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理想的小黄车,一路被资本催大,短短3年为什么一地鸡毛?

  

  理想和现实,是戴威的一生之敌

  2018年12月,地处北京中关村的互联网金融中心门口排起长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拿着手机,都只为了退回自己在小黄车里的押金。

  如今5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没有退回押金已经没人关心,毕竟曾经街头街尾满坑满谷的小黄车早就不见了踪影。

  作为共享经济的明星代表,小黄车曾经顶着光环一路狂飙。当年为了抢一辆小黄车,一边奔跑一边扫码的场景也再也不会有了。

  

  一手缔造了小黄车的辉煌,又一手造成了小黄车毁灭的正是创始人戴威。

  从当年光鲜无比的“创业明星”,到如今无人问津的“跑路老赖”,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象牙塔的理想

  2015年9月7日,对于戴威来说,是值得自己一生铭记的日子。在北大学子的欢呼声中,小黄车在这一天正式诞生了,这一年戴威刚刚24岁。

  91年出生的他,不仅单簧管吹的好,学习成绩更是优异,不仅考进了北大,还成了学生会主席。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用在北大学子身上,尤为贴切。据统计,90%以上的北大学生会主席会选择从政,但戴威却给自己选了另一条路,一条叫创业的不归路。

  2013年6月,刚刚毕业走出北大的戴威背着行李,来到1700公里外的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支教。

  山区交通不便,从学校到县城有十几公里,出行全靠自行车。从那时起,戴威便萌生了要做自行车创业项目的想法。

  

  青海支教结束后,戴威回到北大攻读硕士,当时他组织的骑行旅游团,已从两三个人朋友,发展到四五十人,他觉出时机已到。

  他找到了4名北大同窗好友,落地他思考许久的创业大计,并且非常顺利就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100万。

  戴威的第一次创业方向是骑行旅游,他成立专业的骑行领队团,开拓出近10条骑行旅游路线,还多次筹办大型骑行旅游活动。

  骑行团的影响力,很快在京圈扩散开来,成为当地有名的户外组织之一。

  但戴威很快就见识到了什么是创业的残酷。

  尽管户外骑行爱好者众多,但实际有时间还愿意花钱的客户却不多。半年下来,戴威的公司账上只剩下400块钱。

  但戴威此前从未失败过,他不甘心就此止步。

  偌大的北大校园里,自行车是学子们必备的代步工具。

  大学四年,戴威已经被偷走过好几辆自行车,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有过单车失踪的惨痛经历。

  怎么让自行车在任何时候都能为我所用,还不用担心失窃,站在北大未名湖边的戴威,陷入了沉思。

  在跟创业伙伴几番头脑风暴之后,戴威的共享单车计划已成雏形。在戴威心中,这个计划足以改变校园,乃至世界的出行方式。

  2015年9月2日,北大校园内网流传一篇题为《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 的帖子。

  “100多年来,北大人改变了北大,也改变了世界,现在轮到你了!”

  这是戴威团队通宵赶出来的宣发稿:在北大招募2000名勇士,捐出自己的自行车。

  这2000人可以免费使用这2000辆自行车,其他人付费使用。

  从此,共享经济一词横空出世,每个参与者都能享受其中便利。

  

  学生们再也没有丢单车或无车骑的烦恼,而戴威团队也能从租金中获利,皆大欢喜。

  一时间,戴威宿舍楼下人满为患、单车塞道,都是来给他送车的。

  戴威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排排占满校园两边道路的自行车,省去了一大笔启动资金。

  接下来,戴威购买和回收车辆统一改造,一辆辆夺目的小黄车成了北大校园内靓丽的风景线。2015年9月7日,小黄车APP正式上线,第一天就接到200多个订单。

  2015年10月,小黄车走出北大,进入北京其他高校,日订单就突破3000单。

  戴威的小黄车,不仅是中国首个校园单车平台,也是全球第一个共享单车公司。

  互联网+自行车的独创模式,很快就引来了资本的青睐。

  

  资本的现实獠牙

  从象牙塔走出的小黄车,从出生起就自带理想光环,但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商业规则就无比现实。

  一边是每天1万多的订单欣欣向荣,一边是资金短缺的扩张窘境,戴威的创业团队很快就没钱了。

  但戴威没想到,资本会来的这么快。

  2016年春节前,正在为钱发愁的戴威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来电话的是金沙江创投合伙人黄斌。

  戴威将信将疑地来到国贸三期56楼,见到了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没想到朱啸虎爽快得让人难以置信,直接开口说:“我可以投1000万!”

  戴威第一次接触资本,对朱啸虎更并不了解,他还以为是遇到了骗子,委婉地推脱:“这事我得回去与团队商量下。”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潮下,资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更何况像小黄车这样一个线上线下相打通的好样板,资本进入小黄车不可阻挡。

  金沙江的投资让小黄车的业务迅速发展到北京200多个高校。短短3个月时间,用户数量一下子暴涨到几百万。

  

  2016年的小黄车,融资和花钱成了戴威的关键词。

  一边是各路资本追着给钱,三轮融资,一轮比一轮高,金额更是从几千万人民币到1.3亿的美元。

  一边是戴威挥洒着支票扩张,毕竟资本也是要看业绩的。但其实刚开始戴威其实并不想走出校园。

  在校园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小黄车财务模型是能走得通的。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校内人流的潮汐运动,是很容易算清楚的一笔账。

  但是一旦放到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要在巨大的城市里调配单车,初始的商业模型就不成立了。

