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丨郑莹:大思政、大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理想、强本领、勇担当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与宣讲活动,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让青年学子学懂党的二十大精神、知晓青年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了解国家未来发展大势、更好地投身强国伟业。

  今天我们采访的是耿丹学院通识教学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院长助理,北京耿耿丹心教育公益基金会会长郑莹老师。

  

  郑莹老师

  课程思政

  铸魂育新人

  深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耿丹学院坚持多举措,守正创新育新人。

  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政部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加强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另一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同时组织开展了《模拟政协》、《模拟法庭》、《服务学习》、《红色文化》工作室和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理论宣讲等实践活动,还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公开课和微电影大赛)等比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优秀实践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高思政课的实效,达到育人目的。

  此外学校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拓展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了“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线上教学课程。每学期的通识课由本校教师开设的线下通识课和跨校的线上通识课组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跨校通识课平台的搭建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接受采访的郑莹老师

  乡村振兴

  身体力行实践助力

  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开展了“牵手计划”项目。

  我主要想谈的是参与的服务者——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原先是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旗县,现在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重点扶持的区域,这项工作具有很多挑战性,所以我也想参与其中。

  因为有的时候在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你能做的事情会更多一点,效果也会更显著。社工专业经常讲资源整合,一定要参与其中,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未来同学们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校园内和校园外完全不一样,光看书不去深化理解,只在面上学习不深入是徒劳的。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深化对书面的解读,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但只有同学们走出去才能看到现实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着现实的条件去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社工和其他专业不一样,社工专业的这些机构大部分是以高校为主体成立起来的,在社会上有很多实践的课题领域,高校老师本身就是这个领域在社会层面实践的开拓者。我在“城乡社区建设实践”这门课的时候,除了有我们开展的服务项目,还要去了解社区建设的具体情况,这些都能成为课上的教学内容。社会也在哺育着我们这些长期在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用这种真实的项目不断地让我们跟进并思考这个领域在做什么,这个领域现实的需求是什么,也给我们带来其它问题让我们去思考。

  其他动漫

  项目参与合影留念

  教书育人

  为学生的成长点赞

  成为教师是值得骄傲的,与青年学子同行非常开心快乐,也有许多值得欣慰的事情。

  首先,最欣慰的是见证同学们的成长和进步、成熟和发展。在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同学们有点过分在意自己是否只有成功才值得被关注,但我觉得只要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对社会进步就是有贡献的,关注和享受成长的过程也是值得的。有的同学在上学期间刚开始表现的让我们觉得他不够成熟,能力和责任感弱一些,但过几年学习、工作,通过他的朋友圈看到他工作有热情,也结婚生子了,我们欣喜地感受他责任的担当和成长。看到学生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生活中建立了美好幸福的家庭,老师们也会很高兴。

  对于年轻的个体来讲,如何来界定成功还是失败?现在大家追求多元化,我们提出的很多道理不一定能够得到同学的广泛认同。比如并不是有所成绩才能作为校友代表回到学校,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在普通岗位上的奉献同样是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所以欢迎已经毕业的同学们在方便的时候可以回母校看看,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其次,同学们的改变是让我欣慰的,有的同学在上课期间会逃课、不愿意学习,但是在实习中变化很大,他认为这样实习和学习是有所收获的,他还想继续参与到这样的实习、学习中来,这个时候是我们最高兴的。改变可能是成就一个人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人最难的改变就是改变,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大多人都擅于检讨但不擅于改变,能看到同学们的改变是令我欣慰、高兴的。

  最后,我欣慰于同学们有目标、有追求。因为你会发现有目标的同学,会一直向目标不断调整。有些同学总认为四年很漫长,他们没有做到聚焦目标,没有对未来做出合理规划,反而影响了这四年的成长。综合这三点来说,你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和进步都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

  

  郑莹老师与社工教学团队

  学会主动

  适应大学生活节奏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一定尽快转变,主动适应。

  大学老师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教。

  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肯定期盼的是我毕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甚至于当时我们从偏远地区里通过上大学走出来,改变的不只是我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乃至社会其他人。

  那个时候老师具体教授的方式,即如何把最难懂的知识讲得最简单明了让学生了解知道,这是老师所下的功夫。我觉得教育效果是很好的,那个时候我们部分教材是没有的,老师板书的时候我们跟着记一本又一本的笔记,一个学习阶段就过来了,到今天我也觉得我们当时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效的。

  现在我们讲“以学生为中心”,部分同学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太枯燥,或者说老师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考虑学习者的想法。我认为,各个时期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争对错,只要你们能够接受的更多,学到的更多,就是最好的方式。

  比如教研室老师之间经常会热烈地讨论,对于我来说,和年轻老师在一起交流是我了解同学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年轻老师也在反思,我们会在共同的反思中去了解并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行为。讨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合适同学们,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第一就是学生主动性调动,第二就是创新性。实现自己未来人生理想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是有主动性,光靠教学方法来调动你的主动性效果不是特别好。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目前的教学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同学的情况是多方面,学生的特点是多元化的,在我们适应多元的群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去改变方式方法,而同学们也要有主动性去适应不同学科、不同科目的学习特点。

  

  郑莹老师参加活动(右三)

  快问快答

  Q:您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规划是什么?

  A: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十不学艺,四十不改行,我是38岁换了一个职业,目前又在换,原来是以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主,后来开始教社会工作专业的两门课程,现在又转为思政教育。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老师,在思政专业方面我可能不如专业老师,但是我在社工和公管专业的积累,给我哺育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思政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案例,所以它是有作用的。我已经过了50岁,还在转型在学习在成长,未来我希望争取能一年转型成功,在未来5年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老师。同时我还兼着基金会的工作,现在的主责是教师,以教学为主,基金会为辅。再之后的5年我就该退休了,那么我希望退休以后能在基金会的实务领域取得一些成就。

  Q:大学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A: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工作经历,我工作到30岁读硕士,工作到40岁达到了工作瓶颈期,又回到了我的母校攻读博士。

  跨学科趋势下,首先要有自己的专业,要在专业上深耕,在其他知识上广博,这样有利于跨学科交叉的时候选取未来往哪个方面去创新发展,同时在创新团队里面也要注重自己“专”的一部分。建议大一大二的时候多读书,为广做准备,大一到大四都有专业学习,但大三大四更聚焦在专业课学习和前期所学知识的整合。

  其次,最重要的是做人,要做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对个人、家庭、国家有责任和担当,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Q : 对2023届毕业生有哪些寄语?

  A:??毕业的时候我们老师说:“母校永远是你的后方”,我也希望耿丹学院也成为你们人生成长中的大后方。同学们年轻,刚走出校园会有很多变化,一定要有修养,遵守职业的道德,终身学习,“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在反思和学习中成长。

  

  樱才会采访同学与郑莹老师合影留念

  人物简介

  郑莹,副教授,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人文学院党支部书记、人文学院院长助理、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持北京市社工委社会服务资金项目4项、主持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课题2项,主持北京市妇联决策咨询课题1项。

  主讲课程:公共管理学、社区发展、危机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