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在路上:让未来到来

  2030年的学校什么样?教师角色将怎样改变?课堂的路上:让未来到来形态与性质会如何变化?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将会有什么样的新格局?未来学校将会是什么样子?在教育改革创新领域,一场关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构想正在掷地有声地展开来。

  描绘未来学校蓝图 勾勒未来教育愿景

  “未来学校”,顾名思义,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和教育。在社会转型,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个性化教育需求与日俱增的趋势下应运而生。尤其是政府简政放权,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办学,多形态育人,基础教育领域全面迎来供给侧改革的态势下,各种各样的教育探索在进行,学校如何抓住机遇,顺时而动,成为牵动整个教育战线和教育决策者心弦的大事。

  未来学校到底会以怎样的形态生长,一系列在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系列栩栩如生、可实践的构想跃然纸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认为,未来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更加适合的教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提倡,提高学校自主办学权,普遍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一系列“无围墙学校”开始出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煦东认为,未来的学校将会成为“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传统角色也被期望产生变化,传统教师的角色将会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促进者”;未来更多的外教来华任教,派更多的老师出国任教;到2030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将会进一步增长,普及12年免费基础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让教师岗位成为让人羡慕的岗位……

  在未来学校的构想框架下,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这些名词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推送形式必将涌现,一部分学校的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出现一批无墙学校,“在家上学”将会增多,“智慧手机”将伴随每个人。公民随时可有学习机会,步入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而未来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未来人——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社会公民、世界公民。学校要瞄准学生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未来安家立业、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具备的特征,赋予学生承担未来责任应具备的素养和特征。

  助力未来学校建设 让未来照进现实

  当前,教育领域的变革愈发深刻。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中国的框架内开展未来学校的有效实践,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本着服务教育创新改革的宗旨,旨在成为汇聚创新要素的平台,在“未来学校”建设领域积极探索着,从学前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中心主任陈锋带领全中心人员勇立潮头,高瞻远瞩,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提出未来学校的六点可能性变革方向:宽带、移动互联和云、大数据、区块链、VR/AR、人工智能、神经技术诸领域的发展,正在成为全方位推动学校形态变革的重要力量。

  为更好地服务“教育现代化2030”编制工作,探索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学校构建模式,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形态和学校创新性研究与实验,8月1日,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实验研究课题,首批资助经费高达100万元。这项实验研究课题,是中心探索未来学校建设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对主动面向未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学校新理念、未来学校的校园和建筑规划设计、未来学校形态构建、未来学校管理机制创新、未来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模式、未来学校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智慧校园与未来教室、教育大数据应用与实践等都被纳入课程选题范围内,同时以出成果、出产品的导向,与地方政府、教育机构、金融机构、公司等机构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立足未来 未来学校在路上

  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研究员提出:未来学校是一辆概念车。描绘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站在五年后、十年后,倒回来看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要素和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可以描绘出未来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对于未来学校,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解读——没有将其当做未来车的概念。有些学校已经具备了我们想象的未来学校应具备的一些特征,但不具备未来学校的整体结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未来学校某方面的特征,作为研究、创新、探索和实践的突破点,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课堂的变化、学校学习环境和教室的变化。

  “我理解的未来学校,应该是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考虑到价值、人、技术、结构等多种因素,陈如平这样谈道,“未来学校是新样态学校,它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打开教室门窗、拆掉围墙,而是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或者更高的教育品质和品位上来思考学校发展。如果这样做,我相信未来学校一定是教育乌托邦的显化,一定是教育的理想和执念的落实。”

  个性化、私人定制的课堂或成为主流。“未来学校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学校里面的资源,还有社区的、社会的、国际的、国内的资源,它的资源会更加丰富,更加接近社会的实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说:“社会需求,社会大环境,国家战略需求发生了变化,倒逼教育体系要发生系统变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变革,这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讨论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不讨论这种前提和基础,就无法理解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就像杜威说过的一句话,今天的学生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先生,认为对未来学校的理想不一定能成现实,这不是必然的结果,是一个很艰苦、渐进的过程。各国都有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中国未来学校的研究除了有教育的共性之外,也应该强调一下中国自身的特性。建议未来学校的研究更加关注的是2030年到21世纪中期中国的学校,更加关注中国学校的未来学校的研究。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