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长饶苡:家校社通力涵养 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三叶草”少年

  走进人民路小学,总能看到饶苡忙碌的身影;在师生们的眼中,她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饶苡曾是渝中区最年轻的校长,从教29载,始终恪守做一名好老师的本分,践行着“做一名有思想、有师德的教育人”的初心。在她看来,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一直以来,她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不断探索全息化的育人路径,致力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校长档案

  饶苡: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渝中区骨干教师,教育部“肖方明名校长工作室”学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2012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特色学校建设先进个人”,2017年荣获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主持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3项,主研国家级课题2项,在研区级重点课题1项。

  01

  慎终如初

  在孩子心中播下“红色”种子

  上午10点钟,新家长报采访团队还未走进饶苡的办公室,她已经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而这份亲切,与人民路小学在市民心中的印象十分吻合——质朴、亲民。位于母城渝中、被文物保护单位包围的人民路小学,办学80年来,一直就是市民身边的、值得信赖的好学校。

  饶苡的头衔很多:中小学高级教师,渝中区骨干教师,教育部“肖方明名校长工作室”学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2012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特色学校建设先进个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她尽管先后担任过东水门小学副校长、解放东路第一小学校长、鹅岭小学校长,但是她始终记着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把做一个好老师当做自己的本分,践行着“做一名有思想、有师德的教育人”的初心。

  如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在“生源差异大”的常态下,如何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中追求教育质量,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成才成长的道路?这是作为校长的饶苡—直思考和致力解决的两个课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校教育最根本性的命题,也是我们守正创新、慎终如初的使命所在。”饶苡说,学校任何时候都要践行这一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饶苡以抓到细处、落到实处的坚持,推进红色德育进教材、进课堂,入心入脑。

  “‘三叶草’少年要聚‘三气'——志气、骨气、底气,即要有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气,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的骨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底气;要会‘三书’——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成为一名更高‘段位’的学习者,通过读书,读懂自己、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生命的意义。”在开学典礼上,伴随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饶苡勉励“三叶草”少年们挺膺担当、不负华年。

  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研学旅行,让少先队员们在品红色经典、寻红色足迹中,感悟历史,致敬先烈,点燃心中的“红色火种”。

  近年来,学校还坚持组织学生观看“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让同学们在传承红色家风、开展党史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在勤学上进、苦练技艺、创新发明,在孝老爱亲、乐于助人、保护环境等方面有新的认知、新的改变。“‘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个新时代好少年的优秀事迹,令我倍受鼓舞。他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热爱祖国……这些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饶苡说。

  一系列红色德育活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叶草”少年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2

  守正创新

  探索全息化劳动教育路径

  劳动教育是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各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何避免“打卡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如何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整体教学?

  

  解决问题是落实教育活动的关键。饶苡带领全校教师经过深入学习、研讨、实践,构建了“334”全息化劳动教育途径,即通过“三融合、三项目、四场域”,开展全面立体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

  “将劳动教育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融合,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将劳动教育与时间巧妙融合,根据时令、节气、纪念日设计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大情境中,回归真实生活;扩大传承发展融合面,将劳动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相融合。”在饶苡看来,“三融合”的劳动教育既有“动手流汗”的传统项目,也有传承文化的创新劳动,还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场域中进行,不同的劳动任务需要在特定的劳动场景中才能完成。

  “对学生来说,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场域类型较多,包括教室、楼道、操场、绿化地带、各功能室、学校食堂、保卫室、阅览室等不同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开发劳动资源,设计劳动活动项目。在家庭场域中,学生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劳动技能,完成‘美味制造’‘家政达人'和‘快乐农场’这样的劳动任务。”说起劳动教育在人民路小学的生动实践,饶苡眼中有光。

  “我们让学生一起在土地里流汗劳动,获得更为真实的劳动体验;联系街道参观水厂生产车间、听劳模讲述故事;走进周边的敬老院,当小小志愿者,为老人们服务,带去问候和关心……”饶苡说,校外场域的劳动实践能够进一步培养劳动技能、习惯和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挖掘社区、校外资源,让社区管理人员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线上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场域,利用网络搭建起教师、家长等都便于参与评价交流的平台,多维立体地对学生在家庭、社会场域参加的实践活动、过程表现和劳动成果进行评价。

  在饶苡的带领下,人民路小学锚定“以劳育人”目标,通过“334”全息化劳动教育路径的探索,培养孩子们辛勤劳动、有始有终、吃苦耐劳、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形成了重视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风貌、新气象。

  03

  贯通培养

  家校社共育“三叶草电影蜜蜂”好少年

  新时代新形势要求,育人模式要从“家校社合作”走向“家校社协同”。如何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有机整合、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实践出真知一一

  4年来,饶苡引领学校打造“三叶草家校教育共同体”积极探索立足校情的“1+2+N”家校协同教育模式。饶苡介绍,“教育共同体”是学校落实共同成长理念的重要抓手,即充分发挥家长学校“1个指导中心”的主体作用,形成共思、共行、共为、共建“四共”着力点。

  学校还与时俱进,更新了家校育人理念并付诸行动:在育人目标上,成长主体由学生到家校所有成员;在共育内容上,从学校主导到家校积极合作;在共育方式上,由学校单向影响到家校共促发展;在共育制度上,由短期布局到持续发展。

  创新无止境——

  在迭代更新以上理念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从课题、课程、活动、评价等环节发力,纵深推进“教育共同体"构建。

  在市区两级关工委、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人民路小学引进了北京“三宽”家长课程,面向家长免费开放;每年9月更新一次“三叶草”家长资源库,每月开展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系统实施“学校服务家长”“家长服务学生”的双向硬核课程。

  同时,针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家校合力共育未来”的主题家校共育微论坛。

  饶苡说,“三宽”家长课程、家长课堂、共育微论坛作为家校共育“1234”工程中的“3个学习平台”,推动了家校所有成员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

  “我家专门设立了‘家庭日’,每个月一家三代人共进—次晚餐,孩子非常乐于参与服务性家庭劳动和学习祖辈传下来的餐桌礼仪。”学校的“五育一家”三叶草生长评价体系激活了家长参与共育活动的内驱力,家长们对学校向外延伸开展的“多元·多维·多样”家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奋斗结硕果——

  家校协作建设“生态化教育共同体",促进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共同体”成果得到有效转化。

  4年来,学校教师已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家校共育论文、案例20余篇,2位教师荣获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科研工作者奖,3位教师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学校482名学生中,有255人在市级和区级各项活动中获奖。

  家庭在教子层面实现了由“无话可说”到“有方可循”的转变,在教育部关工委开展的“家庭教育公开课”中,多位家长发表的学习心得在教育部关工委公众号上发布,并向全国家长推送。

  在饶苡看来,建设“教育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学校将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改进、创新,进一步丰富全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做实做细做好贯通培养工作,让协同育人、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蒋伟希 新媒体编辑:高原 王树凯(实习)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193~1194期《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长饶苡:家校社通力涵养 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三叶草”少年》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