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讓他們先走”陌生人社會需要更多“成人之美”

  上班早高峰,記者在地鐵站候車通道上發現,一群農民工兄弟席地而坐,為了不影響上班族出行,眼看著一班班列車駛離,卻遲遲不願上車。詢問后了解到,原來他們怕自己隨身攜帶的行李影響到其他乘客出行,所以不肯上車。“年輕人上班要趕時間,讓他們先走,我們不趕時間。”(6月22日《江蘇新聞廣播》)

  在現代社會,時間就像緊箍咒,裹挾了太多人的喜怒哀樂,爭分奪秒的匆匆腳步,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當大多數人都爭先恐后地擠地鐵的時候,一些農民工卻選擇了禮讓。這些看著並不光鮮和體面的農民工,卻用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幫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讓公共生活更加溫暖,讓這個城市更加美好。

  大城市集聚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也吸引著無數的農民工從家鄉來到異鄉打拼。這群從安徽宣城來南京打工的農民工,工程完工了,准備回老家。足足在地鐵站等了兩個多小時,這群農民工才走上地鐵。“讓他們先走”並非出自功利和算計,也沒有外部的壓力,而是出自朴素人性中的善良與責任。

  大智若愚,大道若朴。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同樣離不開朴素人性的支撐。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今天,和我們擦肩而過的,通常都是“相見不相識,相遇兩不知”的陌生人。學會和陌生人相處,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社會化歷程,已經成為必須跨越的“現代化門檻”﹔這既需要法治也需要禮治,離不開規則意識、公共精神,也離不開朴素人性中的“成人之美”。

  在一個喜歡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好壞的時代裡,農民工在社會評價體系中並不佔據優勢地位﹔然而,不少農民工卻用超越角色期望的角色扮演,重新贏得我們的尊重與社會認同。不論是褲子上沾滿泥漿的農民工自覺坐在公交車內的台階上,還是暈車的農民工主動擦掉地鐵車廂內的嘔吐物,抑或“讓他們先走”,一些農民工的文明素養,值得我們點贊與學習。

  對於千千萬萬從鄉村來到城市的農民工來說,他們不僅要在城市裡謀生,也要學習城市規則意識與基本文明習慣。雖然農民工的生存生態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高昂的城市融入成本,讓許多農民工難以在城市扎根下來。作為“流動的候鳥”,一些農民工在不同的城市裡遷徙﹔為了更好的生活,許多農民工已經用盡了全力。

  再低微的骨頭裡,也有江河。在一個“標簽論”盛行、習慣“以貌取人”的時代裡,農民工通常會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與偏見、歧視與社會排斥,被標簽化、污名化。“讓他們先走”讓我們認識到陌生人社會除了利益關系與工具關系,還需要一些社會運行的潤滑劑與黏合劑﹔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幫助他人的成人之美,就有社會融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