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日本右翼分子历史教科书出版,胡乔木建议中央:一定要抗议

  图|胡乔木晚年

  1982年秋,日本右翼分子编撰的历史教科书《新编日本史》,被日本文部省审核通过并发行。

  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中国的警觉。

  一个70多岁的老人,本来在青岛养病,但在听说消息的当天,就急匆匆的赶回了北京,不久之后,这名老人写了一篇文章《警惕军国主义的逻辑》,并公开发表。

  有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名中国老人写出这篇文章后,立即引起了日本右翼分子关注,双方掀起了一场骂战,然而在事关国家民族尊严上,一个70多岁的老人,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以极其洗礼的文风,骂的这帮日本右翼分子抬不起头。

  许多日本右翼分子都感到好奇,这个言辞犀利的中国老人究竟是谁呢?

  其实在当时,许多年轻一点的中国人对这个老人也不是很熟悉,只有一些老一辈儿人才知道,当他们看到文章下方署名写着“胡乔木”三个字时,不由得会心一笑:

  “不愧是跟过毛主席20多年的‘一支笔’!”

  胡乔木者,毛主席秘书也!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其实是有两个“乔木”的,其中一个就是胡乔木。

  胡乔木其实是他到延安以后改的名字,他的原名本来叫胡鼎新。

  1912年6月1日,胡鼎新出生于江苏盐城,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父亲便对他有着很高的期许,他名字中“鼎新”两个字取自于成语“革故鼎新”。

  图|胡乔木

  胡鼎新出生这一年,恰好是辛亥革命之后第二年,推翻了满清专制政府,国家百废待兴,故而胡鼎新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同样也是对社会革故鼎新的期盼。

  可遗憾的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却并没有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富强。

  少年时代的胡鼎新十分聪颖,学习成绩出众,并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求学,然而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胡鼎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30年年底,胡鼎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逐渐投身革命。

  1932年秋,胡鼎新从北平回到老家江苏盐城,在时任中共盐阜特委书记嵇荫根(后被捕叛变)和刘必余(时任中共盐城县委组织委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为频繁的参加革命运动,胡鼎新后来被浙江大学开除。

  1937年7月,在冯雪峰的安排下,胡鼎新在组织帮助下前往延安。

  到了延安以后的第一件事,胡鼎新便改名为胡乔木。

  改名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些朝气蓬勃的知识分子并不算是一件罕事,这一举动意味着同过去旧我的一种割裂,奔向崭新的人生。

  据说胡乔木的“乔木”两个字,取自于《诗经·伐木》中的两句“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的意思就是“高耸、挺拔的大树”。

  不仅如此,胡乔木还动员自己的妻子李桂英改名“谷羽”,“谷羽”的意思是从深山冲飞出的鸟,落在高高的树枝上,用以形容妻子嫁给了他这个“乔木”。

  图|乔冠华

  只是胡乔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后来还会有个人用。

  这个人就是乔冠华。

  有意思的是,乔冠华与胡乔木一样都是江苏盐城人,而且几乎是前后脚考入了清华大学,并且早年也有不错的交情。

  与胡乔木早年积极投身革命不同,乔冠华后来曾赴国外留学,一直到1938年春才回到香港,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乔冠华在香港余汉谋主办的《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发表政论,因《时事晚报》是国民党当局开办的报纸,乔冠华不便用真名发表评论,于是给自己取了笔名“乔木”,他认为“自己个子高,人又很瘦,类似一棵高大的树木”。

  两个“乔木”一个在香港发表文章,一个在延安发表文章,相互之间也没有商量,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人们搞不清哪个是哪个,还闹了不少笑话。

  1995年5月15日,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在接受采访时,曾聊起过一个笑话。

  胡乔木的胞妹胡文新当时在白区工作,后来偶然看到了乔冠华以“乔木”之名在香港发表的文章,还以为哥哥胡乔木人已经到了香港,于是就写了封家信过去。

  可想而知,乔冠华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是一头雾水:

  “我什么时候多了个胞妹出来?”

  图|胡乔木

  一直到后来,胡乔木、乔冠华两人才搞清楚问题所在。

  时人为了区分方便,将乔冠华叫做“南乔”,而将胡乔木叫做“北乔”。

  南乔北乔之争,实际上一直没有结束,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

  1941年2月初,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突然来找胡乔木。

  王若飞此行是代表中央来找胡乔木谈话的:

  “乔木,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秘书。”

  胡乔木一听,顿时就吃了一惊,因为他之前还从来没有同毛主席打过交道,最多不过就是在公开场合偶然见过几次面。

  因为从来没有过秘书的经验,加上又是给毛主席做工作,胡乔木显得很有顾虑,他很坦诚的对王若飞说:

  “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没有当过秘书,没有经验呀!”

