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近日,朋友圈里有两篇作品被网友热刷。一篇是《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像热饭一样又把加班文化又热了一遍,文中视频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戳中无数人内心,直呼心酸,特别是引发了更多青年人的共鸣。而另一篇发表于2004年第3期《当代》上的小说《卖米》,因为近日《当代》微信公众号的重新发表又让很多人大呼感动。

  加班文化的流行,有企业自身工作特点的原因,有企业缺乏情怀的原因,有劳动保障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加班者自身效率不高的原因。比如,“一个试用期小女孩因为老板明天要一份并购演示PPT,所以凌晨还在公司制作PPT文案,即将要完成的时候,因为电脑蓝屏导致文档没有保存,求助无果后重启电脑,但文档已然不在了……”这只能说明工作效率低,或者因为加班处在焦虑中导致工作效率低。

  再说农民销售产品。因为母亲与米贩在一块零五分一斤还是一块一角一斤上没有达成一致,米贩已经同意以一块零八分一斤收购,但母亲不肯通融,错失了交易良机,最后同意让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却已卖不出去。在2004年以前,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对底层农民家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同时也要看到,那时候的农民对于合作社或企业+农民式的组织化销售还不熟悉,对于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的差异化要求与价格的关系也是懵懂,卖不出去农民预期的价钱并不奇怪。

  这两件事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事实上,都让人联想到议价能力的问题:单身匹马的议价能力和抱团发展的议价能力。

  就加班而言,一方面员工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使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团队中达到“独家”,这样以来,即使老板要求加班,自己也有议价能力。由于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老板也愿意为员工不加班让步。另一方面,员工要通过工会组织,增强集体协商能力,依法依规维权。面对齐心协力的员工团体,老板也不得不在加班上让步。

  就农产品销售来说,一方面农民要有质量意识。在施肥、浇水、农药残留等控制上向无公害或有机化发展,让过硬的质量提高议价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企业销售联盟等销售合作组织,通过团队的力量,强化营销创意和宣传,从而提高议价能力。

  总之,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与其感动,不如支持。多一些对加班文化的舆论抵制和法治呐喊,多一些对农民的帮助和引导,我们就会少一些廉价的心酸和感动,多一些有价值的欣慰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