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诗,唐诗300首中上下文最矛盾的一首,日子煎熬,人生艰难

  文/往昔

  千古名诗,唐诗300首中上下文最矛盾的一首,日子煎熬,人生艰难啊

  唐朝时期,是我国古诗的鼎盛时期,流传下来的很多古诗都是来自唐朝,唐朝带红了一大片诗人,不过,也有很多诗找不到他的作者,这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诗句。就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首诗,就非常经典,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的作者是谁。

  

  有人说,他的作者是唐朝的宋之问,他在被贬参军,路过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诗。也有人说,这首诗是李频所写,同样也是他回归洛阳,路过汉江时所作。他们两人前后相差了一百六十多年,没有人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创造的。不过,宋之问虽然在世的时候诗名很旺,但是,他这个人人品有点问题,而李频则是一个廉洁勤政的好官,两个人在人品上也相差了很大。不知道,你希望这首诗出自哪个人之手呢?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没有说这首诗到底是哪个呢?他就是《渡汉江》。前两句,岭外音书断,这句话写出了诗人被贬居岭南的生活情况,本来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生活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断,经冬复历春,前边两种境况已经够惨了,还要在这种情况下经历春夏秋冬,捱过漫长的时间,这三种境况,诗人没有将他平列在一起,而是逐层递进,这就强化了诗人在贬居期间的苦闷之情,这种日子太难熬了,人生是如此的艰难啊。

  

  从表面上来看,这两句诗很平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很容易被人忽略,其实,他在整首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只有有了这个背景,后两句的抒情才更加真实。

  

  按照常情的话,第三四句一般会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希望能和家人团聚,但是,诗人却不这么写,这也正是这首诗经典的原因,诗人快要回到家乡了,近乡的时候,却感觉胆怯,还不敢问来人,这写出了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越接近故乡,离家人越近,担忧也更加厉害,而这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害怕到不敢问来人自己家人的情况。按照常理,诗人应该“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没想到,诗人所写的却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不是觉得诗人很矛盾,明明想要早点见到家人,走到门口却害怕了。

  

  其实,仔细一想,诗人这样写才更加合理,长期居住在外,没有家人的消息,虽然很想念自己的家人,但又很担忧他们,害怕他们被自己牵连,所以,就非常害怕回家。等快要接近家乡的时候,这个担忧更加强烈,就害怕碰到一个熟人,证实了自己之前的担忧,所以,“急欲问”就变成了“不敢问”。

  

  诗人心里的这种矛盾,更能体现出诗人思念家乡之前,只是因为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这才变得害怕,以至于害怕到不敢面对现实。这种情况,其实我们都体会过,越是想要见某个人,就越害怕见到他,不是不想见,是因为太想见了,以至于不想听到任何一点关于他的不好的消息,很多人不都有这种矛盾的心理吗?

  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因为诗人将这种情感写出了,才引起了千古共鸣,所以,这也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特别是诗的后两句,更是经典。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说的吗?几百年来,一直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其实,写到这,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写诗的人和我们都有这种感受,产生共鸣,其实,不管是谁,在情感面前我们都一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