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再次证明素质教育的鸡肋,到底素质教育还能走多远?

  每年高考都会掀起一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与以往不同,今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应试教育呈攻势,素质教育呈守势。但是,也出现了像南京一中素质教育成绩不理想,而被家长抗议,让校长下课的事件发生。

  同时也让我们再次疑问,素质教育到底还行不行?尤其是针对贫寒子弟来说,素质教育根本行不通,或者说素质教育堵死了他们唯一的上升通道,他们的目标只有走应试教育来改命!所以南京一中家长抗议我们就多少能理解了!

  虽然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是始终无法在根本上撼动应试教育,主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软肋,那就是“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再加上疫情之下反映出的美国民众素质之低,社会分化之严重,无异于是对素质教育的釜底抽薪。

  如果我们跳出全部的外部因素,客观的来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背后其实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博弈。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人,强调个人的价值以及多元化;而应试教育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要求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人才。

  素质教育,我愿意称之为和平教育,是国家或社会处于和平繁荣时期才可以考虑的一种教育方式。和平与繁荣带来的稳定和未来的可预测性是素质教育可以实践的前提基础。危机时期,个人主义是没有市场的。人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但大的危机必须依赖集体,集体会按照需求选拔和培养人才,所以个人主义的素质教育是受到批判的。

  而一旦危机解除,社会进入和平繁荣时期,集体的控制了减弱,人们会回归到自身的需求,个人主义也会重新回归。中国前几年素质教育的火热得益于过去几十年国内外的相对和平,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

  应试教育,我愿意称之为危机教育,是国家或民族面临危机时采取的教育方式。集体主义在中国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这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所刻下的文化基因。应试教育适应了集体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其所谓的“公平”的实现,并非基于人本身的价值,而是基于人对社会的价值。这是我们难以撼动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而今年应试教育的强势,根源还在于中国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引起的民族危机意识。

  应试教育当然也有软肋被抓住,那就是创新能力不足。其实关于创新的源头,我有两个个人认知,一个是创新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在解决新问题中产生,这个叫科技进步;另一个是创新来源于构建不同事物或理论的联系,这个叫天才的设想。

  应试教育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着重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这有利于培养顶尖的工程师和优秀的理论家,但在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培养上却没多大帮助。换而言之,应试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上功不可没,但在培养天才上鲜有建树。

  从集体主义的角度上看,应试教育是有意义工程师的标准选拔人才,因为中国发展工业需要大量工科类的工程师。相对而言,做理科里的纯理论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需求既不迫切,也不多。因此人才的选拔方式才以应试教育为主。

  反观素质教育恐怕在培养理论人才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方面更有优势一些,其对于天才的培养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但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应试教育所重视的基础巩固,这决定了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拿着漏洞百出的“发现”当真理的“民科”还是真正的天才。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理想化的认为,既然各有利弊,那就使两者扬长避短,共同发展。但事实是,抽象的理论好构建,复杂的方法论也不难提供,关键在于实践的条件总在变。

  我们从应试教育中得了好处,如今的整体环境尤其让我认同应试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我想是不是应该把课表里写下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还给学生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