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当年18岁,划着船一趟趟去救人!80年前这艘巨轮遇袭沉没,浙江一群渔民冲了上

  8月27日下午4点,舟山东极青浜岛外东经122度45分55秒、北纬30度13分78秒的海面上,一个花环被轻轻放入海中。水下27米,“二战”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带着数百名英国士兵的遗体,已在海底静静地躺了80年。

  就在前一日,一封来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回信被送到“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英军战俘的后人手中,让这艘曾经鲜为人知的“二战”沉船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杭州日报记者奔赴舟山东极岛,探寻沉没的“里斯本丸”背后那段不能沉没的历史记忆。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独家采访

  “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者后人

  “没有中国渔民,所有人都会失去生命”

  北京时间8月26日18时30分,中国驻英大使郑泽光来到“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者后代丹妮丝·维尼位于英国格罗斯特郡的家中,向她转交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

  大使离开后,维尼女士接到了杭州日报的独家采访电话。“我真的非常激动,习近平主席竟然真的给我回了信。”谈到刚发生的一切,维尼的声音略带哽咽。

  杭州日报

  今年73岁的维尼是丹尼斯·莫利之女。作为“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最后一位已知幸存者,莫利于2021年1月3日去世。当年10月3日,一块为“里斯本丸”事件新建的纪念碑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落成,维尼在揭幕仪式上献上了一个花圈。

  “父亲生前一直有个心愿,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中国的领导人。他总是说,若非得到中国渔民的救助,船上的所有战俘都会失去生命,他也不可能回到英国并建立起一个五代同堂的幸福家庭。”维尼对记者表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她在今年五月给习近平主席寄去了一封信。

  在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维尼特别感谢了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祝酒词中讲述了“里斯本丸”的故事。“在很长的时间里父亲对这件事一直保持沉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告诉了我这件事。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我的后代,我的儿子和其他家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我的孙女还从亚马逊上网购了布莱恩·芬奇翻译的《里斯本丸事件记录》。”维尼说。

  不过,对维尼来说,这本记录了80年前父亲亲身经历的书并不容易阅读,“一开始我没办法读下去,因为书中的内容读起来实在让我太难过了。我鼓起勇气再次翻开,并告诉自己‘你的父亲是一个英雄,他和其他战俘坚强地面对了这一切。’”

  在维尼的家中,至今仍然放着一幅中国舟山书法家倪竹青赠送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中英友谊长青”“如同这幅字画所写的,我认为在任何领域中国和英国都应永远保持朋友关系。”

  丹尼斯·莫利五世同堂(摄于2020年9月)

  事实上,当年因为中国渔民而大难不死的英军士兵和后人,很多人都自发成了中英友好的坚定支持者。

  丹尼斯·莫利曾在战后多次来到中国香港,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世界宣传中国渔民的英勇事迹。另一名“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老兵查尔斯·R·佐敦也曾表示要通过英国的媒体传播当年东极岛渔民拯救盟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中英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80年前,“里斯本丸”在舟山遇袭附近渔民自发下海救出数百英俘

  1942年9月27日,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搭载778名日军官兵和乘客,以及1816名英军战俘和物资,自香港开往日本。计划沿台湾海峡和东海海域航行,再折往朝鲜的济州岛北面,目的地是日本九洲的门司港(今福冈县东北部港口),经田港、宇品港,最后抵达竹子岛。

  10月1日晨,由于船身没有任何装载战俘的标志,“里斯本丸”驶入舟山东部海域时,被美国潜艇“鲈鱼”号发现并击中。

  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吨位较大,蹒跚缓行。自遭到鱼雷袭击,船上的英军战俘即被困在舱内,白天黑夜断水断粮,海水不断涌入船舱,舱内空气混浊,令人窒息。

  在船沉没的最后关头,日军非但不加以施救,而且还毫无人性地射杀落水战俘。直到中国成批渔船出现介入海难,这才停止射击。

  杭州日报

  海难发生时,大量落水人员和甲板上成捆物资顺着海水潮流,就近涌向青浜、庙子湖、西福山诸岛。附近海岛的舟山渔民闻讯,纷纷摇着渔船自发下海营救。当时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包括十来岁会浮水、摇橹的海娃,基本上都出动了。渔民奋力救助至午夜为止,历时12小时。

  目睹落难英俘如此凄惨现状,众渔民家里存粮原本就不多,却慷慨大方地拿出仅有的全部大米、鱼干制品、番薯、土豆等食物,给英俘享用,并安排住宿。

  中国淳朴渔民的勇敢壮举,使得身陷滔滔大海的苦难英联邦战俘们绝境逢生。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中国舟山渔民共救起英俘384人,另有总计644名战俘被“丰国丸”等舰船收容。在“里斯本丸”海难中,将近半数英军战俘命丧大海。

  这幅手绘画由里斯本丸战俘在日本的战俘营内绘制,秘密收藏在战俘营内

  10月3日下午,日军上岛从青浜、庙子湖两地抓捕英俘共计414人,连同以其他方式生还的幸存者,总数约有1000多人,这些战俘被日军押送经上海继续赴日。

  与此同时,中国渔民辗转多岛,终于成功帮助落难英军战俘伊文思等三人逃脱,后辗转至重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赴日战俘仅存活763名,尔后集中横滨,或乘船或乘飞机,经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中转回国。

