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

  PKUECON

  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

  2022年5月8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年度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旨在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搭建学术交流、思维碰撞、成果展示的平台,拓展知识应用,规范科研方法,增进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论坛分为两组同时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全体博士生全程参加了论坛,其中17位博士生在论坛上做了学术汇报,来自校内外的评审专家就汇报内容的研究价值、学术规范性和创新性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保证学术交流的高效畅通,本次论坛采取了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全景

  论坛一

  论坛一受邀参加评审的专家有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林光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毛日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冲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袁野。论坛由张辉主持,政治经济学专业的9名博士生做了学术汇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一

  2017级博士生刘朝煜以“竞争环境,制造业创新与集约化生产”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通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研发创新领域的竞争,并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2012)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分位数回归(GQR)方法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的集约化生产水平与竞争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与企业竞争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加总至制造业产业层面后依然成立,同时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企业竞争环境对集约化生产水平的影响将通过企业的实际创新绩效进行传导。

  2017级博士生吴唱唱以“进口竞争、集聚经济与中国企业创新”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进口竞争冲击和集聚效应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基于2000-2013年的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企业专利数据,从集聚经济的视角分析并检验了间接进口竞争对本地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行业面临的直接进口竞争的加剧会致使本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出品价格下降,而由于地区内集聚效应的存在,这一直接竞争影响又将通过行业间知识溢出和上下游贸易关联途径对本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创新产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相比企业集中度较低、劳动力流动性较低的低集聚城市,间接进口竞争对具有较高企业集中度和劳动力流动性特征的高集聚地区内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此外,从行业异质性来看,来自同一工业门类和来自高技术行业的间接进口竞争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提升。

  2018级博士生张明哲以“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系统梳理了已有相关实证和理论文献,剖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形势,进一步总结并拓展了数字经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机制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并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

  2018级博士生王蓉以“城市落户门槛与异质性劳动力居留意愿”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她将可量化的落户门槛指数与CMDS数据库结合,探讨了城市落户门槛对不同城市规模与技能水平劳动力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升高将显著降低流动劳动力定居本地的意愿,提高其进行策略型流动的概率。城市落户门槛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调节作用,且对异质性劳动力具有不同影响: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影响不显著,特大城市落户门槛的提高仅对低技能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挤出作用,对高技能劳动力作用不明显。超大城市落户门槛的提升则对高、低技能劳动力落户意愿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且高技能劳动力居留意愿弹性更大。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获取与社会身份认同是落户门槛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机制。

  2018级博士生吴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问题及推进方向”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快于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显著、能源结构亟待绿色转型、开放竞争新优势重新构建、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等问题。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间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践行新发展理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偏重一方,欠缺互联机制。面向“十四五”时期及新发展阶段,要应用系统思维,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设计,做到统筹兼顾,协同发力。

  2019级博士生王紫莹以“产业自动化对技能劳动就业影响:‘地区-行业’关联复杂网络分析”为题进行学术汇报。她将省际间投入产出表与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通过人口普查微观数据构建综合劳动技能指标,考察了产业自动化冲击对行业技能劳动就业规模的影响以及由此触发的投入产出关联的“涟漪效应”。

  2019级博士生谢婷婷以“土地供给管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自耕地保有指标的政策”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通过外生性的政策冲击,研究了城市土地供应约束下城市腾笼换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发现,城市土地供应管制倒逼了城市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其通过淘汰低效率的企业,提高城市企业进入门槛,促进了城市整体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土地供应管制主要通过提升了土地市场化供应,提高土地价格,发挥了价格在选择企业生产力方面的正向作用的影响。

  2019级博士生金廷河以“Reshaping GVC : the shift towards stable value chains”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从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和重视政治经济同盟的保护主义强化视角,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参与率的下降,区分金融危机前后、贸易对象国的异质性分析,看到了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稳定化以及生产基地的本土化等趋势。

  2020级博士生杨鼎寓以“财税制度变迁与国内大循环—基于国有企业投融资视角”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指出在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政策下,对于市场分割的成因再次受到关注。以往的研究中,市场分割主要是由于地方之间的竞争等因素,他提出了市场分割成因的一个新的视角,即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上存在不平等。研究发现,该地方出现债券违约前后当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司债发行利差出现了更高程度的分化,表现为非国有企业的公司债发行利差升高,而国有企业不受影响甚至降低。国有企业融资相比非国有企业约束更小。

