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到吐血,无名尴尬,全都怪王一博?

  

  今天是年初八了,开工大吉...我也终于准备跟大家聊聊《无名》了...

  为什么年初八这么晚了才开始聊,因为我自始至终都不太喜欢这部剧。

  浪费强大阵容,浪费机会,在这春节档里神仙打架,可《无名》拥有着强大资源与阵容,却用个垃圾剧本故事,且用这样的剧本上春节档争雄。

  实在是...我就笑笑,黔驴技穷,妄图大捞特捞。

  当然,这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也有人对这部剧特别特别的喜欢,所以对于它的话题一直拖到现在:

  《无名》

  

  01如何在这乱世之中,安身立命

  在近代史时期,什么叫“安身立命”变得尤为重要,毕竟在动荡年代,命变得十分廉价。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网友会回答:能够安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能吃饱不凑吃穿。

  这些基本都是现如今最简单的生存状态...

  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乱世纷争,安身立命就成了每个人心中最渴望的期盼。

  

  就在刚刚,对于世界核战后的污染问题,世界防护组织更新了核战后的防护药品清单。

  我看到有网友说:随便核,反正咱在贵州,到处都是大山不怕核污染。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人性的沦丧...当然,核战争事发的话,咱也是这样的想法,找个地方躲躲。

  1937年,日本派了空军通过大海直接空袭我国,何先生亲眼目睹了偌大的广州,从原本一座十分繁华的大城市,短短一个时辰的轰炸,瞬间变成了废墟的过程。

  你能想像到现如今的一线大城市广州竟然曾经遭受过多大的伤害?

  他看见,人就像你踩蚂蚁的时候一样死去...

  他还看见,一条重伤的狗狗为了想要活下去,艰难的爬向防空洞门口...

  多年后,何先生跟很多人聊天时候都说过一句话:那年,我没死在广州,是多么的幸运。

  

  

  在广州遭到轰炸的两年之后,何先生来到了上海。

  这个时候的上海十分的混乱,各种组织势力驻扎在此,日军、汪伪政府、国民党特务、地下党、以及很多的民间自组抗日组织,还有多个黑势力帮派交至在一起。

  相互牵制、明争暗斗,每天都有人死去...

  上海的局势,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那个时期的黑暗,比起古代乱世争霸时期来说更为的可怕,到处危机四伏,中华民族摇摇欲坠...

  

  

  

  黑势力头目,地下党,军统、日军、舞女、百姓等各个行业阶级人员...

  就这样的一群,在当时来说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人连真正的名字都没有的人,在那个年代巨浪翻卷而来的时期。

  没有人知道该如何自处,也不知道以后的路在哪里,如何选择,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命运与选择的近代故事...

  

  

  

  02口碑分裂口

  行业内人可能都知道,导演程耳拍电影从来都不满足于简单的将故事拍摄出来...

  简单的将某个故事逻辑讲解出来,一般都是毫无感觉的“线性”理念。

  通俗来讲就像是一根直线,开始直至末尾,简单的按照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铺展开...

  严格遵循个某一故事框架的逻辑,向观众娓娓道来...

  这也是目前广大观众最为熟悉的一种简述方式,最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听故事方式...

  其实这种手法按照传承上来讲的话,自我国古代上千年前就早已流传。

  从古代的那些个茶楼说书人,到现如今的电影电视剧等等,绝大多数的故事,基本都遵循这这样的方式向观众简述的...

  

  而这次程耳导演拍摄的这部《无名》,却是一部超越他自身原有的习惯,一部“非线性叙述”的故事电影。

  完全的打乱了原有时间的连续性、跳跃和镜头画面的闪回...

  可能一些初中高中甚至脑筋转的满一点的成年人等来说,基本看一遍下来都看不懂这个故事。

  时间和事件被完全的打乱、剪辑的十分碎,观众需要自己在脑海中自主连接片段拼凑出故事的全程样貌...

  这无疑是增加了这部电影的理解门栏,没点思路的人根本不知道全程说的是什么故事。

  

  话虽说是这样,但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完整性与逻辑都十分清楚,隐喻也并不是十分的晦涩...

  说白了就是这个导演为了装逼,想让别人感觉他拍的电影有多么的深奥和高大上,而故弄玄虚,根本没考虑要观众的层次问题。

  老实说,虽然镜头与故事内容碎片化,但观影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观众不分心走神,从头看到尾的话,基本都能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看出来,并获得观影后的成就感...

