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发布 季为民:营造清朗网络生态空间 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也因此,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和上网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2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以下简称“《青少年蓝皮书(2022)》”),这是该蓝皮书的第8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蓝皮书主编季为民指出,此次调查中,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达1.86亿人。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围绕上述几方面维度,研究者以全国近万名中小学生为样本,勾勒了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图景。调查显示,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游戏玩家、明星、网红、“AI高手”等网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一直是青少年蓝皮书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此次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其中城市为14.6%,乡村为14.2%。《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互联网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主体,需要全社会为其保驾护航。建构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合理的上网权益,既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化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季为民表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青少年蓝皮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自2006年开始,项目组对全国未成年人连续开展全国性调查,持续梳理与摸底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状况,为促进政府决策、青少年发展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次《青少年蓝皮书(2022)》基于项目组开展的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11个地区的近万名中小学生,重点对未成年人触网年龄、上网目的、性别差异、短视频使用、网络交友、网络模仿、职业选择、数字反哺、饭圈文化等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得出了丰富的研究结论。

  上网率趋于饱和

  “未成年人调查群体上网率接近饱和,触网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就未成年人基本用网概况,季为民介绍称,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达10.51亿人,其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17.7% ,规模达1.86亿人。

  此次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但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下探趋势减缓,10岁之前开始触网的未成年人占比44.6%,较去年降低22%;10岁以后开始触网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38.3%,较去年提高25%。

  手机、电脑和iPad/平板电脑仍然是未成年人上网首选设备,其中手机使用占首位,在城市、乡村(乡镇93.2%,农村96.6%)未成年人中占比分别高达89.1%和94.9%。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仍然集中在学习和娱乐两方面,看视频、听音乐、写作业/查资料是未成年人上网的Top3目标。但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网络的喜好仍有所差异,比如小学生以网络学习为主,而初中生则以打游戏比例最高(30.1%),高中生进行聊天和看小说比例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体现出未成年人随着学业年级的上升对网络社交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

  近年来,网络视频类应用已成为当下热门,未成年人也是这一类平台的重要用户。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1.5%。观看和制作网络视频已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目的。

  根据2021年CNNIC的数据,未成年网民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呈增长态势,2020年,这一比例达49.3%,排在听音乐和打游戏之后。

  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看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首位,占47.5%,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

  其中,初中生使用短视频应用比例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占比67.9%。超过七成乡村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App,比城市未成年人高9.9%,说明乡村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短视频影响。另外,小学生观看直播比例更高,为4.7%,高中生则为3.3%,体现了未成年人观看直播整体比例不高。

  对此现象,《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很多内容追求噱头,缺乏深度,对没有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是个巨大的挑战,其算法机制也较容易令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交往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别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App的偏好有所差异。调查显示,在App选择上,男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直播平台(如斗鱼直播、企鹅直播平台等)和二次元类平台(如A站、B站、腾讯动漫等),女生则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文学类平台(如起点、晋江等小说阅读App)、网络论坛类(如微博、贴吧、NGA、虎扑论坛等)以及视频类平台。其中,使用网络论坛类应用性别差异最为显著,女生占比比男生高10.5%。

  深刻影响未成年人认知

  互联网作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认知思维与生活方式。

  《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在长时间的网络接触过程中,未成年人基于互联网形成了这一群体特有的交往方式与网络文化,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季为民表示,社交平台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表达的主要应用,其中以微信和QQ为主要表达渠道,分别占比65.6%和30.3%,而在发布内容上,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及时的心情感想占比最高。“这表明,未成年人的网络表达主要以自我呈现为主。”

  在面对多元化的上网选择时,线上聊天也成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一大需求,占比高达31.3%,仅次于在线学习和休闲娱乐,证明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互联网在促进未成年人交往方面大多扮演工具角色,未成年人的网络交往仍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调查显示,在网络交友方面,超八成未成年人表示网络好友大多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这说明在网络自我表达时,未成年人更倾向于在现实中与具有亲密关系的好友交流。

  值得关注的是,对网络文化进行模仿在未成年人群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调查显示,进行过网络模仿行为人群占比高达74%,流行歌曲、网络语言、购买网络流行物品成为未成年人网络模仿的Top3。

  对此现象,《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模仿行为将未成年人线上活动与现实生活相勾连,使二者呈现交融趋势。

  还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消费主义文化也进入未成年人模仿领域,16.4%的未成年人表示会购买网络流行物品,7.9%的未成年人表示会尝试包括团购在内的其他网络新玩法。《青少年蓝皮书(2022)》称,这也提示未成年人各关系主体应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高度重视并加以引导约束,避免未成年人由于认知不足而进一步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另外,网络直播等成人化应用中出现的内容、形象也成为未成年人模仿的对象。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直播行业发展速度快、发展时间短,网络直播现象还未得到全面有效规范,直播乱象时有发生,这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风险。

  虽然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仍是当下未成年人的首选理想职业,但网络职业的兴起发展也持续为未成年人所关注,甚至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

