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漫谈手机与家庭教育
当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身之物。随着智能化手机的普及,手机不再只是用来通话,更增添了很多令人迷恋的视频、游戏、交友、购物等功能。但是在手机给人们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等诸多问题。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控制、正确运用,就会成为手机的奴隶。过于迷恋手机,家人在一起时,不仅缺少了沟通,影响了感情交流,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危害。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懂得正确使用手机,孩子在很幼小的时候,就用手机哄孩子,或者把玩手机作为奖励手段。而错误的奖励方式,最终导致孩子错误的行为结果。
1、有目的性的奖励。有的家长做家务、看书、聚会,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或者朋友,把玩手机当成奖励。殊不知,带着目的去奖励,他就会带着目的去“要挟”你。那么之后你越想达到目的,就越要满足孩子的条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犯错时的承诺性奖励。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有的父母就会说,写完作业奖励你玩半个小时的手机。一开始,孩子还会为了玩手机而认真写作业,但渐渐又恢复原样。父母没办法了,只能不断加大筹码,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后甚至上升到两个小时,可效果越来越差。写作业不认真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没有专注力、自制力,题目难度不符合,课堂内容消化不足,或者行为习惯不好等。所以根本原因不在玩多少时间手机上,而在父母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上。孩子出现错误行为,父母应该反思,分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奖励的方式去制止他犯错。
3、边界感模糊的奖励。如果说前两种奖励方式是本末倒置,那这种奖励方式,就是在毁掉孩子。比如有的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学习,答应孩子只要达到要求就给他买新款手机,可结果是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难以约束,父母无能为力后悔莫及。所以,错误的奖励行为,会毁掉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优秀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乐于去完成的挑战,是不需要外界太多的肯定和督促的。
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内驱力强的孩子不多,反倒大多数孩子都需要父母时时督促,催着赶着,才能稍微努力、认真点。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很多行为就容易被外界影响,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受内在动机影响。
父母的奖励方式对孩子的内驱力形成影响非常大。不鼓励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去奖励孩子,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你越把什么作为奖励,孩子就对什么越向往。你有没有发现?你奖励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想让他好好学习,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玩手机的行为。奖励,一定是孩子所向往的。当孩子把做作业、学习当成过程,把玩游戏、玩手机当成结果,他们对手机和游戏这个奖励的期待值就会被调高。
其二,手机破坏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因为,电子游戏会让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容易上瘾。但是学习中的心流,却需要保持长期专注和思考才能获得。手机比起学习,更容易让孩子快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当这种快速获得快乐的方式被孩子习得后,他们就很难再静下心来,去体验学习时产生的心流。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大脑皮质层变薄,影响大脑的发育,在语言和思维方面也会变得迟钝。往往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快乐,只有游戏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沉迷游戏的孩子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三,为了玩手机而糊弄学习。孩子为了讨好父母,表面努力,而父母又对家庭教育知识的认知有限,限制了思维,影响了辨别能力,难以识别孩子假努力下存在的真正心理问题。精神奖励,才是最高级的奖励方式。比如定期陪孩子共同读书、做一项体育运动、爬山郊游等等,培养孩子专注力、自制力、意志力、吃苦的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家庭教育的成本太高,家长不管的代价更大。"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每个家长付出总量是一样的。前期越省心、越偷懒,后期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父母如果不懂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就要虚心学习,孩子的命运前程就掌握在父母的教育观念里。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爱心家庭教育中心,采取双教、双纠、双疏的方案,根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问题因势利导,先治标再配合治本。教育孩子的关键期就短短的几年,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错过了有效期,也就彻底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因此每一位家长一定要慎思慎行,学点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有担当、有才能、有责任心的栋梁之材,才能让家庭更美满更幸福。
作者简介:李金华,博山人,爱好文学,有多篇散文发表。从事家庭教育二十余年。师从国际爱心文化家庭教育中心刘树国教授。对孩子逃学厌学,抑郁焦虑等有独到改善方法。
壹点号 文学博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