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图画书

  

  

  行走在马修用箭头构置的空旷迷宫中,可以在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找到方向。

  

  

  行走在马修用箭头构置的空旷迷宫中,可以在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找到方向。

  找《方向》,不转向

  法国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无字天书”《方向》,是烧脑神作。如果对法国当代漫画做一番梳理,应该会见怪不怪。《方向》的黑白调,其前辈漫画家莫比斯在短篇漫画中已经画得娴熟,《方向》中的实验性,则可以从法国文学潮流的演变谈起。

  法国人管漫画叫“BD”,字面意思可以翻译为“手绘连环画”。

  相比美国或日本漫画,法国漫画家最具实验精神,他们不断尝试更多的漫画可能,发明更多的漫画语言。

  上个世纪70年代,层出不穷的漫画杂志和漫画奖项成就了法国漫画的兴盛。

  1975年法国漫画家让·吉罗和朋友一起合伙创办了一本成人科幻漫画杂志《金属狂啸》,也是美国杂志《重金属》的前身。让·吉罗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笔名——莫比斯。杂志第一期开始连载莫比斯的短篇漫画系列《阿扎克》,这部系列漫画刻画了一个飞龙和怪兽的奇异世界,作品完全没有对白,只靠莫比斯用画面把故事组织起来。莫比斯把他的漫画才华亦带入电影领域,给《异形》做时装设计,给《沙丘》做分镜脚本,凯文·史密斯执导的《长牙》,海报是他的手笔。

  1974年创办的法国安古兰漫画节,由三个当地商人凭着对漫画的痴迷发起,如今地位应该相当于电影界的戛纳影展。安古兰本是位于波尔多以北一个小时车程的小镇,本是无名之地,现在已成艺术漫画圣殿。从莫比斯、雅克·塔蒂到马克-安托万·马修,法国漫画在此世代接替。

  法国文学同样对漫画贡献良多。上个世纪90年代,法国新小说运动之后,“乌力波”成为新兴文学潮流,发起者不仅有诗人,还有数学家。所谓乌力波,又译作“潜在文学工场”,大致主张就是让创作者提前预设一定的规则,在这样的规则约束下,想办法去寻求突破。有点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意思。代表作品包括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乌力波的文学思潮同时影响到法国漫画家,不久漫画界就成立了“潜在漫画工场”,潜在漫画工场为漫画创作者制定了一系列限定条件,比如所谓的“多重阅读性”,即连环画能够从不止一个方向阅读。

  马克-安托万·马修的作品就是典型的“潜在漫画”。《方向》全书不着一字,原书书名也是用“→”表示。穿着风衣、拎着公文箱的中年男人,脸部始终隐藏在礼帽的阴影中,行走在马修用箭头构置的空旷迷宫中。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对自己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有着一番自我解读:“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走出来的可能性。”两厢参照,《方向》就不那么让人转向了。

  法国出版社的一个传统做法,是把漫画家和作家对对碰,让文学得以漫画化。这些作品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即便不见一字。引进国内的,可以找到不少佳作。帕斯卡尔·拉巴泰在旧货市场淘到一本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小说,随即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再现了《伊比库斯的预言》。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改编了杰克·伦敦的小说《生火》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其原创的作品《灯塔》同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灯塔里怪人因为相貌丑陋,打小被父母藏匿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上。灯塔成为他的全部世界,父母留下的旧词典点亮了他的孤独,他的想象。

  这些漫画作品都带有法国漫画家的实验性探索。他们对经典的致敬,并非再现,而是再创作。

  学尼尔,敢做梦

  尼尔·盖曼可谓美国漫画业的“全职高手”。写小说,做漫画,拍电影,拿奖拿到手软。最奇怪的是他没写过科幻小说。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英国漫画家开始进入美国,给美国漫画业带来了所谓的“创意入侵”,美国人对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们已经司空见惯,这些英国漫画家则给他们的超能力人物加入了一些人性的缺陷。这些英国漫画作者中,前有写《V仔仇杀队》、《守望者》的阿兰·摩尔,后有写《睡魔》的尼尔·盖曼。

  大作家背后都躲着个好编辑。英国漫画家在美国崭露头角,得益于DC漫画公司的编辑凯伦·伯格。正是她发现读者对成人漫画的需求,在1994年创立了DC的一个子品牌——眩目漫画(Vertigo Comics),并且在杂志封面上大胆地下了标识——“适合成年读者”。

  在凯伦的回忆中,刚出道的尼尔·盖曼是个死缠烂打的家伙。“1987年,尼尔还只是个刚入行的新人。之前几年,他曾经给了我一个名叫《沼泽怪物》的短篇故事。他有过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像追踪新闻一样,每隔几个月就会为了《沼泽怪物》纠缠我一番。直到我第一次去英国挖掘人才,并与他在伦敦正式会面,我才意识到,这位坚持不懈且彬彬有礼的英伦绅士,正是那个对曾我死缠烂打的家伙。”

  尼尔·盖曼凭借《睡魔》起家。睡魔墨菲斯这个角色逐渐超越了美国超级英雄的通常设定,摆脱了充当人类救世主的使命,作品也渐渐和DC的整个超级英雄宇宙故事脱离开来。后期的睡魔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展现一个个普通人类所做的美梦与噩梦,其中一部分梦境,乃属尼尔·盖曼亲身所做。

  尼尔·盖曼喜欢梦境。他把梦魔的创作形容为“梦境塑造”。他的一句名言是“写作即是伴梦飞”。去年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题为《尼尔·盖曼:危险的梦》。

  《睡魔》的设定当时看来相当非主流,却好评如潮,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还获得了1991年世界奇幻文学奖的最佳短篇故事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颁发给一部漫画作品。

  一段小插曲,马丁大叔开始创作《百变王牌》系列的时候,尼尔·盖曼曾经把睡魔的点子兜售给他,结果遭拒了。今年尼尔·盖曼的小说《美国众神》被改编为美剧。所谓神剧,讲述神仙打架的《美国众神》倒是名副其实。《美国众神》和马丁大叔的《冰与火之歌》一样,至今还未填完坑。尼尔·盖曼计划6年内写完第二部,到那时估计电视剧早就提前剧透了。

  年近60岁的尼尔·盖曼有着创作拖延症,也可以说他总是不计时间成本,今年年初,尼尔·盖曼推出新作《北欧神话》,给北欧众神的传说添点对话,添点行为动机,也添点颜色。这本书花了他8年时间完成。他最喜欢的人物是洛基。“几乎每一个故事中,让他们深陷困境的都是洛基。而绝大多数时候,他又是唯一一个足够聪明,能将其他人带出困境的人。”或许,中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个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