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人类恩人:拯救10亿人的西方袁隆平,在田里得知获诺奖

现在很多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儿干,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的袁隆平爷爷。但其实,西方世界中也有一个''袁隆平'',并且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比袁隆平更早。他改进了农作物的品种,可能养活了全球10亿人(该数据来自《Forgotten?Benefactor?of?Humanity》)。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诺曼·博洛格

他就是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博洛格(Norman?Borlaug)。

有谁能想到,年轻时期的博洛格是个典型的“农村孩子”,他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兜里也没一分钱上大学,如果不是国家放款政策,他连2年制的“美国成教”都去不了。

又有谁能想到,这个为了人类生存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奔波一生的他却在晚年时备受争议,其工作被美国国会处处掣肘呢?

博洛格在明尼苏达大学当摔跤运动员

1914年,一个挪威裔的美国农场主家庭中,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博洛格。

博洛格小的时候就对农场的生活十分热爱,小小年纪的他钓鱼、打猎、种玉米、养鸡养鸭养奶牛,简直就是一个农村里自由自在“野孩子”。

但也正是因此,博洛格学习成绩并不好,反倒肌肉异常发达,他的祖父严厉的呵斥他:“如果你想要以后填饱自己的肚子,先得有个聪明的大脑”。

然后并非小说中那样,祖父的这句话并没有让他“天神附体”,他的早年反倒是十分的坎坷。

大萧条时期?美国富人给孩子“施粥”

中学毕业后(当时的美国是八年级就毕业了),15岁的博洛格遇到了经济大萧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超过30%的青年人口失业,绝大多数的在校学生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而博洛格也是其中一份子。

博洛格在城市里做栅栏、砍柴以及抓老鼠维持生活,身无分文的他经常饥肠辘辘,更甭提上大学了。此时罗斯福在危难关头当选美国总统,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就有改善青年教育和就业的部分。

1936?美国的贫困家庭

1933年,博洛格受惠于国家政策申请了明尼苏达大学,然而他并未通过入学考试,只能上隔壁那个为了应对大萧条新成立的2年制学院。如果你想简单理解这件事情,你大概可以理解为他考本科大学考不上,只能上了本科大学附属的成教学院或者专科学院。6个月后,经过他的刻苦努力和他的摔跤特长,他如愿以偿的“专升本”成功,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林业。

此后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还是因为贫困再次辍学。1935年,博洛格花掉了身上的最后一个子儿,不得已选择休学先挣钱。此时的他参加了民间保护团,21岁的博洛格带着一大帮十七八岁骨瘦如柴的小伙子,从事监督林业和土壤保护的工作。

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成立的青年民间保护团

国家补贴的薪水让他们吃饱了饭,而博洛格也终于挣到了钱可以回去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1991年,他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我看到食物是如何改变它他们……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大大的伤疤。”(I?saw?how?food?changed?them...All?of?this?left?scars?on?me.)

城市中的大批人过着绝望的生活,他们在街头乞讨、发动骚乱,他敬爱的祖父也于1935年在贫穷中去世,如此地狱般的场面在他的余生里挥之不去,经历过这样苦难的他才知道,粮食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而饥饿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1937年博洛格本科毕业,成为了一个林业学士,并成为了美国林业局的一名“公务员”,同时23岁的他还拥有了一名美丽的妻子,两人最终相濡以沫69年。然而因为政府预算削减,他再一次失业。

在明尼苏达植物病理学教授斯塔克曼(Elvin?Charles?Stakman)的引导下,?博洛格逐渐对植物病理学起了浓厚的兴趣,并再次入学,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连续硕士、博士毕业。

博洛格的授业恩师?斯塔克曼(右二)

如果他的祖父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小孙儿从原来的农村野孩子,成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博士生,可能会十分欣慰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正在读博士的博洛格有志入伍,却因为体检不过关被拒绝。

