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四十载,一张车票写真情

  2018年10月25日,北京南站,电子大屏幕上不断变换着当天运行的215趟列车的车次,天津、杭州、上海虹桥……二层候车大厅内人头攒动,检票口、自动取票机前成了旅客最多的地方。而曾经是火车站一景儿的售票厅内排队的人却不超过3个。(11月8日《北京青年报》)

  在中国,火车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春运,中国人踏上归途的“集结号”,更给小小的车票上写满了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科技的进步,纸质车票逐渐离我们远去,但作为记录中国人“大迁徙”的故事书,每一页都是满载的人生。

  当下“移动支付”“二维码”“刷脸进站”等便捷的乘车方式给万千旅客送去了福音。可越来越追求“诗与远方”的我们,却更希望一张精致的车票寄托情思。就像北京南站老职工康兴顺说的那样,一张车票半个月工资,车票里都是生活。曾经,父亲熬夜买来的车票,为无数学子叩开了求学之门,春节时一张车票承载的是家人团聚的欣喜。总之,火车票给无数在人生苦旅中的人们送来踏实与温暖,是二维码或取票短信无法比拟的。

  但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推陈出新是改革进步的标志。多样式、电子化车票的推出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更节约资源利于环保。如果旅客频繁往来于两个中大型城市之间,类似于上下班通勤,通过刷身份证和人脸识别、中铁银通卡等,不仅节约上车时间,能够有效节约制造车票的纸张和油墨。在越来越倡导绿色出行的今天,这也是高铁和城际列车备受青睐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车票的一代代革新也能有效缓解售票员和旅客的“双重疲劳”,原先售票员忙于计算,打票,长期以来工作繁重多会落下久坐的职业病。而旅客呢,疲于排队购票,排队改签,给本就匆忙的旅途也途添一份操劳。电子车票的推广不仅让“双重疲劳”变为“双重便捷”,更有效防止了黄牛票、假票、作废票等一系列侵害旅客权益行为的发生。

  但中国有许多小站,因为地区偏远,客流量很少。引进全新的验票系统和机器成本太高,因此保留纸质车票也同样重要。同时,铁路部门在车票改革的进程中,也需关注不擅于使用互联网购票的人群。虽然移动互联购票终会在全民普及,但在当下,关注特殊群体的购票和出行需求仍应是铁路义不容辞的职责。

  风雨四十载,服务在前进。相信未来铁路部门会始终如一做好科技融合和技术改造,不断丰富乘车内容,提升旅客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