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淄博卫校

  点上方蓝字关注文末留言

  忆博山----我的90年代 淄博卫校

  辛江波

  1989年,我初中毕业考入淄博市卫生学校妇幼医士专业,那时候,考上中专,就等于抱上了铁饭碗。接到通知书的时候,爸爸看了看通知书上的地址——五岭路商场对面,说,学校位置不错,在大城市的繁华地段。

  记得应该是10月9日,我和爸爸扛着行李和箱子,去淄博卫校报到,那时候交通不好,坐了一天车好不容易到达淄博,扛着行李几经辗转找到淄博卫校。结果一问,人家说你走错了,这是淄博第二卫校,淄博卫校在博山,应该坐一路车去博山。

  

  这时候天都黑了,一路车已经停了,好在打听到还有火车可以去博山。就这样,我人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小火车走走停停,等我们找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爸爸把我送到学校,第二天早晨天没亮就和张宝忠的爸爸一起走了,说是急着回家种麦子。就这样,我在博山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从此与博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离开博山多年以后,每每念及博山的种种,都唏嘘不已,虽然经常找机会回去看看,但却始终不能释怀,有同学说,可能我的魂丢在那了,我想是的,我一定是有东西落在博山了。

  时隔三十年,对博山和学校的记忆是零散的,时不时进入梦境,或经常会想起的片段,总是某个路口,通往操场的路,教室门外的台阶。这些片段时常让我心颤,是难忘那个地方的人?或者物?抑或是难忘那个青春时代吧?看着照片中同学们的音容笑貌,1989年,仿佛就在昨天。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相机很稀缺,胶卷也很贵,所以留下的相片很少,我都当宝贝收藏在身边。

  

  那时候,上学基本是没什么费用的,毕业包分配,所以在学校还是很轻松的,没什么思想压力,课余时间又多,除了看书,偶尔看看电影,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博山的很多地方都去溜达过,小顶山、西冶街、税务街、秋谷路的基督教堂、范公祠、工人文化宫、供销大厦、百货大楼、憩园商场、地下商场、电影院、陶瓷大观园、西关街,新建一路的邮政小屋,还有我经常光顾的音像店,最常去的,是学校后边山上的树林。

  在学校过的第一个元旦,永生难忘。学校食堂早早的就给我们预备好了饺子馅和已经和好的白面,每个班去把包饺子的材料领回教室,大家就开始手忙脚乱的包饺子了,一帮十六七岁的孩子,有的擀皮,有的会一点就包饺子,其实大部分都是从来没包过饺子的,包出来的饺子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饺子包好了,同学们一排排的用木板抬着饺子到食堂去下饺子。等我们都捧着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回到教室的时候,班主任孙即华老师悄悄的从学校门口的小饭店里要来了一盘饺子,陪着我们吃饺子,他没稀得吃我们包得乱七八糟的饺子,哈哈哈哈哈!我们倒是吃得挺乐呵,自己包的饺子,就是好吃!那是我过得最难忘的一个元旦。

  这是我们班仅有的四兄弟1991年春天在工人文化宫留下的合影。

  

  小顶山,距离淄博卫校约两公里,现在已经改成原山森林公园了。但我还是愿意叫她小顶山。周末的时候,经常与同学,老乡相约去爬山。书包里带一些三路市场上买来的熟食和一些啤酒,爬上山以后,先去碧霞元君祠转一圈,并不磕头,默默礼敬就可以了。山上有一片奇形怪状的石海,很有特点,我们经常在石头上蹦来蹦去,好像还有一处山泉水,渴了的时候,可以去取水喝,甘甜甘甜的。山上玩累了,同学围一圈打牌,吆喝的,挺乐呵。中午的时候每人两瓶啤酒下肚,顿时山更美、天更蓝了,胡吹海侃一通后,晃晃悠悠的下山了,那真叫快活自在。

  下边这张图片,是我们四个兄弟在学校门口拍的,这就是学校门口当初的样子。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89级妇幼专业,是淄博卫校第一级妇幼,一共有9个男生。我们背后的三层楼,有一年是我们的宿舍。我们9个人一起只照过这么一张照片。

  

  我们宿舍老大,性情细腻,是我的良师挚友。

  