  当年只要是家里有船的都冲了上去“希望下一代也能记住这段历史”

  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英军战俘和他们的亲属仍然对舟山渔民念念不忘。佐敦在过世前曾专程赴舟山寻访救命恩人;维尼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当面向渔民后代道谢。

  2005年,佐敦先生携妻儿和其他遇难者亲属踏上东极岛,与当年冒险营救英俘的老渔民再次相聚

  8月27日,浙江海洋大学普陀研究院研究员胡牧再次踏上了这片英军战俘们魂牵梦萦的土地。在“里斯本丸”沉船遗址,胡牧用一个花环祭奠了死难的英军士兵。从2005年开始,他和其他舟山民间人士每年都会组织“里斯本丸”事件纪念活动,以帮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沉没在舟山的‘里斯本丸’,是我国海岸线上联系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场和西方战场的唯一一处战争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胡牧认为,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英勇事迹,与浙江人民营救美国杜立特航空飞行队飞行员、云南人民营救驼峰航线失事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一样,都是彪炳史册的。

  驾驶快艇的青浜人梁世昌同样熟悉这段历史。80年前,正是在这片海面上,老梁的外公张小庆与其他青浜渔民一起,不顾生死地营救落水的英军战俘,并把他们带到家中照料,“救人是我们这里渔民的传统。当时只要是家里有船的,几乎个个都冲上去了,光我们岛就起码救起来两百多人。”老梁说。

  从海上回来,胡牧和老梁带着记者去了另一处“里斯本丸”事件的重要遗址——孩儿洞。这是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山洞,后面有一片乱石丛生的空地。当年,老梁的父亲梁益卷只有13岁,经常跟岛上其他孩子来这里玩耍。

  这个孩子们捉迷藏的隐蔽洞穴,最终成为帮助英军战俘伊文思、法伦斯和詹姆斯敦躲过上岛日军搜捕的关键。在渔民的帮助下,三人在这里躲避了几天。“大人们给他们送吃食的时候,爸爸就在后面跟着。”老梁说。

  如今,老梁的外公和父亲都已过世,守护“里斯本丸”营救历史记忆的重任交到了岛上的“渔二代”手上,老梁的妹妹梁银娣就是其中的代表。2009年,当地政府在东极庙子湖岛建造了“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梁银娣积极参与到筹建工作中来。选址、布展、讲解……13年来,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守着这座小小的纪念馆,并把“里斯本丸”的故事讲给越来越多的人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能记住这段历史。”

  “爸爸当年18岁,一趟趟划船救人”80年前的故事,如今仍被铭记

  走进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老照片带着80年前的历史迎面而来——渔民们使用的小船、木浆,英军战俘从船上逃生时爬过的木梯,在渔民家用过的碗、睡过的床,送给渔民们的戒指、西餐刀……

  看到这些东西,宁波游客张和军深感震撼,“没想到舟山有这样一段感人的历史,作为浙江人我感到很骄傲,下次我要带着我的孩子来看看这些。”

  在“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二楼,有一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份来自浙江档案馆的参与海上营救的渔民名单。如今,这份名单上的198人均已过世,他们中的最后一人是救下8名英军战俘的青浜岛渔民林阿根。

  2020年8月9日,当地举行纪念仪式送别林阿根

  这个打了一辈子鱼的淳朴老人于2020年8月6日去世,享年96岁。英军战俘后裔们纷纷从世界各地发来唁电——“他为世界留下的遗产包括勇气、英雄主义和一个人在面对人类最恶劣的暴行时所能施予的善。”

  “爸爸当年只有18岁,却划着小木船一趟接一趟地出海救人。”林阿根的儿子林忠华介绍,当时海上还漂着许多随船装载的布匹,对生活贫苦的青浜渔民来说这些都是根本用不起的好东西,“但爸爸一心只顾着救人,一卷布都没去捞。为了这个事,当年妈妈还埋怨过他。但他只说了一句‘布是有价的,人命是无价的’。”

  林阿根儿子 林忠华

  除了民间人士和渔民后人,当地政府也一直致力于保护“里斯本丸”事件的记忆。除了建立“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舟山市还成立了“里斯本丸”研究会,并于2002年发行纪念“里斯本丸”事件60周年邮票。

  2015年10月,普陀区政府将一块来自东极岛的石头送到佐敦夫人手中,以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普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颖表示,目前当地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对“里斯本丸”事件的历史进行保护,包括对庙子湖岛上的“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进行整修、建立“里斯本丸”营救纪念碑等等。

  长期研究“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上海建桥学院教授唐洪森表示,像“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这样普通民众自发大规模营救盟军士兵的案例,在整个“二战”史上都十分罕见,正是这种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才能经历80年仍毫不褪色,成为中英民间友好的宝贵财富和坚实基础。

  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地狱船”“里斯本丸”沉没了,而载着中英共同历史记忆的“友谊船”“里斯本丸”却不能沉没。

  记者 陈立平 郑超 邱丹晨

  视频 钟旭峰 邱泽楷

  编辑 谢珂

  杭州日报 诚意出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