甲狀腺疾病。”不過,美國的甲狀腺疾病發病原因更多是因為碘攝入量不足。美國甲狀腺協會在2010年6月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人們在減少吃鹽的同時應注意補碘。

  報告說,盡管美國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在食鹽中加碘,但由於越來越多美國人減少鹽的攝入量,結果在過去30年裡,美國人體內碘含量平均降低了一半。

  甲狀腺疾病更“偏愛”女性

  瑞金醫院核醫學科診斷室裡的醫生辦公桌上,每天都會有厚厚的一疊病例。在採訪時,本刊記者注意到,來就診比例最多的是25歲到35歲的年輕女性。

  《上海市甲狀腺疾病2012年度調查》中發現,甲狀腺疾病患者中,女性佔80.46%,也就是說,女性甲狀腺患者比男性多三倍。

  甲狀腺疾病對於女性的損害更大,不僅僅是患病人數多,還有甲狀腺疾病會危害到女性的生育功能,甚至是孩子的智力。

  在美國這一情況更加嚴重。在美國,患有甲狀腺疾病的女性是男性的5到8倍。“有八分之一的女性會在她的一生中患有甲狀腺疾病。”美國甲狀腺協會的資料顯示, “甲狀腺系統與女性的生殖系統有交叉的部分,有甲狀腺疾病的女性更容易患有乳房疾病和子宮疾病。”

  而對更為特殊的女性群體---孕婦來說,危害較大的是甲減,且甲減患者就診比率遠低於其人群患病率。

  目前我國妊娠婦女甲減的患病率很高:妊娠前半期臨床甲減的患病率0.6%,亞臨床甲減患病率5.27%,低T4血症患病率2.15%。

  妊娠期母體患有輕度的甲減(包括亞臨床甲減和低甲狀腺素血症),能夠導致胎兒腦發育障礙,使后代智力水平下降6-8分,還會造成孕婦流產和妊娠期並發症顯著增加。

  甲減的症狀非常隱蔽,不大容易發現,即便出現精力不濟、昏昏欲睡、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和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也往往被患者同亞健康聯系起來,從而一再被忽略乃至貽誤治療時機。“這也是甲減患者就診比率遠低於其人群患病率的原因所在。因為人們往往會覺得這只是亞健康而已。”管說。

  在缺碘地區,由於個體缺碘程度不同,呈現一個由輕到重的譜帶,而且根據缺碘發生在不同時期,其相應的表現也不同。胎兒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包括流產、早產、死產、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亞臨床克汀病;新生兒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檢出率的升高;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比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造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碘缺乏最主要的危害是影響胎兒和0-3歲嬰幼兒腦發育和體格發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根據我國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調查的結果來看,所有研究都表明碘缺乏對人體造成的危害要遠高於碘過量,我們還要關注孕婦碘營養不足的問題。” 申紅梅說。

  即便如此,甲狀腺疾病不該隻引起女性的重視。“如果病患為20、3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的話,我們一般都建議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因為臨床數據表明,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患者的惡性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很高。”管介紹道。

  誰是罪魁禍首

  在某些健康論壇,家庭主婦們已經對加碘鹽的使用出現了疑慮。有不少人在問,哪裡才能買到不加碘的鹽。“把加碘鹽放在鍋裡炒炒,讓碘揮發掉。”這是網友支的一招。

  還需要不需要吃加碘鹽?

  “其實甲狀腺疾病並不是這幾年突然爆發。甲狀腺疾病發病率升高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甲狀腺的排查成為體檢的一項。”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監測所所長樓曉明告訴記者。

  臨床醫生也贊同這一觀點。管介紹,“以前我們在診斷的時候只是靠手摸,能摸到的也只是比較大的,但是現在又了甲狀腺B超檢查,很小的結節都能夠被發現。”

  中國甲狀腺疾病發病率逐漸上升,其中有多少因素是源於碘攝入量超標?這是個很難排查的問題。“全民攝碘量的測算,現在來看根本不可能,所以現在隻有通過患病情況分析甲狀腺疾病發病原因。”管說。

  “浙江地區處於碘攝入量安全、合理的范圍內。像舟山等沿海地區居民由於長期食海鹽,所以可能會造成碘攝入量不足而引起甲狀腺疾病。”樓曉明解釋說。

  但是根據臨床病例分析,舟山地區轉診來瑞金醫院的患者在臨床檢測時幾乎全部為碘攝入量超標引起的甲狀腺疾病。

  根據《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調查報告》中的調查結論,沿海地區水產品並不是膳食碘攝入的主要來源,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在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食鹽中的含碘量以及食鹽的消費量對於膳食碘的攝入量影響較大,鹽碘是膳食碘攝入的主要來源,在未考慮烹調損失的情況下,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84.2%來自於加碘食鹽,來自於各類食物的碘僅佔13.1% (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佔2.1%),來自於飲用水的碘佔2.7%。

  “目前,還沒有証據支持甲狀腺疾病發病增高與食鹽加碘存在某種必然聯系。”申紅梅對記者強調。

  申紅梅向本刊記者舉例,巴西和厄瓜多爾實行全民食鹽加碘的時間均早於中國,巴西1956年在全國范圍補碘,從1994年始全國鹽碘濃度為40-60 mg/kg,現為20-60mg/kg,人均日攝鹽量為9.6g,如包括在外餐館就餐,能達到12-13g;厄瓜多爾於1987年在全國范圍食用碘鹽,現鹽碘濃度為20-40mg/kg,平均為32 mg/kg,厄瓜多爾是一個高山國家,居民口味非常重,人均日攝鹽量高達16g。

  “這兩個國家都未發現甲狀腺疾病高發現象。” 她說。

  加碘鹽標准修改記錄

  199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規劃綱要》中明確規定,鹽碘含量(以碘離子計)是:加工為50mg/kg,出廠不低於40mg/kg,銷售不低於30mg/kg,用戶不低於20mg/kg。

  1995年,全國碘缺乏病監測顯示,由於食鹽碘含量沒有規定上限值,結果導致部分地區鹽碘含量過高。為此,1996年政府規定鹽碘含量不得超過60 mg/kg的上限值。

  1999年,全國碘缺乏病監測顯示,由於碘鹽中碘含量過高導致兒童尿碘水平偏高。2000年鹽碘含量標准被調整為加工35mg/kg,碘含量的允許波動范圍±15 mg/kg(20 mg/kg —50 mg/kg)。

  根據衛生部網站消息,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達到了省級消除碘缺乏病的階段目標,97.9%的縣(市、區)達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2012年3月15日,最新的《食用鹽碘含量》標准在全國統一實施。

  這次最新被調整的鹽碘含量標准的特點,一是對食用鹽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計),由原來加工水平的35mg/kg下調至產品水平20 mg/kg —30mg/kg;二是縮小了食用鹽碘含量的允許波動范圍,由原來的35mg/kg±15mg/kg(相當於±43%)調整為食用鹽碘含量平均水平±30% 。

  此外,新標准規定各地可結合本省人群碘營養水平供應一種、兩種或三種碘含量的碘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