  下边是我和二班的老戴,虽然我们学的是妇幼,但他喜欢中医,有志者事竟成,他现在如愿成为一名中医儿科医生,且小有名气了。我们身后左边是我们的教室,后边是教学办公楼。

  

  这里应该是焦裕禄广场的一角,年轻时真抗冻,印象中不记得有棉外套。

  

  我们班的四个烟台曼曼,感谢老乡们经常接济我饭票,也感谢班里经常接济我饭票的女同学。

  

  下午下课后,空余的时间很多,秋谷路和学校后山上的树林,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秋谷路东边的半山腰上,有一条火车道,经常有火车路过,我们经常爬到半山腰,在火车道上溜达,看见有火车来了,就把一毛一分的硬币放在轨道上,火车过去以后,硬币就变成了薄薄的钢片片,现在想想,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个火烧呢,咋会舍得这么玩呢?每天吃过晚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出了校门,往秋谷路,后山溜达,秋谷路和中心路的丁字路口处,是范公祠,我从小就喜欢老房子,那时候范公祠也不收费,天天开放,所以我经常会去溜达溜达,但时隔多年,里边的情景都忘记了,竟然一点都想不起什么样子了。秋谷路上的基督教堂,那时候刚改革开放没几年,思想好像还没彻底放开,也没怎么见有去做礼拜的人,也忘记到底有没有钟声响起,模模糊糊好像有。

  学校的后山,我是经常去的,现在好像叫新泰山路。现在想想,那时候还很知道保健,每天晚上吃完饭还知道出去溜达溜达,学校后山上,是一大片树林,还有一片坟地,森林里到处是三三两两的坟墓,那时候却也不害怕,或许是这些跟学校的解剖实验室比起来,太小儿科了吧!在后山呆比较长的时间,一般都是每年的六月,学校停课两周开始复习考试,我每天去学校门口买个大饼,背着书包就去后山的树林里去了,找一个僻静的位置复习备考,一坐就是一天,饿了就啃大饼,傍晚的时候,带着一天的收获和浑身的疲惫,回学校吃晚饭,每年六月份的考试,在我记忆中都有很深的印象,平时学习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加上博山的天热得早,所以每年的六月都感觉挺辛苦的。后山,很多时候也是我排解郁闷的地方,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天天哪来那么些情绪,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徘徊、徘徊,偶尔还会哭,哭得最厉害的一次,宿舍的老戴陪着我,一直问我为什么,到现在我都没告诉他,连我自己都忘了当时为什么哭。

  对博山的饮食记忆,还是蛮有味道的,博山人很会做菜,而且博山的男人们都以会做菜为荣,很多人做得有相当的水平,过年的时候各家会互相攀比谁家做的菜好。不像我们胶东的男人,个个大男子主义,以不下厨房为荣。博山的炸肉、蕉庄烧饼、油粉、酥饼、博山水饺、宝忠同学念念不忘的豆腐箱、博山人家家都会做的酥锅。

  记得我们漂亮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让我们男同学帮忙搬东西,干完活,中午给我们做了一锅酥锅送到宿舍,那是我记忆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酥锅。

  我离家比较远,有时候国庆节、中秋节放假我也不回家,班主任孙即华老师有时候会叫我去他家吃饭,他的爱人李梅是后来我实习的淄博第一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她做的炸肉也很好吃。吃着平时吃不到的炸肉,跟孙老师小酌几杯,对当时的我来说,可以说过了一个非常奢侈的节日了。

  博山人习惯在外边吃早餐,马路边,巷子口,早晨处处可见卖早餐的小摊,我实习的时候,每天早晨也会在路边吃点一根大油条,喝一碗油粉。离开博山后,常念念不忘想喝一碗油粉,其实也记不起到底是好喝还是不好喝,或许只是怀念那时候夏天喝一碗油粉后出的一头汗,也或许是冬日的早晨喝下一碗油粉后全身热乎乎的感觉吧?2018年夏天,我带父母孩子旅游特意转到博山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大清早跑到西关街找到这个烧饼店,喝了一大碗油粉,吃了两个肉火烧。回味无穷啊。

  蕉庄烧饼,当年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东西了,有一次周末在宿舍打牌到半夜一点,大家都饿了,我和张宝跑出去买烧饼,卖烧饼的老大爷竟然还在,那个香呀,人间美味!