  调查显示,这些网络职业包括游戏玩家(11.2%)、明星(8.0%)和网红(5.5%),还有7.1%的未成年人选择了“AI高手”高科技智能化职业。

  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

  影响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因素很多,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因素不容忽视。

  季为民表示,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亲子互联网认知分歧引发代际争执,家庭代际间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普遍高于家长,因此,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

  所谓后喻文化,是与前喻文化、同喻文化相对应的,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文化传承模式,与前喻文化相对应,也即“反向社会化”。

  “数字反哺在代际间经常发生,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未成年人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经验已成为普遍现象。”季为民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男生整体的反哺意愿强于女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女生的数字反哺意愿均在不同程度降低。

  此外,家庭氛围会影响未成年人上网时长,甚至网络依赖程度。《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与父母感情好的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比例低于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

  调查显示,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周中(周一到周五)从不上网比例为21.1%,上网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5.6%。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周中从不上网比例为11.8%,上网时长三个小时以上的比例为20.6%。在周末/节假日,18%的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在三个小时以上,而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这一比例高达47.1%。

  而对当下深受青年喜爱的“饭圈文化”,《青少年蓝皮书(2022)》也给予了专门研究,并认为,未成年人群体是“饭圈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但“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应对未成年人群体予以高度关注。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2021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总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饭圈文化”成员中,学生群体在资深成员和普通成员中分别占比53.%和57%。不仅如此,未成年人群体还存在参与粉丝应援行为,但社会公众对此普遍持负面评价。

  记者了解到,与此前年度蓝皮书相比,《青少年蓝皮书(2022)》首次对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澳门五个地区未成年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发布。

  季为民介绍称,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四个省份未成年互联网运用情况与全国发展运用情况趋势水平相一致,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方面均较为欠缺,其中,广西未成年人中,男生群体打游戏比例为51.9%,比全国水平(42%)高9.9%,数字反哺现象更为常见。

  相比我国内陆地区,澳门地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情况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调查显示,澳门地区未成年人上网耗时更长,其中6~11岁未成年人平均每日上网1.3小时,每日上网时间集中在两个小时以内的群体占比达69.1%;12~17岁未成年人每日上网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每日上网时间集中在两小时至五小时群体占比达46.7%。

  此外,澳门地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程度整体高于内陆地区,互联网运用形式、功能更加多元,针对网络素养课程设置较多。同时,其未成年人更加沉迷网络游戏,6~11岁和12~17岁打网络游戏群体占比超过八成。季为民认为,对网络沉迷现象应给予高度关注。

  据了解,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网络安全是此次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既包括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还包括识别运用各类互联网信息以及主动负责参与互联网生态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普及,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有所部署。

  《青少年蓝皮书(2022)》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

  但调查发现,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市未成年人已经或正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占比为14.6%,乡村为14.2%,二者比例相差不大,说明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开设网络素养课程以及相关工作普遍存在不足与不到位问题。

  应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

  “通过对过去一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在接入和使用互联网过程中表现出这一群体独有的特征。”季为民表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该群体整体呈现互联网运用单一化、浅显化、娱乐化趋势,用网能力受家庭、学校教育熏陶程度以及互联网平台特征影响显著。

  季为民具体指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用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二是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代际围绕互联网问题存有分歧;三是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四是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利弊并存,识别其中的负面影响并有效规避,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科学合理用网的关键步骤。”季为民表示,这需要家庭、学校、有关决策管理部门以及互联网平台等多主体共同协作互助,发挥各自作用,帮助引导未成年人培养良好上网习惯。

  季为民也从制度建设、教育投入、家庭环境以及监管措施四个维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季为民表示,第一,应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体举措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借助乡村数字化战略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合理构建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等。

  第二,应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共识。具体而言,家长应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积极学习和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家长主动培养提高自我网络素养,在社会多方面帮助下掌握沟通智慧。

  第三,应优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具体举措包括: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根据未成年人实际用网情况设置教学模式;学校创新拓展网络素养教学形式,依据性别、城乡、家庭和年龄差异等,分层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等。

  第四,应推进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素养提升机制,共商共治,共享共育,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动力,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文明,提升其能力素养。具体包括互联网平台加强平台内容审核和区分机制;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外部规范力度,从严从重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等。

  据记者了解,青少年蓝皮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自2006年开始,项目组对全国未成年人连续开展全国性调查。

  十余年来,青少年蓝皮书基于调查数据,以监测和研究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网络空间行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代际/家庭互联网运用相互关系,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等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抽样调查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区、市),百余所学校,持续进行问卷调查和多种调研,累计完成学生样本超过9万人。

  2022年2~3月,项目组对全国6~18岁未成年人开展了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GDP和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对全国6~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向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9119份,收回有效问卷9087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青少年蓝皮书主编方勇介绍称,自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接手该研究项目以来,已持续出版了四册《青少年蓝皮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获得优秀皮书奖。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