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是意大利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提出的概念,她的教育哲学和儿童教育方法,举世闻名,以她名字命名的蒙特梭利学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想了解她具体情况的,可以百度,百度能查到的,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她的教育法可以提炼为“爱”和“自由”两个词。爱就不多说了,自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

  “精神胚胎”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一、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有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是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而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三、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这个精神胚胎,看起来不难理解,接下来说“感觉”,无非是三类:

  第1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第2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3位,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比如银行家看到数字,思考怎么样优化金融交易,创业者看到现象,就想到商业解决方案,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

  另一种解释是,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以上是不同类型的感觉,如果给感觉下定义,武老师更喜欢印度哲人克里希纳穆提的定义: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比如视觉是你的眼睛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的产物。感觉,必然意味着你活在关系中,而思想却未必,思想常是孤独的。

  克里希纳穆提:印度哲人,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反对构建任何组织,宣扬真理;反对崇拜,认为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这个定义看上去很简单,蒙特梭利的说法也很简单,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换句话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

  亲子关系中的尺度

  大道至简,简单的定义和说法,有着致命般的力量。如果你的感觉被破坏了呢?

  举个例子,妈妈让你穿秋裤,有一种著名的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场景是:

  妈妈说:天冷了,多穿点儿。

  你说:我不冷。

  妈妈会说: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

  当大人这样做时,孩子自身的感觉,就被破坏了。孩子的感觉,是孩子与其他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产物,而当大人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时,就等于切断了孩子与其他事物的直接关系。

  很多来访者说过这样的话:武老师,你不知道那有多可怕,你做任何一件事身边都会有一个人给你做一下纠正。这种纠正,是在破坏孩子和事物的直接关系,是将自己的判断挡在了孩子和事物之间。

  武老师特别自信自己识人的本领。感觉,就是自己和一个人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就得了。之所以相信,是因为这份感觉没有被破坏过,父母不会把他们识人的看法,强加在自己身上。

  国内最有名的蒙特梭利专家叫孙瑞雪,她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有一个多星期时间,到了幼儿园,什么都不干,就听巴赫的唱片,直到把这张唱片听烂。孩子的这个行为,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所做的就是尊重。

  这样的教学法,让孩子显得不一样。一次,一位老师到幼儿园教疯狂英语,用夸张的语调和姿势调动气氛,结果孩子不为所动,都冷静地看着他。

  最后老师说,他被看的发毛,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不这样,会跟他一起疯狂。这些孩子则对老师说,他们觉得,这老师像猴子一样。

  蒙特梭利教育法,破坏了抚养者们的自恋,大人容易认为,我懂得多,而你懂什么,所以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总之,让你听我的。

  这样一来会有各种好处,但必然伴随着一个坏处:孩子和事物的直接关系被破坏了,孩子的感觉被破坏了,孩子的精神胚胎,因此难以充分发育。

  一直说自恋,而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去太多地管孩子,那无论你的方法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

  但孩子的确需要保护、监护,甚至适当管教,怎么把握这个平衡呢?武老师的建议是,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

  精神胚胎说有个重要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

  相反管教理念意味着,我不相信你的精神胚胎,我认为如果我不去引导你指导你,让你自由发展,你就会成为一个坏人。

  前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假如说,性是一个人最自发的推动力。那么光“性”这个字眼,就足以让人们充满警惕了。实际上我们是,非常惧怕生命力的,生命力,是如同深渊一般的存在。

  苹果的味道

  作家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讲过一个故事,叫“苹果的味道”。

  一个失踪好多天的男人,亲友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最后把他家门撬开,结果发现他光着身子在家里安静呆着,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闭关。

  方式是:断掉一切联系方式,把自己锁在家里几天,不吃任何东西,除此以外,想干嘛干嘛,听从自己第一时间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就毫不犹豫地做什么。

  闭关开始前,会在冰箱里,放一个新鲜的苹果,等闭关结束时,这个苹果就是他的奖品。经过几天的闭关,他的感官会全部打开,等闭关结束,打开冰箱,吃这个苹果时,那感觉实在太奇妙了。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味道逐渐变得浓郁,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的掠过干枯的味蕾……

  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的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把味道道就跟冲击一样传向嘴里每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哪,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

  从这段描绘,可以看到:感觉,的确是一个人与另一个存在建立关系的产物。

  总结

  1.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都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

  2.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与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思考

  如果你常常会有这样,或接近这样的感觉,那么你的生命会被滋养成什么样呢?最后反思一下,你的感觉被严重破坏了吗?你所最有感觉的领域,是不是的确没被破坏过?

  很遗憾,没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听到这段《苹果的味道》的描述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越是简单直接,越不容易写出来,也越容易出精品,因为难。

  这么精准、细微、深刻的体悟,凝练确切的表达,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差距很远。有人说,一个场景一种状态,只有一种最好的表达。我觉得吃苹果这个场景,这是最好的表达。

  我的感觉有被破坏过,因为我经常被指责、调教和规范,被提示按照他人的要求,规定的标准去做,至于自己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是错的。

  最有感觉的领域是什么呢?想了半天,发现是学习。在这个领域最有感觉,经历过上学,竟然还没有被破坏过,无比幸运呐。

  其实反思过,为什么这么积极学习?反思结果是,因为恐惧感,对未来有更多的恐惧,这种恐惧督促着我不停地奔跑,似乎只有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创伤。不是在理想的环境(抱持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没有得到最好的爱(不含诱惑的深情),所以到现在可能都是残缺的,甚至某些方面是病态的。

  但庆幸的是,还可以觉知,从现在开始。创伤就像裂缝,因为有裂缝,所以灵性之光可以透露出来。

  没有理想环境,没有最好的爱,但我有自己,我可以给自己,提供抱持性环境,提供不含诱惑的深情,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感觉,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和我一起探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