  

  博山的陶瓷和琉璃,那肯定是忘不了的。自从去博山上学,每次回学校妈妈就给我安排任务,给西屋大婶带6个盘子,给东屋奶奶带10个碗,以至于每次我放假回家之前,都要去陶瓷市场买一大堆陶瓷。记得那时候汽车站后边的胡同里是一个陶瓷市场,规模不大,后来在山头那边建了一个陶瓷大观园,那里边规模比较大,陶瓷琉璃种类齐全。那时候坐车很不方便,我回家要中转好几次:步行去博山汽车站---1路车去张店--火车从张店到莱阳--汽车从莱阳火车站到汽车站---汽车回家。每次带着一大堆东西回家,都把我累得够呛。有一次一人带了四大包,在莱阳火车站下火车的时候,把一个包的提手压断了,一个人在站里出不去了,欲哭无泪啊。这件事后来经常被我拿来埋怨妈妈,一点不知道心疼我,以为我是头驴啊?多少东西也能驼回家?

  记得好像是1990年或者是1991年,博山举办陶瓷琉璃艺术节,沿孝妇河两岸,到处是各种各样的陶瓷琉璃展位,各种各样的陶瓷、琉璃,让我一个农村小伙大开眼界。现在家里还有一个当初在博山买的琉璃盘子,还有两个大陶瓷杯,搬了几次家了,却一直没舍得丢。我想他们会陪伴我的后半生的。

  

  

  刚刚离开家,一个人在远离家乡的学校生活学习,第一个学期很不习惯,想家想得厉害,那时候家里也没有电话,只能靠写信跟家里联系,一封信寄出去,就盼着回信,大约半个月一个来回吧。每次看到家书,都会偷偷掉眼泪,睡在我下铺的兄弟张宝忠,是个跟我一样没出息的家伙,记得我俩接到家书的时候,激动的跑到宿舍一起看,看完了还一起哭鼻子,现在想想,感觉太丢人了。第一个学期的记忆,是灰色的,是秋天的秋风扫落叶,是冬天夜里的瑟瑟发抖。

  1990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班主任孙即华老师带我们到樵岭前风景区游玩,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旅游。也是全班同学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出去玩耍。我们在博山溶洞、淋漓湖、王母池留了很多对我来说非常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我会珍藏一生。

  

  

  

  在博山四年,博山周边的地方基本都玩遍了,这是班里一起去凤凰山的时候拍的。感谢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刘坤老师组织我们一起出去玩。

  

  

  

  难忘的鲁山之行,途中没有我,我举着相机呢。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1993年6月,我们从各地实习医院结束了一年的实习,回到学校参加毕业考试,大家考得应该都挺好,都是喜欢念书的好孩子。那时候,毕业后的分配问题已经在困扰大家的心情了,加上离别在即,大家心情都不太好,眼看要各奔东西了,毕业纪念本上,写满了同学的不舍与无奈。我是一个心很重的人, 即将离开学校的那段日子,心情一直不好,心里明白,四年学校生涯已经结束了,万分的不舍。平时离校,因为我离家远,火车是晚上的,所以都是我去车站送同学们,到了最后一次离校的时候,我有点绷不住了,决定我先走了,我怕一个个送同学们,我会哭。走的时候,班里女同学一个也没有去送送的,这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只有宿舍的全体弟兄送我去车站,从学校到博山汽车站,大约2公里的路,那一天,大家一路上很安静,一句话也没说,大家都默默的帮我提着东西,静静地走,到了车站,可巧一辆车马上出发,我上了车,还没有来得及跟兄弟们说一声再见,车门就关了,车门关上那一刻,我看见老大哭了,我再也绷不住,仿佛这车门把我和我在博山的一切分割了开来,心痛得不能自已,顿时泪如雨下。一路上看着路边熟悉的一切,想到今生可能再也不能回到这个地方了,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同学们了,我的学生生涯就此结束了。再见了博山,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我在博山的青春岁月,再见了,博山的山山水水,博山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