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綠色生活“蓋”起來

  

  

  去年底,(成都)全市22個區(市)縣各確定1個建制街道片區整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隨后,在一些區(市)縣的成建制街道內,逐步開展撤銷樓組、樓道的垃圾桶,為推動垃圾分類的定時定點投放做准備工作。

  記者了解到,大家普遍認為,“撤桶”的舉措,可能會遭到市民反對、抵觸,不支持不配合。

  然而,在成華區二仙橋街道辦下澗槽小區,一個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居住著5300多戶居民的小區,在撤走小區的127個垃圾投放點中8成后,27個垃圾投放箱的定時定點投放,卻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垃圾分類日益成為居民們養成的日常生活習慣之一,小區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居民對“家”的愛護度更高。

  “蓋章”鼓勵居民定時投放

  “得趕緊去,晚了蓋不到章。”每天早晚,家住成華區二仙橋下澗槽小區的劉大媽都會算著時間,將家裡分好的垃圾袋提下去扔到垃圾桶裡,“因為垃圾桶過了時間要關。”劉大媽每天兩次,拿著垃圾投放的登記卡,按時去投放,“投對了的話,就會在我的卡上蓋個章,我都快集齊30個章了。”

  原來,集齊30個章,就可以換取肥皂等日用品。在下澗槽小區,每家每戶都有一張垃圾分類的登記卡,這張卡片專門用來登記每一戶垃圾分類的投放情況,如果定時定點投放,並且投放基本准確就會得到一個“章”的獎勵。“現階段,我們每個點位都有一個勸導員,如果定時定點拿過來,勸導員就會看一下垃圾袋裡面的垃圾,基本准確就會為他們蓋上一個章,集齊30個章,就能換取肥皂等生活日用品獎勵。”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垃圾投放點從127個變成27個

  記者了解到,下澗槽小區從50年代開始,前前后后修了130多棟房子,住了5300多戶。以往,房子錯落間的道路上有127個垃圾投放點位,“雖然去年開始,垃圾桶上標明了投放可回收、其他垃圾、廚余垃圾的標識,但是大家沒有太多意識,垃圾桶基本都是混投的。”小區居民楊姐如是說,同時垃圾桶經常爆桶,小區環境讓人堪憂。

  去年11月初,這127個垃圾投放點中保留了27個,其中一些點位隻有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的桶,而另一個點位可能會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桶。跟以往不一樣,這些桶每天隻在早上7點半到9點半,中午12點半到1點半,晚上6點半到8點半才開鎖,這意味著居民們隻能在這三個時間段扔垃圾。

  當單元門口的垃圾桶不見了,居民的抵觸情緒就開始顯現。“剛開始一周,我們就發現有一些垃圾繼續扔在原來的投放位置,但是這種情況每天都在減少。”二仙橋街道綜合執法協調辦工作人員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堅守,居民感到,撤桶也沒那麼痛苦,慢慢地,小區就形成了一種氛圍,不理解不配合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為小區勸導員發放補貼

  在下澗槽小區,每天垃圾箱的開箱時間段,每個垃圾投放點都會有勸導員,在幫助居民正確投放垃圾,負責為准確投放的居民“蓋章”。

  這些勸導員要麼來自每個單元的樓棟長,要麼是小區的老住戶。當時讓小區居民來做勸導員,就是考慮到熟人之間的工作會好做一些。

  記者了解到,二仙橋街道和下澗槽社區先后對這些勸導員進行了10多次的現場培訓。同時,由街道撥款發放勸導員補貼,每人每天50元。記者 李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