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被教材移除?被鲜为人知的同名作替代,合理吗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人尽皆知的诗句,来自于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之手,是为岳飞之《满江红》,一直收录在我们的课本之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情,让刺在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也同样刻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

  

  但是这首《满江红》却被移出了部分教材,被同用“满江红”这个词牌名的另一首词——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所代替,一时之间引起了热议。

  岳飞之名,我们都已经十分熟悉。他出生于1103年的北宋年间,因为岳母的谆谆教导,岳飞虽然出生于农家,但是从小就有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报国壮志。

  

  公元1127年,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了,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朝掳走,北宋就此灭亡,南宋只能偏安一隅,而这件事,对于所有宋人来说,都是极其耻辱的。

  因此,已经投身兵戎的岳飞更加坚定了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志向。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地冲锋着,靠着自己亲手组建的岳家军,硬生生将金朝大军一次次打退,不仅保卫了南宋的土地,而且还收复了建康、武昌、襄阳等等地区,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将领和民族英雄。

  

  可就是这样忠君爱国的岳飞,却因为金兀术的贿赂、赵构的软弱和忌惮以及秦桧的奸佞,最终被赵构以12道金令召回京城,而后给他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冤杀在了大理寺中。一代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生就这样草草落幕,让人感到遗憾不已。

  但岳飞爱国爱民、精忠报国、勇于反抗、绝不妥协的精神,却千古流传了下来。其中他的一首《满江红》,更是传唱近千年,对后世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而秋瑾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她出生于1875年,虽然从小生长于官宦之家,但是却没有任何大小姐的脾气。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她也同样有着报国壮志,不仅国学经典颇有造诣,诗词辞赋都文采斐然,而且还早早就认识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

  比如在秋瑾19岁的时候被父亲安排嫁给了乡绅王廷钧,当她发现王廷钧不仅胸无大志而且还多番阻挠她的报国事业之时,她就立即离开了王廷钧,在1904年自费去到了日本留学,并且结识了鲁迅、黄兴等等知名人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志士。

  

  在1907年的时候,秋瑾就参加了当时反对清朝的安庆起义。可是这场起义最终却失败了,而秋瑾明明有着逃生机会,但却选择留了下来继续抗争,面对清军的屠刀也毫无畏惧,最终英勇就义,杀身成仁,以自己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爱国志士的热血,在秋瑾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站了出来,最终争取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因此,秋瑾虽然没有岳飞那样驰骋沙场的战绩,但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身份上来看,两人本身没有高低之分,都值得我们尊敬并铭记。

  

  而从两人的同用“满江红”这个词牌做出来的诗词来说,岳飞的《满江红》热血满盈,豪气冲天;而秋瑾的《满江红》也并不如何落到下风,将温柔和英气完美融入到了一首词当中,读起来也是回味无穷。

  因此,其实两人的《满江红》,都完全足够收入教材之中,结合两人的生平事迹,来进行爱国教育。岳飞的《满江红》被移出教材引发热议的原因,并非是因为被秋瑾的《满江红》所替代,而是在于移出岳飞《满江红》的原因。

  

  据专家解释,岳飞的《满江红》中,这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有些血腥,存在不良影响,不适用于教育之中。但事实上,以笔者的亲身体会来看,笔者在读这首词这句话时,根本不会感到任何不适之处,感受到的只有一片真切的反抗侵略、爱国爱家之心。

  想必大多数人跟笔者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如果仅仅因为一句这样的诗句就导致人格扭曲,那就根本不是诗词的问题,而是读诗的人本身的问题。

  

  而且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岳飞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就算孩子不在教材当中看到,也会在其他地方读到,到时候自己读的时候反而没有老师的引导,岂不是更加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秋瑾的《满江红》,都是水平很高的诗词,都足以加入教材之中。但是岳飞的《满江红》仅仅因为所谓的“不良影响”就要被移出教材,还是有些难以服众的。而正在阅读此文的看官老爷们,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