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安徒生奖大师经典:读过一百本家教书,可能不及这一个故事触及心灵

  //

  看了一百本家教书,还是免不了在面对孩子成长难题时的手足无措。

  有时候看着养育指南里那些,谈几次对话就能发生改变的案例,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为什么自己领到的都是超纲“奥赛题”?

  我一度觉得,再好的教育专家,面对自己家庭的问题的时候,也会困难重重的。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但当我读完这套儿童文学新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它让我对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做的事,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能力,有了新的思考。

  

  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套安徒生奖大师玛丽娅·格里佩的经典代表作《埃尔维斯成长记》

  扫码优惠购

  1

  瑞典文学史上的大师经典之作

  玛丽娅·格里佩是瑞典儿童文学史上的重磅作家,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奖等20余项国际文学大奖,作品被译成30多种语言。

  

  她本身的经历也很传奇。1940年代,她毕业于瑞典名校斯德哥尔摩大学,主修哲学和宗教史,毕业后任职瑞典皇家海军管理局。第二年,大女儿出生,她辞职回到家,从此做了一辈子的全职妈妈。

  女儿七岁的时候她开始写作,写到第16年,她获得了林格伦亲手颁发的林格伦奖;

  写到第18年,她拿下了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

  

  正是做全职母亲的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反思了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亲子关系中微观权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鸿沟与跨越鸿沟的努力。她将生活的经验与哲学的思考融汇在一起,写成了这套《埃尔维斯成长记》。

  

  BONNIER CARLSEN 出品 | 2004年 | 玛丽娅·格里佩诞辰80周年纪念版

  

  不得不说,玛丽娅·格里佩是一位非常大胆的作家,距离她开始创作这套《埃尔维斯成长记》已经有50年了,依然没有人敢这么写亲子关系,敢把孩子想的事儿挖得这么深。

  瑞典的评论家将她称作是与林格伦并肩的儿童文学家。这两位大师,一个是张扬肆意的幻想风格,一个是润物无声的写实笔触,但两位作家共同表达的,对孩子心智的尊重、对孩子个性释放的鼓励,撑起了瑞典儿童文学的一片天空。

  2

  这套书讲的是一个小孩在和成人世界相遇中的成长

  这套《埃尔维斯成长记》可以说是瑞典的国民读物。1970年代,小说的第一部一出版,就在当时的瑞典引发了热议——一位追求完美而焦虑的妈妈,一个内心美好却屡屡被误解的孩子,他们的种种生活片段都因真实而引人深思!

  

  

  所以很快,小说拍成了电影,成为瑞典一代孩子的成长记忆。

  这套书也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颁奖机构iBBY与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以及语文教学名师、百班千人课程总导师周其星的推荐。

  

  这套书讲了什么呢?

  讲了一个从五岁到九岁,直到整个故事结束,也没有被爸爸妈妈真正理解的男孩埃尔维斯。

  

  

  他是个有点儿倒霉的男孩,没有长成妈妈期待的小歌星,也没有长成爸爸希望的运动小子,而是成了一个有点内向,喜欢看门槛上的阳光、喜欢在喜欢的人门前种下花种子的孩子……

  不过,他虽然内向却交到了很多朋友,虽然调皮却也摸索着学会了很多东西,这段时间,他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成长——

  从第一本,认识到“我”是不一样的,我和妈妈期待的小孩不一样,和爸爸期待的小孩不一样(当然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失落的),到最后一本,由衷地为“我就是我”而骄傲,也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不同和美好。

  

  他经历了很多事,有的是探索世界的“壮举”,比如用一株向日葵守护一幢可能被拆掉的房子;有的是人际关系中的困惑,比如朋友被抢走了,妈妈想和爸爸离婚,这些事让他陷入了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漩涡;也有关于生命和时间的更深追问,比如为早逝的小叔叔约翰拼好了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副拼图,还有陪伴着或许可能会死去的男孩托尔斯滕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尽管埃尔维斯的小小自我当然与坚硬的成人世界产生了很多摩擦,但是,一个又一个的成长领路人和同行人——善解人意的爷爷、一见如故的大朋友彼得、同为“替代品”的代课教师、任性洒脱的女孩安娜罗萨、迷茫但真诚的芒努斯和会死去的男孩托尔斯滕——给了他坚定的陪伴和支持。还有渐渐学会松开手的妈妈——虽然达成理解总是艰难,不过,妈妈好像越来越能接受埃尔维斯是埃尔维斯(而不是别的什么人、什么孩子)这件事了。

  

