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往事成为有温度的故事——《津门往事》如何讲述天津历史故事(二)

   

  《津门往事》第二集《梦断甲午》宣传片

   

  编者按:纪录片《津门往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引发了媒体和观众广泛热议。为了响应人们的关注,特邀请主创人员分期对该片作一些创作阐释。

  有人认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就应以叙述历史为主,不应穿插一些现实故事,这样既不相称,也容易造成空间的混乱。而笔者却认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何具有当下性,是对这部作品重要考量和价值判断。在历史中去发现、挖掘出能启示当下的价值意义,提炼出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的叙事逻辑,这种古今一体的交叉叙事方法,恰恰是一部好作品的价值所在。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叙事,不能从历史到历史,那样会失去一些历史知识储备少的观众。因此,在开始讲述历史故事之前,让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提出疑问,交代重要的历史背景信息,引导观众深入到历史故事中去。所有的历史故事讲述,都应由现实故事和人物向前推进,刺激观众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历史的细节、故事的发展,从而期待屏幕上的展开,《津门往事》对此下足了功夫。

  刚刚播出的第一集《要塞危急》,核心故事是通过鸦片战争中天津大沽口的几场惨烈战斗,看西方列强是如何用坚船利炮打开“天朝之门”的,从而揭开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篇章。

  第一个映入观众眼帘的场景,不是历史上的大沽口之战,而是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崔馆长在开车上班的路上,车窗外下着靡靡细雨,车内听着气象预报,崔馆长表情凝重……用这样一个身份恰当的现实人物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引领观众随着故事的发展进入历史场景。接着《天朝之门》的作者、历史学者、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逐次展开的现实故事,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把历史故事的细节一一呈现。

  现实故事的穿插能让冰冷的历史具有温度,能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达到一种深层透视历史,深刻观照现实的境界。这种历史与现实交叉叙事的方法贯穿了每集片子的始终。

  这就是十年前我们在拍摄纪录片《五大道》中,探索出来的一种多条故事线交叉叙事的复合结构,我形象地叫它“麻花结构”。它是由A故事、B故事、C故事、D故事等多条故事线组成。A故事承担总故事的叙事功能,由主要人物承担;B故事、C故事、D故事,则承担着人物、背景、情感、氛围的辅助功能,由次要人物和桥段过渡人物承担。这些故事之间彼此相通,在叙事逻辑上相互勾连,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叙事链,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一部由故事驱动的纪录片,会大大激发受众的观影热情,这正是当今纪录片的高级形态和国际纪录片的审美潮流。

  (本文作者祖光系该片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