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大学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为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于1953年底下发指示,提出干部文化补习的学制、课程等具体要求,并允许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重点试办高中班和夜大学。

      最初,夜大学是以教政治理论为主的,学生大都由单位选派。像中国人民大学就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夜大学。1955年,这个夜大学课程有“中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四门。四门课程每年同时开出,每门课都要学一年。每人每年任选一门,一般在晚上上课。学完四门课程并经考试及格,即发给毕业证书。

      后来,夜大学不再是干部补习文化的专利,普通职工也加入到“夜大”学习中来。那时候,一批夜大学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宣武红旗夜大学。

      与高校举办的夜大学不同,“红旗夜大”是北京第一所区办业余大学。1960年前后,“红旗夜大”在校生达到3000多人。每逢周二、周五夜校上课的日子,原宣武区机关、学校、工厂、医院等十几处地方,都分布着“红旗夜大”的课堂。办学五年,“红旗夜大”培养出600多名毕业生,他们经过3年到5年的学习,达到了相当于专科、大学的水平。当时,很多职工都希望到“红旗夜大”学习,报名十分火爆。1963年暑期,“红旗夜大”公布了800个招生名额,报名时竟来了2600多人。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曾是夜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北京日报》1994年的《白天当部长 夜晚是学者》一文写道:他长期担任领导工作,本来业余时间就少,可是他却在“红旗夜大”坚持学习中文和俄语7年,又在“崇文业校”学习日语3年,他还在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学习6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杂文及小说。可以说,高占祥取得的丰硕成果,与他在夜大学的勤奋学习密不可分。

      1986年,包括夜大学在内的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和评分标准。这项制度沿用至今。不过,曾经的夜大学多已消失或改名,除了成人高考的招生简章,现在人们已经很难见到“夜大学”这种称呼了。

      (《北京日报》7.13 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