  翻着这套书,这些成长领路人们坦诚地分享着他们的人生感悟,金句频出,每一句都能让人揣摩良久。

  当埃尔维斯想说,他很喜欢一个人待着,但并不感到孤独的时候,彼得表示赞同:每个人最终都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他无法忍受自己的话,他也很难和别人相处。(《妈妈不懂我》)

  而对于埃尔维斯关于找朋友的焦虑,彼得也轻轻地减轻了埃尔维斯的压力:你所需要的,只是找到一个人,能让你感到陪伴的时间比独处的时间更愉快而已。(《妈妈不懂我》)

  当埃尔维斯处在没有安全感的漩涡中,为了讨好妈妈而说了爷爷的坏话的时候,因为愧疚而来向爷爷道歉时,爷爷很豁达地表示了理解:你觉得受到了欺骗,遭到了背叛,所以你也选择背叛了自己,做一些违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遗憾的是,我们伤害的往往是那些关系最亲密、我们最不愿意伤害的人。这种事并不少见,我自己也经历过。(《被爷爷原谅的那天》)

  当埃尔维斯很难过,因为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他好像总是付出情感更多的那一个,奶奶不动声色地帮助他舒展了内心:相比于得到很多爱,却不懂得付出的那些人,愿意去爱,懂得去爱的人要幸福得多。哪怕他们的感情并不总能得到回应,他们也是快乐的。(《再见,谎言之国》)

  当埃尔维斯被撒谎的罪恶感折磨,只觉得自己心里有个邪恶的自我时,爷爷却大声笑着给了他积极面对的力量:你可得好好珍惜内心里这个欢呼雀跃的小恶魔,那正是你坚强的自我。(《再见,谎言之国》)

  这样的句子,会正正好地落在孩子的心坎上,给予他们力量和支持,为他们在两难的犹豫中,点亮一盏明灯。

  

  

  而整个的成长旅程,玛丽娅·格里佩写得非常美,文辞隽永,既是对埃尔维斯的内心世界的美好勾勒,也将给小读者们提供了大开眼界的写作借鉴。

  埃尔维斯学骑自行车挫败后,看着夜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星星开始一颗颗亮了起来,整片天空仿佛春天里开满银莲花的草地。埃尔维斯真想骑着自行车穿梭其间。(《妈妈不懂我》)

  妈妈总觉得埃尔维斯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小孩不一样,其实她也感到失落和困惑:

  很多人家的电话机都是浅色的,可埃尔维斯家的是黑色的。大概因为听妈妈发的牢骚太多了,听着听着也就变黑了。这真是一台悲伤的电话机。(《妈妈不懂我》)

  埃尔维斯遇到了鬼灵精怪的安娜罗萨,感受着友谊的力量:

  直到遇见了银莲花,獐耳细辛才意识到自己就是獐耳细辛,才有勇气展现出全部的蓝色。(《再见,谎言之国》)

  还有在《我不想上学了》的最后一个章节,玛丽娅·格里佩用一段大雪中的旅途,隐喻了埃尔维斯和妈妈一生的关系:

  雪下得很大,埃尔维斯跟在妈妈后面,妈妈留下一串脚印,埃尔维斯努力将每一步踩在妈妈的脚印里,在一个十字路口,妈妈向左拐,埃尔维斯则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走了很久,街上已经没有人了,却突然发现,妈妈在路灯下等他。

  3

  这些故事中,还有给父母的无限启示

  这是一连串美好的故事,但是作为父母,阅读的过程几次让我后背流下冷汗来——

  故事里讲到了很多件看似微小,但在孩子心里留下疙瘩的小事。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比如用生日礼物和圣诞节礼物来要求孩子听话——如果不听话,就没有生日礼物。其实,无论如何,生日的那天总会有礼物。但这些附着在礼物中的“霸王条款”,却一次次消磨着孩子对节日单纯的期待。

  比如打电话给“警察叔叔”,向“警察”告状。不听话的话,警察就会来把埃尔维斯带走。其实这一招早就没用了。埃尔维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警察”都是“电话阿姨”扮演的。

  再比如带孩子入学的那天,妈妈兴高采烈地穿上了她平时舍不得穿的新大衣——六岁的埃尔维斯可能暂时对上学还没有概念,但这件新大衣,已经足够让他疑虑重重……

  

  

  可是为什么,埃尔维斯这样的心事,妈妈会毫无察觉呢?

