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周末·影音| 家国故事与私人记忆的浪漫现实主义表达

  峻冰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国家孩子》自2019年底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及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网络平台播映以来,颇受观众认可。2020年末,该剧不仅获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最佳导演(巴尔特)提名,其主题歌《永生不忘》还斩获最佳音乐(原创主题歌曲)奖。

  对历史宏大故事的私人化叙述,《国家孩子》起于一个成年男人的背影:火车在连绵的大草原上迤逦行驶,纵移段落镜头不断穿过车厢内谈话的、唱歌的、欢闹的人群,而那个背对镜头静伫窗前的男人在变幻的光影中渐成画面的重心,随后属于20世纪中叶那一特殊年代的苍茫辽阔的历史画面的呈示,则给人浓郁的历史感、厚重感和崇高感。对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记忆,以及各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意识在该剧的题材开掘与题旨表达中具有一以贯之的统摄作用。富含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视听影像,借四个上海孤儿的成长故事和以乌兰其其格为代表的绽放草原母性光辉的女性形象,将个体认知、人道情愫、民族价值巧妙融入家国情怀与历史文化之中。

  无疑,鲜活的人物是故事鲜活起来的关键。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有着草原一样开阔胸怀的内蒙古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无私地接纳了这群“国家孩子”,在特定的历史语境里把迫于灾难形势的暂缓之举织就成跨血缘、跨民族的大爱之花。剧中,分别被牧民哈图和保育员乌兰收养的鲁家兄妹,在真情真爱的沐浴下渐渐缝合内心的伤口;身上流淌着语文老师满都拉血液的谢若水,残弱的身躯在爱的滋养下日渐强壮;被父母遗弃的黄小仙也在苏书记的教养下打开心扉如新名“阿藤花”一样灿烂盛开。四个孩子的成长际遇及透过他们流动的视点所看到的景象来一窥数千孤儿的草原成长历程,并沿着他们漂泊、被领养、成人、恋爱、成家的线性轨迹,电视剧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中借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展示生命个体内心嬗变的生动细节,并形塑出立体丰满、多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影像空间叙事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交织,在本土、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最终实现人物对自我身份的确认、重构及对血缘亲情的真诚和解,在人本、人性、人道基底上锻造出历史与时代和谐统一的视听文本。

  显然,《国家孩子》可谓富有浪漫现实主义风格的带有民族地域色彩的电视剧。开篇对内蒙古草原风貌的写实性大景别抒写(大全景俯瞰镜头在苍茫辽阔的草原上缓缓游走),便将本剧的审美底色打上了鲜明的在地性、民族性的艺术烙印。不刻意追求诗意表达,亦不聚焦美景一隅,该剧镜头语言准确还原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原初风貌,在具体的叙事空间内搭建独具历史特色的在地生活场景,并综合利用听觉元素(马头琴声、民族歌曲等)弱化辽远空间的疏离感,在丰富观众视听体验的同时,使其尽情释放细腻深刻的人道情感,从而通过活跃于时代原野上每一形象,唤醒自身对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共同价值感知。

  当然,《国家孩子》将家国故事嵌入私人记忆的浪漫现实主义表达是成功的。但若在结构的紧凑性及情节、细节的典型性,乃至言语对白的生动性上再精益求精,那本剧的成功之路就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