  还是在王若飞的劝说下,胡乔木才勉强答应下来。而且也是从王若飞口中,胡乔木才发现,原来早在两年前,毛主席就已经注意到了他。

  1939年,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当时毛主席看了以后就很欣赏,后来身边的秘书周小舟被调离后,毛主席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胡乔木。

  不过,胡乔木确实很少秘书的工作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所适从,一直到1940年下半年,毛主席正在校对文稿《六大以来》的清样,胡乔木主动上前说:

  “主席,我来干这个吧。”

  毛主席自己也愣了一下,但还是将文稿交给了胡乔木校对。

  “你这算是找对任务了!”

  图|毛主席与胡乔木

  应该说也是从校对《六大以来》的文稿,毛主席才第一次见识了胡乔木的文笔功夫。

  严格意义上来讲,胡乔木虽然入党早,但毕竟对于党过去的历程是不够清楚的,而《六大以来》的文稿是总结中国共产党自六大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时间跨度达十几年,期间涉及到的历史文件,就达到500多件,280多万字。

  可几乎就是在很短时间里,胡乔木便整理出了头绪,不仅让了解党史的人看了满意,就连不了解党史的人,看了文稿以后也能对中国共产党过去经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也是从这次校对任务开始,胡乔木受到了毛主席的赞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消息传出以后,不仅引起世界震动,同时也对正在进行抗日战争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主席那时也酝酿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以振奋国人的抗战热情。

  一天晚上,毛主席特意把胡乔木叫到身边:

  “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我先说说我的想法,供你参考。”

  这是毛主席首次对胡乔木下达写作任务。

  严格意义上来说,命题作文不好写,特别这还是毛主席出的题目,既要有自己的风格,还必须符合毛主席的中心思想。

  

  可胡乔木的表现,还是让毛主席感到了满意。

  只一个小时的功夫,胡乔木就交来了一篇样稿。

  胡乔木心中兀自感到惴惴不安,生怕毛主席有什么不满意,但实际上毛主席看了他的文章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略作简单修改,便公开发表了。

  都知道毛主席对文稿要求的严苛,如今能不挨批评,对胡乔木而言,就和表扬差不多了。

  对胡乔木,毛主席显然是满意的,不然也不会一直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尽管胡乔木身上的职务一变再变,但毛主席秘书的身份却始终没有变过,这一点上倒是同毛主席另外一位政治秘书陈伯达有些相像。

  胡乔木的天赋确实远非常人所能及,杨尚昆多年之后回忆:

  “当年毛泽东甚至用过“靠乔木,有饭吃”来戏说过他的积累和才气。”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乔木随毛主席到重庆谈判,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胡乔木与乔冠华碰上了,当年乔冠华的同事,同在《新华日报》工作的刘白羽还回忆起几人当时的见面。

  毛主席看见胡乔木与乔冠华(注:当时叫乔木)后,还打趣了说了一句:

  “跟我来了个乔木(按:指胡乔木),这儿又有一个乔木(按:指乔冠华),不能叫大乔小乔,就叫南乔北乔!……”

  图|胡乔木

  毛主席虽然打趣的说过两人“南乔北乔之争”,但一开始没有干预其中,当时乔冠华与胡乔木都在重庆,还都以乔木之名发表文章,所以新闻媒体界的朋友都劝说他们,不如你们两个其中一个放弃名字。

  可胡乔木、乔冠华谁也不肯想让。

  乔冠华自诩身高一米八,就像一棵高大的树,坚持不肯换掉乔木的大名,而胡乔木也“针锋相对”,不仅搬出《诗经》自比,还自诩自己早在1935年就用了乔木名字发表文章。

  而且,胡乔木还搬出自己的妻子李桂英(当时已改名谷羽):

  “1938年7月,我在延安与李桂英结婚时,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改成了‘谷羽’。谷羽者,‘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鸟也。你们说,我这个‘注册’在先的‘乔木’是否该用这个名字呢?”

  一直到毛主席后来返回延安,这场“南乔北乔”之争也没有一个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乔冠华被调到了中央,出任政务院办公厅副主任政务院出版总署下的国际新闻局局长,而胡乔木则是出任了政务院出版总署署长,两人的同名之争还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为了化解两人的纷争,毛主席特意将两人召集在一起。

  图|1951年11月1日,胡乔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起立发言

  毛主席先问“南乔”乔冠华:

  “你原来用什么名字?”