  有时候我们可能就是对家人之间的纽带太过自信,以至于忽视了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认识和了解。

  甚至有时候我们对待陌生人的时候,也比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有耐心。

  所以当妈妈在埃尔维斯面前自信满满地说:埃尔维斯应该明白,家人之间的亲情远胜于其他的关系。却没想过,埃尔维斯是从大朋友彼得身上,得到了他最需要的理解和认可。

  “这孩子!说什么傻话呢……我们当然是朋友啦。但不是随随便便的那种。我们毕竟是你的父母,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要更正式一些,严肃一些。懂了吗?”

  埃尔维斯摇了摇头。“朋友都是很严肃,很正式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朋友。”他用不容质疑的口吻说道。

  

  除此之外,玛丽娅·格里佩还在这套书中传递了更多值得我们家长朋友深入思考的理念。

  比如,在家庭空间中,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别怕孩子摔坏了东西,东西坏了可以再买,但畏手畏脚却会给孩子带来无数的遗憾。

  《我不想上学了》一开头,细节大师格里佩写准了一件特别小的小事——在家里,孩子能不能自由地拿玻璃杯而不用怕摔碎。

  写好小说的道理,和孩子成长的道理是一样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个看似无关的闲笔,其实是对小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件很小的事,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很长远。

  埃尔维斯有时会打碎东西,妈妈就干脆给埃尔维斯下了一条禁令,需要什么东西让妈妈拿,不要自己拿。但是等到埃尔维斯来到新同学安娜罗萨家,却发现在安娜罗萨家,一切随意。

  安娜罗萨想招待同学吃虾,就从冰箱拿出虾来,想招待同学喝汽水,就从冰箱拿出汽水来。埃尔维斯小心翼翼地问,这是可以的吗?安娜罗萨大大咧咧地回答,放心吃,吃完了还有!

  安娜罗萨的这种自己很能做主的劲儿一下子感染了埃尔维斯。埃尔维斯都对她有点崇拜了。也就是这个对生活很有掌控感的安娜罗萨,她一眼看出,埃尔维斯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学,而是纠缠在很多外部的因素中迟迟不敢下决心——妈妈的想法、心理老师的想法、剪坏的鸡毛掸子头……所以她快刀斩乱麻地帮埃尔维斯把问题解决了——埃尔维斯,戴上假发片,上学去吧!

  

  再比如,亲密的人不要怕吵架,甚至要多吵一吵才好——

  甚至埃尔维斯的爷爷有一个更直白的观点:“我只和信得过的人吵架!”

  当埃尔维斯和爷爷发了脾气,爷爷不仅不生气,还鼓励埃尔维斯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不光埃尔维斯,爷爷也把自己的想法倒了个底朝天。吵架是为了交流服务的,意见交流完毕,吵架也就自然终止。

  “如果两个人的想法总是一样的,那他们就该偶尔吵吵架,拌拌嘴,这样才不至于一味附和。”

  然而,埃尔维斯的妈妈却不这样想,她觉得吵架就是作对,是闹别扭。所以她和埃尔维斯吵架的时候,也压根儿不听埃尔维斯在说什么——于是,吵架就变成了情绪的发泄,而最终只能以孩子决定什么也不再说了告结。

  “妈妈这里呢,就是车轱辘话来来回回地说,根本不给他反驳或分辩的机会,搞得他也筋疲力尽。”

  看完这一段,我很认真地合上书想了一会儿,想了想最近几次和孩子吵架的经过,不仅是吵架当时的事情,还有吵架之后,孩子最终没再说话的沉默……

  这套书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片段,不仅会给孩子心灵的纾解和慰藉,一定也会是所有在读着这套书的爸爸妈妈的反思的镜子。

  相信所有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的亲子关系与原生家庭的朋友们,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发现和新答案。

  《世界文学传记辞典》中曾经给了玛丽娅·格里佩一个这样的评价:与安徒生童话的情况一样,玛丽娅·格里佩为两种读者写作:听故事的孩子,和躲在房间里偷听的成年人。而这套《埃尔维斯成长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对小读者来说,他们将在书中找到共鸣,化解成长的困惑,这是一部成长解题宝典;对家长来说,它将会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的家庭关系,获得和孩子改善关系、增进对话的实用思路。

  “

  火麒麟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炎帝神农氏的坐骑,它如疾风闪电般迅捷,有着所向披靡的霸气和无坚不摧的团队意志。

  我们力争为中国孩子提供最优质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佳作,引进并输出优秀童书,搭建起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文末福利

  你喜欢安徒生童话中哪个故事?

  在文末点个【在看】并【点赞】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我们将在评论区抽点赞前4名+精选留言随机4名的读者,送出

  漫画《埃尔维斯成长记》一本

  注:同一县市区(朋友)之间不能一起拉票

  活动截止时间:8.31 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