但他所在的实验室恰巧为军队做出贡献,他以另外的方式参与其中。

瓜达尔岛之战

当时,日军控制瓜达尔群岛,美军被困在岛上,衣食奇缺,只能通过海上漂流瓶的方式送达补给。但当时的胶水技术有限,会溶解在海水中,补给缺少胶水无法送达,情况十分危急。

博洛格所在实验室承担起火速研究出不溶解胶水的任务。仅仅几周之后,他们就研究出一种抗腐蚀粘合剂,顺利达成任务,甚至还研究出抗疟疾药,食物消毒剂,电子绝缘材料等。

可以说,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有博洛格的一份军功章。

位于Yaqui?Valley和Chapingo的博洛格研究站

不过,博洛格的最终研究兴趣方向还是在于农业。在太平洋战争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拒绝两倍加薪的诱惑,辞去了实验室的工作。在美国慈善家洛克·菲勒的邀请下,他来到墨西哥,从事提高粮食产量,拯救贫民的高尚工作。

研究中心设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金。博洛格领导团队,专心致志研究小麦的改良和提高。

由此往后,博洛格逐渐成为一名人道主义事业战士,他的余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在田间地头工作,为的就是试图战胜人类最大的敌人:饥饿。

多产少病抗倒伏改良小麦

由于墨西哥城主要位于高原上,所以气候比较寒冷,博洛格用了开创性的方法,通过低海拔地区种子移到高原地区种植的方法,成功实现了两季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当时的小麦还存在得病的情况,博洛格采用多品种抗病基因杂交的方法,成功攻克了这一个难题。另外,小麦长势太高,容易倒伏的情况也十分严重,他找遍了墨西哥终于找到矮化的小麦,通过杂交,矮化了小麦,使倒伏的情况大大改善。

为了小麦的改进,博洛格一共试验了10年时间,做了6000多次小麦杂交育种实验,终于研发出少病高产抗倒伏的小麦,推广到全墨西哥,第二年小麦产量就提高了50%以上,堪称奇迹。

1950年后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小麦产量增长图

1960年,博洛格的小麦在美国的推广中大获成功,小麦产量节节攀升,粮食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然而在地球另一边的南亚,由于战争和农业落后,饥饿正威胁着几亿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生命。美国为此不得不把五分之一的小麦,以成本价卖给印度,以此抑制饥荒。

由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领土争议,两国一直无法专心农业科学研究。作为人道主义者,博洛格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他不忍心平民忍饥挨饿,决定把小麦增产技术无条件传授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博洛格

1965年,第一批高产量小麦种子,从墨西哥出发,准备送往南亚。印度分到200吨,巴基斯坦分到250吨。

由于事情过于重大,途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墨西哥强行进行技术封锁,在海关扣留了种子。无奈之下,他只能采用先运送到美国,然后再运到南亚的方法。

在美墨边境他又遇到墨西哥士兵的盘查,博洛格又绕了一个大圈,才躲过了盘查。

种子一送到印度,当年就展示出无比的优越性,产粮量远远大于本地品种。第二年,印度进口1.8万吨的种子,巴基斯坦进口4.7万吨,两国势必要改善粮食状况。

仅仅过去三年,通过进口种子生产的小麦,又产出了几十万吨的种子,进而推广到全国。巴基斯坦的粮食第三年就做到自给自足,不需要再进口外国粮食,挽救数千万忍饥挨饿的贫困人口。

左袁隆平?右博洛格?一个捏着水稻?一个捏着小麦

印度的粮食产量增速大过人口增速,五年过去,全国小麦产量增加了80%。

其次,小麦单产的提高,减少了耕地开垦和植被破坏。据统计,印度有1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幸免于变成耕地,博洛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环境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而博洛格的研究成果也大量的被引进到中国,引发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其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的培植成功和推广?,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博洛格获得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

