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子孫后代一個綠色家園

  

  庫布其沙漠的漫漫黃沙逐步變成了一片片綠洲,迎來綠色嬗變。記者 包葒 攝

  放下城裡140平方米的樓房不住,裴飛夫妻倆愣是回到了庫布其沙漠腹地、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的老家。

  “你別看這裡是沙漠,現在這裡有我的林場,這是我的‘綠色銀行’,后半輩子我們兩口子就要在這裡守著這片綠色,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綠色家園。”走出家門,裴飛向記者展示著他的家業,那是房前屋后一片片一人多高的沙柳林,綠波蕩漾,望不到邊。“裴飛家庭林場”的藍色牌子在他家旁邊的顯眼處,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林場佔地5000畝。

  裴飛所說的家庭林場,是鄂爾多斯市探索實施荒漠化地區草原生態治理模式——家庭草(林)場生態治理模式的一個縮影。

  “過去草原生態修復的重要途徑是項目招標,但由於過程復雜、農牧民接受度差,治理成效不明顯。現在將傳統招標模式下放到基層農牧戶,用家庭個人承包代替原有項目招標,將有資質、有治沙基礎的林場以戶主名字命名為家庭林場,讓農牧民轉型成為生態治理項目的直接承包人。”所謂家庭林場,達拉特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郭建忠作了生動的介紹,就是確權的林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林地可以是自家的,也可以承包,政府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在不破壞林木的前提下,把林地經營好、保護好,同時帶動他人致富,向生態要效益,向黃沙要黃金。

  為鼓勵農牧民更好地參與家庭林場建設,鄂爾多斯市持續加強對家庭林場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完善技術指導與資金補貼的同時,改變了過去要求農牧民隻種公益林的傳統思路,積極鼓勵家庭林場戶發展林下經濟,家庭林場主可以當護林員領工資,也能平茬灌木領補貼,在治沙的同時農牧民也能有收入。

  裴飛所在的官井村是一個地處庫布其沙漠南緣的小村庄。過去的官井村猶如沙海中的孤島,村民生活困苦,大部分遷往他處謀生,裴飛也於2010年離開了村子。聽說有了這樣的好政策后,夫妻倆鎖上城裡的生態移民樓房,歸心似箭地返鄉了。

  他倆開始在自家的沙地上種沙柳,還承包本村及鄰村的公益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造林工程項目,他們採取全年劃區輪牧的方式,合理利用自家的林間草牧場,養上了優質山羊……

  如今,裴飛家的林場面積發展到5000多畝,主要種植楊樹、柳樹、沙柳、檸條。他把沙柳和檸條每年按區域平茬,平過茬的枝條既能賣到周邊及其他省市用於沙漠治理,還能作為優質飼料喂給家裡飼養的300多隻羊,光林下經濟一項,一年下來就能收入20多萬元。

  “牧民一直都有在草原種檸條、沙柳的習慣,但在種植的規劃與方法上缺少科學性。隻有因地制宜精細化種植,生態治理效果才能更好。”郭建忠介紹,當地林草部門根據家庭草(林)場經營現狀進行分類施策,加強技術引導。在輕度退化草原,採取圍欄封育+輪休措施,促進草原生態自然修復﹔在中度退化草原和油蒿類草場採取圍欄+帶狀改良+禁休牧措施,促進草地生產力恢復﹔在重度退化草原採取密植檸條模式,大幅提升草地生產能力。通過分類施策,草場總產量能提高20%以上。

  “過去種沙柳都是憑感覺,現在不僅有政府的技術指導,還有了資金補貼,不僅治了沙還讓我們治沙人致了富。這沙地真是生了金!”裴飛真切感受到了生態治理帶來的實惠。

  農牧民從過去的草牧場使用者變為保護者,生態建設與生產生活實現和諧統一,生態建設成果顯著。如今,官井村全村林地面積達19.2萬畝,公益林15.34萬畝,草場面積13萬畝,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小村四周一片片綠色的沙柳、檸條林與遠處的庫布其黃沙,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這道綠色屏障,嚴嚴實實地“鎖住”了庫布其沙漠。

  目前,鄂爾多斯市共培育、發展家庭草(林)場500戶,其中家庭林場168戶,生態覆蓋總面積近200萬畝。這些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依托政策支持,創新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成為林業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多年前我在沙地上造林,把綠色存進了‘銀行’,現在我從這‘綠色銀行’取出的可是真金白銀吶!”裴飛及其他家庭林場主們自己親手播撒的綠色,正在更遙遠的大漠綿延成蔭。

  黃河奔涌,黃沙安臥。鄂爾多斯市創新的家庭草(林)場生態治理模式在高效落實生態修復任務的同時,極大調動了農牧民參與生態治理的積極性,使生態、生產、生活達到最佳平衡點,也使綠色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記者 胡芳 帥政 霍曉慶 包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