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原校长、书记逝世,享年93岁

  12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重要开拓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原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党委书记华泽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2年12月22日18时0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华泽澎教授,1929年出生于天津市,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采矿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研究生班。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石油系任教,1953年起任教于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先后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工业经济教研室代主任、工业经济系主任助理,油建系、开发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开发系党总支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农场革委会副主任,炼油厂厂长、党总支副书记,教务处负责人,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党委书记,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等职务。1989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5年3月光荣退休。

  华泽澎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发展改革的重要贡献者,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实现学校在北京、山东两地办学,促成“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他高度重视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传承弘扬,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形成作出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教育的主要开创者,是工业经济专业和能源经济学科的主要创立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4年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工业经济教研室代主任,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设置工业经济专业,成立工业经济系,是我国工科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经济管理类院系之一,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教育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1982年他开始讲授能源经济课程,1991年主编出版《能源经济学》教材,是国内第一批关于能源经济的著作。

  华泽澎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三年。他治学严谨,敬业勤业;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同志,关爱学生。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为中国石油大学建设和发展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谨以此文缅怀纪念华泽澎教授!

  心怀澎湃石油情,春华秋实泽后世

  

  师者匠心以致远

  ——“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只能边写讲义、边备课、边上课”。

  1952年,新中国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采矿系的华泽澎最初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后改为石油工程系),因为即将以清华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要设置经济管理专业,他便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进修。

  北京石油学院于1953年10月正式成立。1954年9月,工业经济教研室设立,华泽澎教授担任教研室代主任,从此也就与经济管理教育结下了深厚缘分。

  

  1954年4月,工业经济教研室师生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右一为华泽澎)

  当时,工业经济教研室承担两大重要任务:一是为各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经济管理课;二是为设置工业经济专业做准备。经济管理课共有110学时,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现成教材,却只有华澎泽和另外三名青年教师。

  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们只能边写讲义、边备课、边上课,还要克服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讲课时的紧张。但没有人放弃,凭着年轻人的一股朝气和刻苦精神,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四名老师硬是把这门新课撑了下来。

  华泽澎与其他老师还利用到石油厂矿实习的机会,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生产现场对经管人才的需要和具体要求,以此充实讲课内容,为工业经济专业的设置做了必要准备。

  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设置了工业经济专业,同时成立了工业经济系,并于当年招生,是工科院校设置该专业较早的。

  1960年工业经济系部分教师参加了大庆会战,结合历次在石油厂矿参加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1962年组织教师编写了《石油工业经济》和《石油企业管理》两部教材,这是工业经济系成立以来首批自己正式编写的教材,华泽澎也参与到了教材的编写当中。

  

  1960年,北京石油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

  工业经济系党总支委员华泽澎发言

  1961年6月14日,工业经济系划入新成立的石油建设与经营系,张英任主任,汤楷孙和华泽澎任副主任。随着学校迁校东营,1979年,工业经济专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81年,工业经济专业恢复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并招收工业经济管理干部班、劳动经济管理干部班。

  

  1982年,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华泽澎(右二)

  赴管理系检查工业经济专业教学计划

  1983年4月管理工程系成立。1988年,随着两地办学格局的建立,在石油大学(华东)管理工程系和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于1995年成立了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几十年来,华澎泽教授一直关注着该专业的发展为石油大学经济管理教育的创建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建设经济管理学科、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组建这个学院,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毕生的夙愿,作为一个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仍愿为石油高教事业的发展和经管人才的培养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自1980年以来,华泽澎教授专攻能源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创立了能源经济学科,并于1982年开始讲授能源经济课程。1991年华泽澎教授主编了《能源经济学》一书并正式出版。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本关于能源经济的著作。

  

  华泽澎主编的《能源经济学》

  运筹帷幄兴两地

  ——“我一生在石油大学主要做了三件事”。

  华泽澎在石油大学校牌揭幕仪式上

  从1954年参加工作开始,华泽澎分别经历了北京石油学院艰苦创业的建校时期,迁校东营后华东石油学院的再建时期,更名石油大学后学校的快速成长的时期。

  华泽澎自1984年起担任华东石油学院党委书记,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后,继续担任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1989年兼任石油大学(华东)校长,至1992年转任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直至1994年退出领导岗位,1995年退休。

  在华泽澎任党委书记的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学校围绕“培养人才”,加快加深改革。在教学方面,强化基础课和外语教学,不断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实行从严治校,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科研方面,坚持改革,加强横向联合,科研队伍不断加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和信誉大大增强。

  

  华泽澎、杨光华等与来校作报告的青年楷模张海迪交流

  两地办学格局形成后,杨光华、华泽澎等学校领导班子一道,经过几年努力,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在巩固提高石油大学(华东)的同时,石油大学(北京)加速形成办学实体,学校在整体上有了较快、较大发展。石油大学在开创两地办学新格局中,迎来了校庆40周年。

  

  华泽澎和石油部部长王涛在一起

  华泽澎教授谦虚地说:“我一生在石油大学主要做了三件事。”除创建工业经济专业和创立能源经济学科外,另外一件事则是——经过广大师生的艰苦努力,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基础上建立了石油大学(北京)。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石油大学在北京、华东两地办学。石油大学(北京)于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去秋来,岁月流逝。丰富的阅历成就了他精神世界的富有,见证了两地办学的发展。

  

  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大学(北京)

  春风化雨蔚然存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更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

  华泽澎与杨光华、张一伟

  1986年中共华东石油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东营校本部举行,大会选举第六届党委委员9人:华泽澎、李秀生、杨光华、张一伟、刘应元、蒋南华、陆介明、李玉琛、杜金亮,华泽澎任党委书记,李秀生任副书记。

  

  1986年9月27日,华东石油学院第六次党代会召开,

  党委书记华泽澎作总结报告。

  这次党代会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就是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华泽澎书记生前在采访中回忆道:“记得在1985年,学校引导并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在树立怎样的校风、学风上开展了大讨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充分讨论,师生们提出了几十条具体意见。经反复筛选,确定了两三条比较集中的意见,提交党委研究,最终在学校的第六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我们学校的校风,就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八个字。”

  箴言虽简,字字精辟,句句入心。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深刻概括和总结了学校长期办学经验,记录着学校前进的步伐,凝结着石大人的辛勤劳动和价值追求,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像华泽澎书记所讲的那样,“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更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关系到人才的全面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几次建校创业,得益于我们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根本上还是因为这支队伍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杏坛耕耘献芳华

  ——“我拥有的是充满希望、关乎未来的教育事业,我享受的是人间最纯真的师生之情!”

  一生从教五十载,杏坛耕耘献芳华。无论是作为一线教师立于三尺讲台,还是作为学校领导把握全局工作,华泽澎教授始终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与学生成为朋友。他认为与同学们体验共同经历,使他与学生走得更近。

  

  华泽澎与大学生交流思想

  华泽澎教授曾满怀深情地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物质上不是富有者,而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每当看到众多学子成为栋梁之材,取得突出业绩时,每当自己培育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不忘来信向老师倾诉成功的喜悦或郁闷的心事时,那种欣慰的心境和满足感是难以言状的。有什么职业比教师更加富有,更加幸福,更加满足?我拥有的是充满希望、关乎未来的教育事业,我享受的是人间最纯真的师生之情!”

  

  华泽澎教授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那个创业的年代,那个纯净的年代,甚至是那个除了人们不懈的努力便一无所有的年代,他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更是贡献者。

  对于年轻的石大人,华泽澎教授曾寄予着殷切的期望:“青年人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想做点事,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就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各自的贡献。”

  而这,又何尝不是华泽澎一生追求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