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与匠心》寻访土布纺织 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

  9月5日,KK直播原创非遗系列直播节目《匠人与匠心》,采访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杭州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土布纺织”继承人——郑芬兰。郑芬兰用16年的时间,开创手工土布纺织品牌“小巷三寻”,她希望小巷三寻的土布纺织,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永远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

  《匠人与匠心》寻访土布纺织 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 郑芬兰从小在母亲的织布声中长大,自己8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帮母亲做一些简单的织布工作。大学毕业后,郑芬兰喜欢作为背包客,走遍各地山村,寻访老一辈们传承下来的纺织技艺,他在丽江、凤凰、贵州等地方,看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手工布艺爱不释手,她忽然间意识到,原来自己童年做过的很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很珍贵的精神财富,外国人尚且如此热爱,国人为什么对它们如此疏离?也是多年背包客的所见所闻,让她更加坚定地将土布纺织技艺做下去。16年前,郑芬兰就认为:“一样东西,如果不能跟当下生活相结合,那就应该进博物馆。所以当初小巷定位的时候,我就决定小巷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永远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在16年前年轻人都在追求洋气、时尚的大环境中,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她也用了16年证明了当初的选择。

  《匠人与匠心》寻访土布纺织 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 我国织布历史流传已久,像“男耕女织”这句俗语一样,早已深深融入中华的文化。纺织包含棉麻革丝、绫罗绸缎等多种技艺,土布纺织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郑芬兰在摸索中对手工艺土布的制造,多次进行生活化的改良设计,包括织布机的改良,在保留核心原理、榫卯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到可以折叠、小巧玲珑,甚至3岁孩子都可以进行操作,布艺进行设计改良,除了服饰,还有一些生活化靠垫、电脑包等生活用品。

  虽然在设备和成品方面,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她做出了大胆的改变,但棉花从谷雨播种白露收割,再织成人们看到的布,中间有72道工序,其中核心工序就有16道。多年来,郑芬兰一直在坚持恢复整套织布工艺,织布,只是最后一个步骤。

  《匠人与匠心》寻访土布纺织 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

  小巷三寻是郑芬兰在16年前创立的手工土布纺织品牌,她将土布纺织的技艺融入到生活当中,不仅制作出极具民族气息的服饰,还创建了土布生活体验馆、土布染织基地、求知小学手织布体验馆等,让喜爱织布技艺的普通人,能够在早已远离手工织布多年的城市中,寻找一个可以安心感受“岁月如梭”的地方。她希望将土布纺织的技术带给更多的国人乃至推向世界,让这一千年来蕴藏着炎黄儿女智慧的纺织技艺传承下去。

  KK直播《匠人与匠心》节目,也一直坚持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走访各地非遗匠人,将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直播的方式吸引社会更多目光,让这些文化宝藏得到更多的关注、喜爱和传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