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健康 人人幸福

  “有了健康小屋,大家沒事都會進來坐坐。”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村民魏定瑜老人一邊熟練地用自動測壓儀量著血壓,一邊笑著說。這間寬敞明亮的健康小屋,是該鎮衛生院為方便周圍近1.5萬名村民進行自助健康狀況監測而設立的。

  3年多過去了,魏定瑜仍清晰地記得習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的情景:“他親切地問我:看病方便不方便?醫療費用貴不貴?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意不滿意?當時我就說,‘我這是享著共產黨的福,要是過去早就討飯去了!’”正是在這裡,習近平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今,魏定瑜和鄉親們去門診看病已全部免費,還有專門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

  健康,是一個人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13億人的健康,決定中華民族的前途。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國家長遠發展為基點,吹響了建設健康中國的時代號角,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正在實現。

  密織健康保障網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以來既是民生之重,也是民心之痛。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是老百姓的迫切期待,這一期待一直被習近平總書記揣在心裡。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便表達出對人民健康福祉的密切關注: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環境……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考察江蘇鎮江市世業鎮衛生院時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流行語。

  從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運營管理到新農村建設中的廁所改造再到移民村衛生計生服務站的質量監控,一次次考察調研行程表,記錄著習近平對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的關懷足跡。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並對全面二孩政策、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藥品價格、食品安全戰略等關系百姓健康切身利益的問題作出明確部署。

  “黨中央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億萬人民將能在更好的制度設計和公共服務中享有健康。”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健康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醫療衛生,還牽涉到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是一項綜合性的長遠事業。

  而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更是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預計到2050年,中國可累計增加約3000萬勞動力。

  隨后,黨中央的健康中國戰略部署提速。面對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系統設計改革路徑,切實緩解兒童醫療服務資源短缺問題﹔《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強調,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優先覆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

  2016年11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出台,強調以地方實踐為全國醫改探索路徑。隨后,福建省三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改革開始推廣,上海市啟動“1+1+1”(居民在與1位家庭醫生簽約基礎上,再選擇1家區級、1家市級醫院就診)簽約服務試點……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同時要求在更深層次和更多領域推進系統整合。

  2016年8月19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會議確定了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為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的方針之一。之后,《關於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基於大健康理念注重預防為主、關口前移,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實施醫藥衛生、體育健身、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心理干預等綜合治理。

  一項項新政策新舉措,進一步密織了13億多人民的健康保障網,豐富了健康中國的內涵。

  增加醫改獲得感

  人民群眾有所得,是醫改的主要目標。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人們逐漸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了更多獲得感。

  “生了大病有醫保,出院時直接劃扣,免了回老家報銷的麻煩。”今年8月7日,安徽省患者張雙英因胃息肉在海南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出院時,新農合給她報銷了近一半的費用,而且是在出院時直接結算。

  5年來,中國基本醫保覆蓋95%以上人口,醫保人均補助標准從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今年的450元,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由深化醫改前的40.4%降到28.9%以下,全球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已經形成,世界衛生組織稱贊“中國的醫改成就舉世矚目”。

  不僅如此,到9月30日,中國31個省份的所有參保群眾都可以享受異地住院費用即時結算服務。從此,住院費用異地報銷“往返跑”將成為歷史。

  大醫院“一號難求”、基層醫院門可羅雀曾經是中國醫改的困境之一,如今這種狀況已經獲得全面改觀。

  在杭州市桐廬縣富源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農民蔡柏英現在可以足不出村,享受名家“就近”坐診。

  這源於富源村衛生室最近裝上了遠程會診系統,通過視頻系統,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簽約專家能實時連線診治。“借助醫聯體網絡,通過遠程會診、臨床影像查閱等信息平台以及醫院間‘雙向轉診’渠道,杭州市級優質醫療資源可輻射到最基層的村社。”杭州市衛計委主任滕建榮說。

  5年來,中國醫改不斷強化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一系列改革“組合拳”不斷落地:完善家庭醫生簽約制度﹔ 1400家三甲醫院對口支援3700多家縣級醫院,全國縣域內就診率已超過8成……“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形成。

  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前來就診的高血壓患者李晚感慨看病不再貴:“4年前,我看病的藥費要4000多元,現在降到了1000多元,過去一張處方費用在七八十元,現在隻需十多元。”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以藥補醫”的現象,是中國醫療領域的一大頑症。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軌道,中國醫改開出明確“藥方”,取消“以藥補醫”,突出醫務人員勞務價值。

  2013年,三明在全國率先將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3類醫保經辦機構整合成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然后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等付費方式改革,擠壓藥價“水分”。

  今年4月,北京市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醫保支付和財政補助同步跟進、無縫銜接……

  改革深一步,群眾獲益就多一點。數據顯示,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全國公立醫院藥佔比已由2009年的46%下降至目前的40%,減輕了群眾醫療負擔。

  共筑健康大格局

  “與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今天出生的中國人預期可以多活30多年。而且,中國隻用了富裕國家一半的時間就取得這樣的成績。”去年7月,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財政部、國家衛計委、人社部“三方五家”發布的醫改研究報告如此描述。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大幅提升,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進一步提高人們健康水平,一系列規劃正在發力——

  去年6月出台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如今,全民健身熱潮在中國大地涌動。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堅持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為中心,從大健康、大衛生的高度出發,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戰略任務。

  新食品安全法實施,用最嚴格的監管制度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12項約束性指標,其中8個涉及環境質量﹔首批健康城市試點誕生﹔兒童藥、急救藥、高價藥和重大疾病用藥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近20個城市出台公共場所無煙的法律法規……一個健康保障的大環境正在形成。

  76歲的天津老人張慧秋,患有甲亢和心臟病,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早已力不從心。如今,老兩口搬進了天津市北辰區愛馨瑞景園老年公寓。

  “養老院就在家門口,孩子們說來就能來,醫生上門服務,家裡人都放心。”張慧秋說。

  截至2015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22億,養老問題日益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課題。5年來,中國提出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等模式,共投入320億元支持地方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截至去年底,全國養老機構總數達118萬多個。

  “健康中國的核心要義是以人民為中心,本質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實現人口健康全覆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健康中國的基本目標是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和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和適當的衛生策略,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長遠目標是構建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社會。

  民康國富,民健國強。隻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隻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為了13億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民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鋪就一條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健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