  再加上资本已经推着竞争对手站到了戴威面前。留给戴威呆在校园里不多了。

  2016年4月,摩拜单车打着“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入驻上海。

  起初戴威并没有把摩拜放在眼里,作为共享单车行业的开创者,他认为低价才是行业王道。

  小黄车一辆成本才300元,摩拜的单车成本是小黄车的7倍。同样的骑行收费,摩拜肯定是亏的不行。

  就连小黄车的投资人朱啸虎也认为“用不了90天,共享单车之战就会结束”。

  然而90天之后,摩拜反而深得上海人的喜爱,牢牢占据上海市场。此后更是因为腾讯的投资,摩拜把市场开拓到小黄车的大本营,迅速抢占小黄车原有的市场。

  戴威不得不拿出反制措施,小黄车从此走出校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正面对抗。

  

  2016年年底,小黄车已经覆盖全国33个城市,用户量超过了200万。

  作为2017年最吸引钱的行业,共享单车成为各大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融资、烧钱的资本癫狂中,低成本的小黄车和重体验的摩拜成为跑在最前面的两位选手。

  摩拜三轮融资总金额达9亿美元;小黄车两轮融资就高达11.5亿美元。但与此同时,疯狂烧钱的速度却让投资人望而却步。

  朱啸虎劝两家握手言和,与其毫无意义地打消耗战,不如放大格局,共同发展。

  戴威却一口回绝,回怼一句:“资本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可朱啸虎却没了耐心,他将自己的股份以30亿美金卖给了阿里和滴滴,没曾想,他因此成为了这场资本大败局中唯一的赢家

  

  想说赚钱不容易

  创业刚刚一年半,戴威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现实的地步。

  共享单车“烧钱”很容易,赚钱却不简单。

  小黄车虽然单车成本低,但损坏率却很高,加上需要市场扩张,经营成本、维护成本更是大幅增加,但是盈利点却迟迟没有出现。

  戴威和小黄车就陷入一个“循环”:一边马不停蹄地“烧钱”,一边疲于奔命地寻求下一轮融资。

  高峰期小黄车每天能烧掉4000万的红包,昔日的“独角兽”已经变成“吞金兽”,什么时候能够止损盈利,资本不知道,戴威更不知道。

  此时朱啸虎已经偃旗息鼓,为小黄车摇旗呐喊的旗手变成了程维。

  

  作为曾经互联网打车大战最大赢家的程维,对小黄车可以说是真爱,不仅自己实打实投钱,还想着给戴威更多的资本。

  程维把自己背后的最大金主——软银资本孙正义介绍给戴威。一见面,孙正义豪爽承诺投资18亿美元,但却有3个前提条件:

  一、是小黄车日订单量要提高至3000万单;

  二、要升级小黄车管理团队;

  三、要通过软银的尽职审查。

  一听有18亿美金,整个团队沸腾了,这可是共享单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投资。

  于是戴威把账面上最后的钱全都投入市场,购车、招人,投放广告。

  伴随着鹿晗代言广告的海量铺开,小黄车订单量一下提到了3000万单。

  

  作为持股30%的小黄车第一大机构股东,程维也派出滴滴副总裁付强为首的团队进驻,搭建小黄车正规的管理架构。

  可等账上的10亿都烧完了,软银的尽职调查还没有做完。

  戴威又从滴滴、经纬、蚂蚁金服那里融资五六亿美金,可这笔钱也很快烧完了。

  当时,小黄车的账上趴着100多亿人民币的用户押金。这时戴威面临一个选择:要么破产,要么拿用户的押金先顶上,搏一搏软银的投资。

  戴威选择了后者。

  然而软银却发现小黄车的财务状况非常混乱,高管挪用公款、基层贪腐更是屡见不鲜。

  软银的投资黄了。

  拿不到软银的投资,就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于是程维就找到戴威,希望戴威同意与摩拜合并,结束这场荒唐的砸钱游戏,大家有钱一起赚。

  但戴威再一次选择了理想, 小黄车是自己一手创立的,怎么能交出公司的控制权?

  他不想就此被拿捏,更十分硬气地说:要独立运营,不被大公司、股东控制。接着,他把滴滴派来的团队都清理出门。

  拒绝合并、拒绝被收购,小黄车在资本的困局里越陷越深。尽管戴威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

  整个共享单车行业也在资本收缩中进入了寒冬,2017年下半年,不断传出资金链断裂、挪用客户押金乃至公司倒闭的负面消息。

  但谁也没想到,作为头部玩家的小黄车竟然也狼狈收场。

  到了2018年,用户突然发现,小黄车的APP竟然退不了押金了。于是用户开始了线下“讨债”行动。

  但此时的北京小黄车总部已经人去楼空,戴威也好像人间蒸发。

  从2015到2018年三年间,小黄车累计融资超过了150亿人民币,但全部“烧光”后最终全线崩盘。

  

  相比于摩拜创始人的套现离场,戴威的退场更无丝毫体面。从意气风发的创业宠儿,到黯然离场的资本弃儿,戴威仅用了3年时间。

  回顾戴威的成长背景和创业史,背负理想促使他成功创立了小黄车。但是他却亲手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到底谁杀死了小黄车?

  是资本的拔苗助长?是团队的贪腐不成熟?还是戴威自己太过自信?

  如果戴威坚持走校园路线,小黄车的摊子不至于铺的太大。

  如果戴威能够放长线,对于资本的疯狂能够更冷静一些?

  如果当时戴威不挪用押金,小黄车是否还可以再坚持?

  

  一步错之后步步错,毕竟理想很丰满,资本太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