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辞职去美国前,留下的三句话,揭露学术圈的黑暗与腐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动动手指“点击关注”,貂蝉会为您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带您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文案|貂蝉

  编辑|貂蝉科普

  前言

  2012年是玛雅人预言地球毁灭的日子,与此同时——也是顶尖数学家许晨阳于美国麻省理工毕业归国的日子。

  面对美资企业给予的丰厚薪酬,他仍旧选择了钱学森一般的爱国之心,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

  

  2018年,许晨阳离开中国,放弃了在国内取得的各项成就,依旧选择去往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一时间,国内数学界震动,无数有志之士的声讨之声遍布全网,“许晨阳就是一个卖国贼!”“许晨阳就是一个中国养出来的白眼狼,不知回报。”

  网络对许晨阳的声讨推进了他离开祖国的决心,面对网友们不依不饶的追问,促使他加快了自己赴往大洋彼岸的决心。

  最终留下了三句肺腑之言,揭露了当下中国学术圈的黑暗与腐朽。

  

  赤子之心

  许晨阳于1981年出生于重庆,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树德中学,还曾经入选四川数学代表大队,参加冬令营决赛获得了金牌,后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实训。

  随后获得了北大的硕士学位,并在不断的学习与沉淀中得到了赴美学习的资格。

  

  许晨阳可以说是天选之子,他的上半生都与数学以及科研结下了缘分。在2012年他收到了他在北大读书时的导师,田刚的邀请。

  田刚希望他能回国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一起为国内的数学研究以及发展做一份贡献。

  美国高层也注意到了这个不拘一格的数学天才,同时向许晨阳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工作发展,为美国日后的数学研究发展出力。

  

  面对祖国的建设与美国的盛情邀请,许晨阳也曾经徘徊过,他也想过留下来。

  但是最终他还是拒绝了美国方面给他的条件,决定即刻回国,建设自己的家乡,为祖国的数学发展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荣归故里

  许晨阳的归国,如同当年钱学森归国一般,对国内的数学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曾经的母校,北京大学甚至直接邀请许晨阳去担任数学系的教授,这让许晨阳坚定了留在国内发展的决心,立志为这片土地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数学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截止到今天,国内的数学天才仍旧有许多是许晨阳的学生,或是曾经旁听过他的课程。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同样没有荒废自己,每天都沉浸在数学研究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他的身影出现,以他的天赋与努力为基石,创造了独属于许晨阳自己的几何流派。

  仅仅数年,国内顶尖数学研究中心——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邀请他入驻,在许晨阳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国际数学研究屡获殊荣。

  

  真正的为国内数学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地贡献,推动了国内数学领域的发展,提高了我国数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据此来讲,许晨阳在国内数学界乃至世界数学界都已经享有一定声誉,为何却还是选择了离开祖国?

  

  离中赴美

  2018年,许晨阳全职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任教。

  此消息一经传开,全网呼声一片,但大多数声音都在声讨许晨阳,祖国栽培了他,最后却赴往美国任教,岂不是离经叛道之举?

  面对网上的舆论,许晨阳最终说出了三句肺腑之言揭露中国学术圈的腐朽。

  “中国学术界论资排辈太过严重,青年科学家科研经费难以保障,扶持力度不够,众多评选职称看年龄不看水平。”

  仅仅只是数十个字而已,却犹如锋利的剑刃一般扎进了国人的胸膛。

  

  “论资排辈”“看年龄不看水平”,

  中国的学术风就连许晨阳这样的顶级海归也被吹走了,以他最不愿意且最不想看到的方式。

  在中国似乎已经公认了一点,资历大,似乎话语权就大,而话语权,又决定了一个人的去与留,尤其是顶尖机构。

  一个资历老的前辈,对于一个没什么资历的后辈的评价往往决定了他的后半生的工作。

  

  许晨阳同样也不例外,在国内的两次院士评选中,他都没有被通过。哪怕他在数学造诣上已经炉火纯青,还是没法参透前辈的心。

  试想一下,一个努力耕耘于数学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的青年科学家,获得了国内外多次奖项,甚至获得过100万美元的学术资金奖励。

  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在申请院士评选中两次落选,然后被告知——你的资历不够,年纪太小。直接性质的导致许晨阳无法在自己的领域获得相应的声誉。

  

  任何一个人在听到这样的措辞后,想必都会心灰意冷,更何况是许晨阳这样一个扎实努力的科研工作者呢?