  就我个人而言,我脑回路没这么快,从观影体验上来说,我只能给个7.2分。整体略逊于《罗曼蒂克消亡史》

  

  在众说纷纭的网络上,我比较认同一个网友的观点,他认为:程耳导演对《无名》这部剧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讲述一个四平八稳的历史年代...

  相比于历史故事来说,他更在意的是在某段历史时期下,那些个无名人在当时做出的无奈选择...

  很多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微末角色,历史也是一个非线性的向前推进的事件,也不像一些小说里的那样,架构内容清晰的因果链...

  在那个时代洪流中,对于这些个微小的人物,无人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甚至难以理解,明明无力改变却为了某种精神而去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下,十分的契合影片的多线性叙述与非线性剪辑思想...

  

  

  或许,对于程耳导演来说,这一切下来,感到十分的憋屈:毕竟我都已经这么的迁就观众了,已经将这部剧弄得够商业了,为什么你们这么多人还要说我这是文艺呢?

  

  我只能说,《无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它目前的尴尬处境,很像当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遭遇:严重的资源错配。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在这个档期,如果引导适合的观众入场,如果观众带着合理的期待观影,如果…

  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获得的是,稍逊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口碑…

  当然,目前这样的操作,对于投资方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坏结果,毕竟票房还不错…

  但是,对于导演、演员、以及这个付出过巨大努力的创作团队来说,甚至对于观众来说,都很难说它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因为,这部电影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结果。

  

  

  03我不适合巨变的时代以下内容有关键情节剧透介意者请绕行

  首先要声明下...

  我对王一博没有任何的意见,只是单纯讨厌比我优秀的男人罢了...

  迫于压力,我也认为他在《无名》中的表演是合格的...毕竟他也是这部电影的股东之一,好与坏无从评价。

  但是,就个人感觉而言,在这部剧里的叶先生这个角色来说,不太应该选择他...

  当导演选择用王一博饰演叶先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这部电影来说,底牌已经没有了。

  

  对于一部有找奸细剧情的电影来说,影片开场十分钟后,正常观看影片的观众就已经能够“猜出”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身份是卧底了...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层剧透,看做是导演故意泄漏的剧情。

  可是对于这么一个故事来说,才刚刚开头就展现出剧情角色划分,毫无反转的感觉让这部剧失去了原本的意思。

  

  

  但是,王一博的另一个更隐蔽的卧底身份,不应该在观影前半段的时候就被观众看出来才对...

  可实际上,只要在认真观看的观众中,基本都能看得出,王一博不可能去扮演一个残忍屠杀同胞的反面角色。

  毕竟粉丝基础在哪里,如果真搞这样,估计王一博要掉一大波粉。

  所以,在电影还没进展到一半,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就跟我说,这两个都是地下党。

  

  

  叶先生这个角色,就原本剧情而言,应该找一个不那么出名的、脸大众化的演员来出演会好一点,至少观众不太熟悉的演员...

  这样才能有一种反转的感觉...

  让王一博来演这样一个背景角色,这部电影就从原本的无名本意转变成了鼎鼎有名,对于电影主题来说已经跳题了。

  

  

  而且对于当时那个年代,地下党哪有那么帅的打斗画面,根本没有拍摄出那种小人物生死搏杀的镜头感。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导演在起初本就没打算将这部剧排成悬疑剧情,他也并不在意观众是不是开局就猜到结局的内容...

  如果真是第二种猜测的话,那当我没说,我收回前面的质疑和评判。

  在整部电影画面中,有很多都是怼着脸拍摄的镜头,生怕观众看不清演员是谁一般...

  冷酷无情的日军,面无表情的汉奸,求生无望的百姓,一张张毫无生趣,阴冷的脸…

  偏偏是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脸,却又如川剧变脸一样切换自如,变幻莫测…

  

  

  

  当这些满是无助、期盼的脸庞,盛满了整张大荧屏的时候,几乎每个小人物所呈现的微表情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也将那种无力感暴露无遗...

  这是一种电影独特的观影效果体验,也十分的契合了当时那个年代里,乱世中、众生相的主题。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它有特殊的意义…

  我人生的前三十年,从没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我曾想,对于未来的历史学者来说,这几十年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无非就是经济蓬勃,安居乐业,无病无灾之类的…

  谁能想到,最近这几年,我们终究还是“见证了历史”…

  电影开场不久,黄磊就对梁朝伟说:我是软弱的人,不适合巨变的时代。

  我觉得,这句台词,道出了这部电影的真意:他们是一群没有名字的人,这是他们在大时代的熔炉中翻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