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传奇牛人,1978年带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5名弟子成两院院士

  原标题:传奇牛人,1978年带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5名弟子成两院院士

  提起人工智能专业,大家普遍的印象应该是新潮和高科技,殊不知,浙江大学从1987年开始便在计算机系开设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听闻这个消息,您一定非常震惊吧,其实每个高精尖的领域在崛起前都有过一段默默无闻的积累期,正所谓一鸣惊人天下知。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传奇牛人叫何志钧,他把自己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无线电与计算机科技事业,更是在浙江大学培养了几千名活跃在如今电子计算机领域的高级专家和学者。

  何志钧教授,在很多人脑海里,肯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没有杨振宁那般的雷霆贯耳,也不如如今的西湖大学施一公教授那般全民皆指,他和我们国家很多领域的老教授一样,一辈子不贪图功名利禄,甘愿低调做人,但是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悔付出,让自己的弟子成长为领域精英,桃李满天下。何志钧教授一生活了93岁,他最得意的弟子是5位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潘云鹤院士、吴朝辉院士、陈纯院士等人。

  差不多一个甲子前,担任浙江大学无线电系主任一职的何志钧真可谓英气风发、热情澎湃,一心希望在国内还比较落后的计算机领域开辟一方天地。当时,他和团队接到了一项任务,研究浙江省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可想而知,在当年那个信息不发达,搜集相关技术相当困难的年代,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哪怕最简单的电子元件,都需要自己生产。当时他的团队非常年轻,除去何教授外,只恐怖片有几个青年教师和10多个大学生。

  他的一位弟子回忆起那段岁月说,计算机当时对很多大学教授和大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多人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识过计算机的真容。而当时,美国已经在16年前研制了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我国的首台计算机也刚刚在北京研制成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何志钧选派有潜力的骨干成员前往北京取经学习,学到了最为关键的技术和经验。放暑假了,团队成员无人回家,全部钻进只有排风扇的实验内摸索每一个环节。

  探索新兴技术的道路历来坎坷而曲折,还好何志钧教授和他带领的科研攻关团队坚持了下来。当他们将计算机基础理论、设计图纸、组装调试元器件等工作全部完成后,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如今人们看到的计算机非常轻巧,一个小小的办公桌就可以容纳下三台电脑,可是当时浙江大学生产出的这一台计算机需要整整一排的房间才能容下,而每一秒的计算能力只有不到40次。尽管如此,这已经是当时国内研制计算机的最高水平,并且为今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何志钧教授一手建立浙江大学无线电与计算机系后,他为国家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的步伐才刚刚开始。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他经常奔波在参加全国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会议上,经过与国内外同行的切磋交流,他的科研思维能力和项目领导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在1978年前后,何志钧就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科技领域制高点的端倪,当年成立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后,他立即决定招收5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生。而这五人中就有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步,何志钧教授完善组织机构,又在计算机系专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当年合影照中的她们,一个个穿着蓝色或者军绿色的中山装,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位居中心位置的何志钧教授就是这个科研团队当之无愧的带头人。经过数年的发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有一批杰出的学术精英和科研专家,成为了浙江大学内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

  尽管何教授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不过如今屹立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内的其半身铜像,依然在提醒着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们,珍惜当下,只争朝夕,只有拿出所有激情与热爱的人,才能攀登科技的高峰,做出无愧于青春的科研成果。他的弟子们一致认为,何老师是浙大计算机领域开宗立派式人物,他的一生是为计算机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生,作为科研工作者,他著作等身、获赞无数,作为一名师者,他鞠躬尽瘁,令人敬仰,我们将永远缅怀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