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人的快乐是否被“恶意透支”?

  日前,《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调查对象提供的答案显示:感觉快乐的不足三成,不快乐的近七成,其中包括烦躁、沮丧、自卑、孤独等情绪。大部分人在过去一个月内,被一种或多种负面情绪困扰超过5天以上。忧郁、生活及工作态度消极、疲倦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创造力耗竭、突发恐惧等情绪频频发生。(6月23日《健康报》)

  快乐与否是一个个人体验,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快乐指标。但当不快乐的群体达成七成,那么这不是人病了而是社会肌体出现问题的社会病。因为个体情绪可能波动比较随意,但群体情绪呈现不快乐,则说明了我们的快乐被恶意透支了。

  七成人不快乐很容易让人响起公众早已熟知的幸福指数。无可否认,两者相同的,但相较于幸福感的复杂,公众恐怕对快乐不快乐的感官更加直接。正是如此,英国首相卡梅伦责令国家统计局2011年11月底设计一套新的统计方案,引入“快乐指数”,帮助本国政府今后更合理地制定政策。相较于幸福感,快乐这一反应居民健康的指数也十分有意义。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抽样调查发现,一线城市居民表示已经习惯污染天气,会根据污染情况决定户外活动频率。二线城市居民更关注PM2.5的指数变化,PM2.5指数越高,心情越差。城市的环境应该给予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以自我修复的能力,当一个城市的空气都透支着公众的情绪,那么,如何说七成人不快乐不是一个社会病呢?

  城市环境透支着公众快乐,城市的准入门槛恐怕更是割裂了亲情。据这份调查发现,有四成人对工作、家庭亲情或朋友存在过度给予或过度索取、情绪波动大、偏执和患得患失等情感亚健康问题。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人群所占比重较大。为什么是北上广深较厉害,恐怕很大因素就是其户口、社保等准入机制造成了这些城市的人都成了“空心人”,原本可以给人放松和蕴藉的亲情和友情,在大城市里成为了奢侈品,每个人都漂着,灵魂失去了依附。

  健康管理专家表示,城市居民的健康管理理念仍需提升,推动国人选择更为积极、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方式依旧任重道远。但上述的现实告诉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物质基础,它并不是一个个人能够左右的。由此来说,当七成人不快乐,政府应该产生一定的焦虑感,试想在一个负面情绪充斥的社会,仇官、戕害弱势群体等事件如何能不频发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