  于此时开始,或许许晨阳已经对国内的学术学风甚至是科研界丢掉了根,失去了自己最初的赤子之心,同时也丢掉了自己对祖国最后的希冀。

  

  学风浮躁,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根本没法安心研究学术

  科研历来考验人们的功利心,倘若急功近利只看名利,在学术研究上定是不会有一个让国家与人民满意的结果。

  对于科研来讲,失败是好事,在失败中反复揣摩,汲取经验,反而会更大限度的促进成功的到来,这就更加侧面印证了一点——功利心对于科研来讲是决不可有的。

  

  但是中国现如今的学术界并不具备沉下心来安静研究的能力,正如同许晨阳所讲一般,搞学术的人就好像网红一样,急着看到结果,根本沉不下心来科研。只为了金钱和名声,这样只会坏了科研坏了学风。

  从体系制度来看,国内科研界的评判体系造就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心理,现在的评价标准更加倾向于专刊的影响因子来定论。

  

  这些决定了一个科研人员只需要不停的发表专刊,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就能升迁,就能获得金钱名声地位。

  最后造就了一个场面,虽然中国是世界发表专刊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在科研能力上却远远不如国外一些科研机构。

  

  “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达标。”

  用这句话来评判中国目前的学术科研是没有任何歧义的,知耻方能后行。

  “我国数学界造假太严重,学术造假,论文造假的现象太多。”

  学术造假在学术界以及各大高校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从本科毕业的知网查重论文,到科研的论文造假。

  

  早在前一阵子,国内爆出了惊天论文造假大消息,其中高等学府北大复旦交大全部上榜,涉及人员有52人。

  此次案件在媒体上前前后后通报了不止一次,明显可以预见到事情的严重性,榜单上的科学家无一例外,全部被追回了学术拨款资金,随后取消了相关评选以及后续项目的申报。

  后有北大博士翟天临,甚至连知网是什么都不知道,粉丝量如此庞大的公众人物,理应对粉丝有一个正确的结果导向的人,却连自己毕业论文写了什么都不清楚,在哪里查重更加不清楚。

  

  如此看来,学术造假早已不是短时间兴起的风浪。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科研人员想要有一个结果的心,但是被结果导向影响从而产生学术造假的坏心思,是不是已经背离了最初的道路呢?

  再看知名明星仝卓,在直播间公开发表言论——“自己的应届生身份是托人找关系后买来的。”

  

  如此言论不亚于直接告诉大家他犯法了,最让人难过的莫不是当他们的行径被翻出来时,第一想法不是后悔懊悔。

  而是觉得自己遮掩的不够严实被发现了,已经被媒体披露的尚且如此,那些没有被媒体发现,没有被人举报的又该如何呢?

  

  学术想要有一个扎实稳重的科研成果,必须要有一个正确且不偏激的氛围,倘若科研人员都被急功近利蒙了心,都去玩学术造假这一套,中国在高科技发展这条路线上哪还有什么机会与其他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他们的一举一动污染了学术界的风气,阻挠了科研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使得许晨阳这样顶级数学天才流离海外,为大洋彼岸的美国服务。

  

  许晨阳的三句肺腑之言,让无数人看到了中国科研界的乌烟瘴气,急功近利之心。也让无数人看到了现如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并不像表面看起来一般风平浪静,其内波涛之汹涌,远超如此。

  中国科研学术界何去何去何从?

  提高奖励,完善健全奖励机制,构筑人才之巢——这才是中国科研与学术的未来。

  历来朝代变更离不开士子的参与,同样现如今国家之发展变革离不开人才的回流参与建设。

  

  面对发达国家的穷追猛打,理应提高人才的奖励,将国外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国内来,才有资本发展国内科研。

  科研是水滴石穿,务必要务实的走好每一步,从奖励人才开始构筑国内新科研新学术的源头。

  与此同时,要根除学术圈内的不良风气,尽量溯本追源,从源头上根治这个顽疾。

  

  健全完善原本不合理的奖励机制,要让人才根据能力排位,能者居之,给人才提供健全完整的人才晋升渠道。并以此提供对应的奖励。长此往复,国内学术的不良风气方才能药到病除。

  物理类聚,人以群分。人才同样也需要聚在一起,人才孵化中心,以及科研机构应该敞开大门迎接每一位志向在此的人才,从奖励人才,到给人才晋升渠道,最后人才方能聚在一起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唯有如此,国家之科技方有一味良药解腻。

  

  结语

  许晨阳的遭遇固然让人失望,但展望未来或许更加重要。或许某些人的离开是为了功名,有些人的离开是为了其他。

  但这都是他们作为自然人法律赋予他们自身的权利,作为电脑屏幕前的我们,也理应报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学术从不是网红效应的载体,学术与科研就是本分的代名词,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只是妄图索取与欺骗造假无法改变当下学术之风。

  

  学风的变革并非一日之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每一天对于中国科研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施宏图之志,必先苦常人不能苦之人生。

  尔后必定会有更多顶尖科研人员陆续回归祖国的怀抱,而国内的科研环境也会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