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莱阳最辉煌的7个时期

  纵观莱阳发展史,有7个时期非常亮眼。

  1明朝中期

  明朝的莱阳,经过战乱后的恢复,经济、教育逐渐恢复,至嘉靖后,逐渐走向巅峰。

  明中后期,莱阳茧丝、丝绸开始成为山东的主产区,南部沿海开发盐业捕捞。

  一南一北两大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贸易活动开始萌芽,莱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蚕绸外运,棉花、粮食内运,莱阳逐渐成为山东的富庶之地。

  最突出的是科举进入中兴时期。

  嘉靖年间,莱阳三任知县左思忠、王于民、牛山木皆饱学儒士,对县内教育发展尤为看重。

  牛山木创办了莱阳第一所书院-泮东书院,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莱阳科学科举进入井喷,嘉靖、万历、崇祯三朝,莱阳进士达到39人。

  科举的收获,促进了官宦世家的形成,莱阳张、宋、姜、左几大世家名闻山左。

  官宦世家成为富庶大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士绅阶层的扩大,又带动和促进了莱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富商大贾开始涌现,教育事业开始发达,社会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

  2清代康乾时期

  经济繁荣始于康熙十八年的开放海禁。

  莱阳南部沿海港口林立、巨舶进出。通商区域南通福建,北达营口,东西韩国仁川,西南至海州,莱阳羊郡港更成为胶东土特产的集散中心、江南土特产的交流中心。

  雍正四年新定船税,莱阳为770两,仅次于胶州,在沿海十八州县中位居第二,盛况可现。

  与之相对应是教育的复兴。在经历过“癸末邑变”重创之后,凭借雄厚的文化积淀,莱阳科举于康乾时期再达高峰,顺治、康熙、乾隆三朝莱阳考中进士达49人。

  科举兴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

  3大革命初期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莱阳是胶东红色革命的中心。

  第一个农村党员、第一个农村支部、第一个县委、第一个中心县委、第一个团组织、第一支武装力量,皆诞生于莱阳。

  一大批共产党的精英聚集莱阳,大革命风起云涌。

  一批批革命先驱倒下,一排排勇敢的战士站起来,英勇的莱阳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为莱阳谱写了极为耀眼的一段辉煌历史。

  4建国初期

  1949年11月16日,于6月中下旬进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迁到胶东中心地区莱阳。

  莱阳开启史上最高光的一个时期。

  此阶段,26军入驻莱阳,之后,大量驻军陆续入驻,莱阳成为一所兵城。

  

  莱阳四所大中专院校:莱阳农学院、莱阳中医药学校、莱阳师范、莱阳卫校陆续在莱阳兴建。

  莱阳四大国有企业:莱动、莱拖、莱绢、莱阳肉联厂相继建成投产。

  莱阳劳改支队建成。

  莱阳中心医院、烟台精神病医院、145医院相继建起。

  

  1956年,莱阳火车站建设。

  1958年,沐浴水库开始修建。

  5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莱阳再现历史辉煌。

  全省有名的工业发达县

  莱阳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宏大。

  7大省烟属企业:裘革厂、绢纺厂、莱动、莱拖、肉联厂、重型、化工机械厂。

  

  九大行业分布城南、东山两大工业区。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工艺品、化 工、家 电、建 材、食品加工、酿 造、轻 工引领莱阳工业向前发展。

  柴油机厂、水箱厂、铸锅厂、毛巾厂、毛纺厂、织布厂、地毯厂、被服一厂、被服二厂、工艺品厂、草制品厂、刺绣厂、绣花厂、化肥厂、磷肥厂、油漆厂、化工厂、制药厂、氧气厂、助剂厂、塑料一厂、塑料二厂、家电总厂、电器厂、轻工机械厂、无线电厂、水泥厂、水泥制管厂、预制件厂、大理石总厂、面粉厂、粮油食品厂、食品总厂、植物油厂、肉食制品厂、食品冷藏厂、酿造厂、酒厂、梨酒厂、露酒厂、木材厂、印刷厂、造纸厂、制革厂、皮鞋厂、布鞋厂等企业欣欣向荣。

  工业产品屡获奖项

  当年生产的工业产品有1100多种,其中55种产品分获国家质量奖和部、省优质奖。

  家电总厂的“双晶”牌系列蒸汽喷雾型电熨斗,先后获省优、部优、国家银质奖,是当年国内同行业三大品牌之一。

  酒厂的“莱阳村”、毛巾厂的“梨花”牌浴巾、皮鞋厂的“锦鸡”牌线缝皮鞋、酿造厂的系列产品、化肥厂的碳酸氢铵、水泥厂的硅酸盐水泥、莱动的195型柴油机、695型柴油机和莱拖的东方红-20 型拖拉机、 泰山-12拖拉机、莱绢的系列产品、肉联厂下属生化制药厂的“冠心舒”屡屡获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

  

  梨香园建成,河东十里长廊开始布局实施。环城路完成施工。立交桥建成通车。

  

  教育实现突破

  1989年,莱阳高考大中专录取首次突破700大关。

  莱阳成为山东的工业强县,经济综合指数1988年列到烟台第五位。

  时任市委书记:原万同

  6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

  这一阶段是莱阳各业兴旺、均衡发展、政通人和、人心向上的时期。

  整合几大园区,拉开了莱阳经济发展的框架,也为后继者打下了发展基础。

  2000年7月,对市级财政供养人员统一发放工资,率先在烟台推出对乡级财政供养人员统一发放工资。

  2001年4月,莱阳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5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示范市。同年,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实现产业调整、成为莱阳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商业、服务业也成为吸引周围县市的亮点。

  教育冲向巅峰。1997、1998莱阳三人获得山东省理科高考状元。

  2000年,高考录取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大关,共录取1119人。

  2002年本科上线数为1498人,重点院校本科上线781人,本科上线数、重点院校录取数、保送名牌大学数均居烟台首位。

  奥赛最突出的一个时期。1997-2003全市有29名一中、九中学生在全国、全省各学科的奥赛中获一二等奖,获奖学生全部被推荐到全国重点大学,其中北大清华9人。

  

  经济社会综合排名在烟台市最好名次上升到第6位。(其中某年实际数字可到第五,主要领导选择了低调,隐下了部分数字。)

  时任市委书记:刘筱杰

  7本世纪开局十年未第二个十年初

  莱阳在经过农村税特产税、涉农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性调整引起的阵痛之后,本世纪开局十年的末尾,莱阳迎来了又一次飞跃。

  丁字湾成功获批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2009年,丁字湾被列为全省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域之一。

  高尔夫球场、玉皇山滑雪场相继建成,滨海大道、滨河路、五龙河大桥等基础设施完工,青荣城际铁路经过争取,决定增设莱阳南站。

  对上争取力度大,这期间争取到省财政直管县,对财政支持很大。

  城区老旧改造大规模开工,沿河十里长廊改造升级,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税收大幅度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提高。机关风正气顺,一派向上的气息。

  

  2007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1896人,列烟台市首位,2009年,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

  学科竞赛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大批学生在省以上奥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重点大学免试录取。其中北大清华近10人。

  时任市委书记:杨国强

  进入第三个十年,莱阳的变化有目共睹。

  双莱战略的获批、骨干企业的培养、城市面貌的改变引人注目,尤其是城区道路建设,经过几年努力,东中西道路全线开通,打通断头路的措施实施坚决,近期大寺街的迅速贯通,更是引得市民一片叫好。

  

  人们有理由相信,有信心期待,莱阳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