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套牢的不止孩子同样纠结的还有成人

  11月7日,本报刊发了《学校屏蔽手机信号,学生家长有意见》一文,引起广泛热议。很多读者通过电话、微信、微博就“中小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发表了看法。

  事件主角,位于太原市昌盛西街的这所高中,为了杜绝住校生深夜玩手机,而用了无线电干扰设备,这实乃无奈之举。在本报采访时,校方已停用手机信号屏蔽仪,但在管理学生用手机方面,束手无策,寄希望“全靠学生自己”。

  信息化时代,手机似乎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如今学生带手机上学好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但住校生该不该带手机,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一个大问题。

  时隔一周,该校在报道之后是否有所变化呢?11月14日,记者对此进行了回访。

  几位接受采访的学生表示,在看到本报报道时,都很理解学校的做法,这一切都是为学生好,今后能不带手机就不带。

  当晚10时许,学生快下晚自习了,接学生的家长来了不少。在校门口,一位家长称,“没有手机,什么也不影响,下晚自习怕不安全,我就天天过来接。”这位家长说,为了孩子,这点辛苦不算啥,要是孩子沉溺手机游戏,不光影响学习,眼睛也要近视了。其他家长都称,现在的手机太诱人了,不仅孩子,大人们拿上后也是看个不停。

  记者再次回访校方管理人员时,对方表示,学校暂时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因为手机没办法杜绝,启用IC卡电话也没有必要。他希望师生们看到本报报道后,能理解学校管理的难处,支持学校的管理,学生上学确需带手机,也请带上自律:不要上课开手机。

  面对学生的好奇,家长的疑虑,学校的担心……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它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成人被手机“绑架”的同时,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逐渐被手机“套”牢。不让孩子带手机,担心安全“失联”,让孩子带手机又担心影响学业和成长……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纠结”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本报全媒体集群发出“关于手机,不得不说的话”征集讨论中,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点评:很多读者争当“控诉人”,“控诉”孩子、“控诉”大人,“控诉”自己……真实的故事里,每一颗纠结的心,每一个无奈的人,仿佛都被“手机”牢牢牵绊,无法挣脱;当然,也有许多为手机“辩护”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入——它的便捷,它的智能,它的科学,无一不令人折服。生活中岂能没有手机?

  此外,还有两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了我们的“测试”活动——没有手机的N个小时,和有手机的N个小时……

  所有的结果,似乎并没有说明——手机到底是“功大”还是“过大”……因为凡事都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和平衡。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的存在,让我们的思想,行动变得更“自由”,但若被它“套牢”了,对我们来说,反而失去了“自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