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晶桥镇:传承红色基因 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开馆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3月18日,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开馆。

  

  抗大,一个培育人才的红色摇篮,一座淬火成钢的革命熔炉,一面指引方向的光辉旗帜。1942年5月,抗大九分校第九分校在苏北启东成立,辗转于苏中各地。1943年1月,抗大九分校师生长途行军,于2月4日进入溧水云鹤乡地区(今溧水区晶桥镇),完成了从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2月下旬,抗大九分校在溧水地区进行整编,规模达到1200人。3月初,抗大九分校在溧水区晶桥镇甘戴村举行开学典礼。开学后,抗大九分校第一大队大队长汤万益带队驻晶桥镇上芝山,队部设在芝山村李氏宗祠;抗大九分校第二大队大队长樊道余带队驻云鹤山,队部设在赵忠潮家;抗大九分校第三大队大队长朱传保带队驻下芝山,队部设在李氏宗祠。抗大九分校师生以山野为课堂,开展教育与训练。

  1943年初,在苏南新四军全力开展反“清乡”斗争时,国民党顽军不顾民族大义,撤销部分对日防务,组织12个团1.5万兵力,于4月12日凌晨,悍然向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溧水新桥中心区发起进攻,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新四军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5000余人奋起反击,经过上兴埠-七里山、榆树岭-观山、铜山、曹山、回峰山-北经巷、芝山-和尚山6场战斗,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党政军领导机关于15日凌晨突出重围,取得了苏南反顽战役的胜利。此役共消灭顽军2000余人,新四军伤亡300余人。

  位于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铜山,曾是苏南反顽战役西线的一个重要阵地。1943年4月12日下午,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向新四军抗大九分校第一大队扼守的铜山阵地发动进攻。铜山战斗中,第一大队200多名指战员与数倍顽军展开激战,以伤亡60多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大队长汤万益、政委唐昆远、副大队长文有武等英勇牺牲。至夜,第一大队奉命撤出战斗,阵地由四十七团一营接防。13日,一营与顽军激战终日,打退顽军8次冲锋,至黄昏,完成牵制顽军任务后,一营奉命撤出铜山阵地。铜山反顽战斗,为新四军突破顽军的包围,打开通向敌后的通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三昼夜五次激战后,苏南反顽战役以新四军胜利转移而结束。

  1944年6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抗大九分校结束了历史使命,转为苏中公学,主要培养区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建设人才。从1942年至1944年5月,两年中抗大九分校共办学五期,培养了军政人才3300人,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晶桥镇芝山村的李氏宗祠是抗战时期渡江南下溧水的抗大九分校一大队队部驻扎地。80年后,李氏宗祠永言堂内焕然一新,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在这里推开尘封历史的大门与大家见面。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馆内展陈分为三个主体部分和一个独立展示区域,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了抗大九分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抗大九分校在溧水的战斗生活历程。在陈列馆正厅前,一座浮雕映入眼帘,形象地将抗大九分校学员在溧水战斗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刻重现”。浮雕由山野、村舍和握枪持书的学员等组成,象征着抗大九分校学员在溧水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书,战斗在溧水的山野乡间。

  当天抗大九分校开馆仪式现场,还原了80年前抗大九分校学员的入学场景,用细节还原历史,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启动了溧水区红色文物征集行动、发布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史研究成果、红色芝山“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溧水晶桥携手共建,也是晶桥镇五彩乡村旅游节的红色开篇,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集聚效应,大力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晶桥镇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晶桥镇持续深入挖掘境内红色资源,打造了反顽战役铜山战斗红色文化地标、里佳山红色文化村等红色教育基地。现在,晶桥镇里佳山、曹庄、铜山,芝山等红色乡村,和红色李巷联成了溧水区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独具特色的红色元素已经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密码”。

  

  “通过用活用好晶桥党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力量,让红色基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氧吧’。晶桥镇党委书记胡有亮表示,将以红色旅游为依托,通过整合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深度推进农旅融合,为建设“生态经济引领、绿色转型示范”新晶桥谱写新篇章。

  通讯员 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