  论坛二

  论坛二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邱海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黄阳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郭研担任评审专家。论坛由方敏主持,政治经济学专业的8名博士生做了学术汇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二

  2017级博士生张芯悦以“制度改革下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城乡和区域视角”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指出劳动力自由流动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从城乡和区域视角探究制度变革下的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她首先关注劳动力难以留城的问题,从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即地方政府切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更偏好生产性的财政支出因此没有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激励。其次,她关注农业劳动力倾向于保留户籍、不愿留城的新情况,发现土地财产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公共服务普及将强化农民工保留农业户籍的意愿。最后,她进一步关注各级政府如何吸引劳动力流入并引入城市包容性的概念,研究发现城市的包容性不仅可以提高本地区的劳动力流入,还会通过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吸引劳动力流入。

  2018级博士生方达以“农业土地制度与地租调节: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推手和制度创造。他基于社会主义农业地租理论,研究分析了中国通过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地租调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他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提出了一个用以研究农业土地制度改革作用机制的“积累体制——调节模式”理论逻辑框架。在历史逻辑层面,他指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根据每一阶段社会积累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形成了不同的地租调节模式安排,可以归纳为“四种制度”与“三重演化”。在现实逻辑层面,他认为在“三权分置”改革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积累体制和地租调节作用,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集体经济、提高农业土地配置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2018级博士生赵华熹以“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期和内在逻辑”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垄断金融资本主导地位的确立、资本输出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间对殖民地争夺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生产力的提供、技术的变迁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帝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他构建了基于“垄断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所立基的特定生产关系-不平衡的国际政经秩序”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早期帝国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后帝国主义(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以及当代帝国主义(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历史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刻画。

  2019级博士生张丰以“数字技术与产业结构转型”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研究了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数字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对劳动或资本都可能产生偏向的替代性、在不同产业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前景和渗透等3个特点,他建立一个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提出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提高,都会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在数字技术的产出弹性和数字产品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上的差别,并给出了相关产业升级的条件。

  2020级博士生闫琪琼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否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指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赋予专利权人以“牙齿”,其是否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转型。她以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为依据,考察了专利诉讼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影响。结果显示,专利诉讼经历能够有效激励涉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从诉讼参与方式、诉讼结果、赔偿方式和赔偿金额角度拓展分析,发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起诉企业、作为起诉企业且胜诉的情形下;赔偿金额越高,这一激励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小微企业、专利依赖型产业的企业以及内资企业中更为显著。

  2020级博士生杨芳以“上山下乡经历对知青幸福感的影响”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使用CFPS(2010)数据估计了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山下乡经历能增加个体(或家庭)收入,但同时会减少个体幸福感。且上山下乡持续期越长,幸福感越低。机制分析表明,幸福感降低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程度降低的影响。分样本表明上山下乡经历对幸福感产生的负向影响在非党员、已婚、男性、非国企的群体中更显著。

  2020级博士生贾诗玥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奥康纳的资本主义财政危机理论再评价”为题进行学术报告。她认为西方著名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与主权货币国家的现实严重不符,究其理论根源就在于奥康纳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错误理论,未能区分主权货币国家与非主权货币国家,对国家财政预算采取了家庭预算的错误类比。她以美国和欧元区国家为例,说明了只有非主权货币国家才存在发生财政危机的可能。破除奥康纳所谓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的神话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左翼政党摆脱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的影响,为西方左翼政党的进步政策议程扫除障碍;在我国,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现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020级博士生王毅航以“教案冲击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他构建了清代府级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教案冲击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影响,并以天主教传入时间作为教案发生的工具变量进一步作了因果识别。研究发现以教案发生为代表的中外冲突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教案冲击对晚清民国新建现代企业数量、总资本量均有持续性显著负面影响。这一影响的主要机制为文化冲突与国内市场整合渠道,传统儒家文化强度与国内市场分割度均会放大教案冲击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分行业及分地区的异质性分析结果依然稳健。研究结论为造成中国近代工业化步履蹒跚的原因除制度、国家能力外,中外冲突及其造成负面冲击的记忆性均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并且借鉴西方文化长处与国内市场整合均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历史任务。

  经过两场热烈的学术汇报与交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年度论坛的举办意义,并对各报告人的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点评,参与报告的学生也表示在论坛展示过程中收获颇丰。今后,经济学院将继续组织丰富、开放的博士生论坛,邀请经济学界的优秀专家学者指导交流,不断促进协同研究与学术创新。

  供稿单位:经济学系

  供稿人:刘朝煜

  美编:初夏

  原标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