由于对世界粮食的突出贡献,56岁的博洛格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宣布获奖的那天,博洛格还在农田里工作,还是他的妻子跑到离墨西哥城65公里外的农田告诉他,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然而博洛格却一脸迷茫,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连摇头说“不,我没有”。直到墨西哥各大媒体报纸报道此事,博洛格才肯相信这个消息。

12月10日,诺贝尔奖讲座会上,博洛格并不觉得自己做出了卓越贡献,而是把功劳分给研究团队。他后来表示''1970年诺贝尔奖指定给我的原因,是为了表彰我对绿色革命的贡献。事实上,组委会是选择出一个人代表农业和粮食的重要作用,我只是恰好出现在那一个位置而已。''

自1961年以来最不发达国家的小麦产量

获得诺贝尔奖后,博洛格并没有停止对世界的帮助。但由于帮助南亚的粮食生产,使得美国粮食出口贸易利润大大缩减,这侵犯许多美国农场主的利益,甚至让美国粮食作物进出口贸易额一落千丈。当博洛格试图再次在非洲复制''绿色革命''时,他遭到了大量的反对。

美国既得利益者们向博洛格所在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施压,并向政府抗议,政府为了选票,他们禁止种子出口到非洲,只允许出口成品粮。

博洛格所售卖的种子

博洛格在美国利益集团的打压下,工作举步维艰,他愤怒的表示:“他们从未体验过饥饿的感觉,只是在华盛顿或布鲁塞尔舒适的办公套房里夸夸其谈。如果他们像我50年来那样,哪怕只在发展中国家的悲惨境遇中生活一个月,他们就会大喊拖拉机、化肥和灌溉渠,并对国内的精英们试图否认这些事情感到愤怒。”

''They've?never?experienced?the?physical?sensation?of?hunger.?They?do?their?lobbying?from?comfortable?office?suites?in?Washington?or?Brussels.?If?they?lived?just?one?month?amid?the?misery?of?the?developing?world,?as?I?have?for?fifty?years,?they'd?be?crying?out?for?tractors?and?fertilizer?and?irrigation?canals?and?be?outraged?that?fashionable?elitists?back?home?were?trying?to?deny?them?these?things.''

到了1984年,埃塞尔比亚发生饥荒,成千上万的人饿死街头。这惨状引起日本人道主义者笹川良一的注意,他找到博洛格,一同成立了SAA协会,帮助非洲人。

诺曼·博洛格在非洲工作

协会成立后,15个非洲国家的800万人接受了农业培训,使这些非洲家庭的粮食产量翻了两倍以上。不过由于美国国内的重重反对,该协会工作一直没能扩大,只能帮助一小部分国家。粮食危机仍未解决,任重而道远。

同时,一些受到西方媒体引导的非洲国家拒绝接受博洛格所研发出来的粮食。比如2001年,赞比亚230万人陷入灾荒,但他们却认为“转基因食品会导致艾滋病和不孕不育”,拒绝引进转基因玉米。然而洛杉矶时报采访当地老人时,老人恳求说:“我们根本不在乎他有没有毒,因为我们无论怎样都要饿死了!”

博洛格在非洲工作

博洛格的晚年就在这样“毁”誉参半的评价中度过,诋毁他的往往是那些西方社会的精英阶层,而赞扬他的则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穷苦老百姓们。

博洛格晚年一直强调“人口怪物”的问题,他对地球能否养活100亿人口,表现出了极度的担忧,而他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工作到了生命的尽头。

诺曼·博洛格在印度新德里的雕像

2009年9月12日,时任SSA主席的博洛格患癌病逝,享年95岁。因为他的低调,他的知名度并不高,然而他的功绩却将彪炳史册,被永远的镌刻在史书上为人传颂。

参考文献:

《Norman?E.?Borlaug(1914-2009)改变全球粮食生产的植物科学家》

《?诺曼.博洛格:绿色革命之父去世》

《?Father?of?the?Green?Revolution?–?He?Helped?Feed?the?World!》

《Forgotten?Benefactor?of?Humanity》

《Green?G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