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一个作家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融合演进史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1日讯(记者叶飞艳)3月20日下午,《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简称《武汉传》)研讨会在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了研讨。

  《武汉传》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鲁平创作完成,为“丝路百城传”系列图书之一。日前,《武汉传》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已在武汉各大新华书店重点陈列推荐。

  《武汉传》封面。长江日报记者 叶飞艳 摄

  历时近两年书写30万字,他为武汉立传

  《武汉传》共分五章,分别是“武汉在哪里”“一江两岸”“江汉交流”“江城新格局”“极目楚天”,全书共30万字。作者李鲁平从2021年春天开始筹备,2022年5月19 日完稿,直到今年春天与读者见面。

  从1983年到武汉读大学,李鲁平在武汉生活的时间40年了。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系统审视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市,穿行于历史中,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发现、考证、叙述的艰难与愉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了解与认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强化。

  创作期间,除了深入武汉城市的大街小巷实地探访,李鲁平还去了赤壁,湖南的临湘、常德、安化、新化等地,聆听湖南人曾经闯滩涉险来武汉谋生的故事,也曾在湖北、湖南、江西的茶山里探访砖茶加工运输的往事,更多是沉浸在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历史的碎片。《武汉传》责任编辑李黎对李鲁平创作时期的精益求精印象深刻,“写到张之洞修建兵工厂,当时对枪炮的描述为什么会以‘升’为单位?通过查询,原来‘升’就是当时对‘厘米’的音译……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

  李鲁平表示,《武汉传》的写作是一次复杂的体验。比如,2021年夏天,一位老人坐在长堤街饱经风霜的门槛前,向他讲述自己的人生以及观音阁的消失、和平剧场的诞生,这种都市里的乡愁,是非虚构的乡愁,深沉而自然,浓烈却又朴实。同时,这一创作过程也不断充满了新奇的收获。比如,很多人都了解晴川阁和大禹的传说,龟山脚下的禹王矶,晴川阁里大禹栽种的柏树,等等,但其实大禹的传说从龟山脚下的晴川阁一直延伸到东西湖区的柏泉;比如,九真山过去只知道它是道教圣地,却不知道山下还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亲情、爱情的故事和传说。

  “这本书只是从‘我’的感受与视野出发而讲述的武汉故事。”李鲁平说,期待更多叙述者一起,基于多角度的感受与认识共同梳理武汉记忆,共同书写武汉的城市文明史。

  从江湖山川、知音黄鹤、里份码头里读懂武汉

  武汉长江大桥与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同框。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翻阅《武汉传》,如同打开浩瀚的武汉城市画卷。第一章“武汉在哪儿”,作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解读,将武汉版图形象地视为一只蝴蝶,这样的描述,让读者快速了解到武汉的轮廓。接下来,高山流水的江北、白云黄鹤的江南、东方茶港、汉阳的烟囱、光谷往事……伴随作者的娓娓道来,由《武汉传》慢慢读懂武汉这座城。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武汉大学教授樊星说《武汉传》读来格外亲切,抓住了武汉的里份、堤、湖、桥、码头等关键词,这些都是武汉独具特色的内容,为宣传武汉、研究武汉这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谭邦和也认为,读一读《武汉传》,对整个武汉的历史、文化各个方面就有一个了解,对城市风格也有一个感受。

  著名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表示,中国现代历史上被誉之为“大”都市者屈指可数,武汉自是其中之一,为之立传实至名归。李鲁平铺陈大江大河之壮阔,挥毫好山好水之气概,探究江城文史之浑厚深邃,呈现武汉儿女之奋发传奇。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一部《武汉传》尽入囊中。“全书只有五个章节,实际上把武汉几千年的历史掰开揉碎,再根据作者对这个城市的理解完成了重组,让我们了解武汉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潘凯雄说。

  《武汉传》见城、见人、见性情

  穿着汉服的女子在昙华林小街上游览。长江日报记者 喻志勇 摄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认为,《武汉传》是一个作家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个人记忆,一座城市的融合演进史,也是无数人的心灵记忆史。《武汉传》的价值独具之处在于,能让我们在一个人的武汉中铭感一代人的武汉,在中国人的武汉中发现世界人的武汉。

  近年来,城市传记已成为出版热点,也呈现出不同写法。李鲁平在《武汉传》后记中写道“‘城市传记’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也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既有地方志和城市史的味道,又有纪实、散文、非虚构的元素。”

  与会专家也对城市传记这一文体及《武汉传》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给文学性的城市传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是基于历史事实,有着个人精神立场和文学想象,发明和建构独特的叙事秩序的综合体。”他表示,从《武汉传》明显能看到作者对于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在地域文化大背景之下去厘定武汉城市的起点,这本书是见城、见人、见性情的城市传记。

  在评论家、《诗选刊》主编桫椤看来,城市传记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是人和自然、文化、贸易,乃至个体想象和集体记忆的复杂博弈,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怎么转变成观念意义上的审美意义上的城市,《武汉传》这样一部非虚构作品提供了非常严谨和扎实的阐释建构方法,“通过这个作品也还原了我对武汉的想象。”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点评说,《武汉传》实现了史地结合、古今通联、人地融合、图文并茂和文史兼优。重点介绍了武汉的历史和现状、地域和沿革,从盘龙城开埠到今日武汉的光谷皆有笔墨,同时注重历史文化名人和城市发展的关联,整体来看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也有文学家的流畅。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