  乔冠华答曰:

  “乔冠华。”

  毛主席点点头:

  “你这个名字挺好的,以后就保留原姓,就叫乔冠华。”

  紧跟着,毛主席转头对胡乔木说:

  “至于“北乔”你嘛,本来姓胡,可以恢复胡姓,以后就叫“胡乔木”好了。”

  简单的一句话,成功化解了南乔北乔多年的纷争,毛主席的这一手堪称高明。

  不过,据据胡风1977年回忆,一直到1950年时,他见到乔冠华,问他有没有放弃“乔木”之名时,乔冠华说还没有。

  事实上,“二乔”纷争远远要比两位当事人更要久远的多。

  到了八十年代,陈子善、王自立在编纂书稿《回忆郁达夫》,偶然接触到一张四十年代的照片,上面有“乔木”与华侨巨商胡文虎以及郁达夫的影像,但上面的“乔木”究竟是胡乔木还是乔冠华弄不清,只好去求教乔冠华。

  乔冠华躺在病榻上给二人解释:

  “胡浪漫先生提供的照片上那个人是我,不是胡乔木同志……在整个抗战期间,现在的胡乔木同志没有在华南或海外工作,那时他在延安,也用乔木笔名写文章,故尔相混。”

  也因为有毛主席的信任与重用,胡乔木的地位水涨船高。

  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胡乔木当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图|1985年9月10日,胡乔木(左)于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到北大视察,由丁石孙(右)陪同

  不过,因为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胡乔木的精神压力显然也很大,毕竟作为一个秘书,他的笔头工作绝不容许他出现任何差错,长期维持这样的工作模式,也导致了胡乔木神经衰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961年5月,在出席北京会议以后,胡乔木向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请了假,邓小平在胡乔木的请假报告上批示了同意,并嘱咐他:

  “你好好休息一下。”

  尽管胡乔木仍然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但实际上从这时开始,他就已经离开毛主席身边,后来也没有再回去过。

  1966年6月,胡乔木在杭州休养,偶然与毛主席见了一面,虽然时隔多年不见,胡乔木有很多话对毛主席说,但因为突然见到毛主席,一时之间乱了思绪,原本准备好的话是一句也没有说出口。

  一直到临别时,毛主席还嘱咐了一句:

  “你回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

  很遗憾,这成为胡乔木见毛主席的最后一面,虽然毛主席后来曾有意要去看望胡乔木,但阴差阳错之下,两人没能再见面,这也成为胡乔木永远的遗憾。

  尽管是在长期养病中,胡乔木仍然做了不少工作。

  图|邓小平与胡乔木

  1975年,胡乔木出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协助邓小平进行整顿工作。

  1978年12月18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胡乔木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负责起草了全会公报,会后胡乔木又担任了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982年9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并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胡乔木一直到晚年,仍然还在为祖国的建设不断的发光发热。

  1982年秋,日本右翼分子编撰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公开出版,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抗战的老人,胡乔木十分气愤,立即打电话给还在北京的秘书黎虹,将他的意见转给中央。

  “一定要提出严正抗议!”

  中央采纳了胡乔木的意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了严正交涉,并取消了日本文部省大臣小川平二的访华安排。

  胡乔木不顾自身高龄,快马加鞭赶回北京,撰文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观点。

  与此同时,胡乔木也意识到,想要让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言论消失,唯有编好咱们自己的历史著作。

  同年,中央决定在中央书记处下设一个党史工作小组,胡乔木是成员之一。

  图|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右)与逄先知(中)、金冲及(右)在胡乔木寓所

  1988年,中央决定,将原中央书记处下设的党史工作小组改为党史领导工作小组,杨尚昆任组长,薄一波、胡乔木任副组长。

  尽管已经年迈,身体情况也很是不好,但胡乔木坚持自己亲自做这些案头工作,毕竟作为亲历者,有些事情只有胡乔木自己清楚,别人很难去替代他的身份。

  1991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公开出版,然而胡乔木此刻已经病入膏肓。

  因为长期的劳累,胡乔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

  1992年7月,胡乔木因病住院。

  尽管病痛的折磨让胡乔木有时很难忍受,但这位老人依然十分乐观,甚至在病危时还跟老伴儿说:

  “我要活到90岁。”

  图胡乔木、谷羽夫妇与女儿胡木英

  作为一个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胡乔木晚年一直有一个愿望,写一本与毛主席有关的回忆性书籍。

  遗憾的是,胡乔木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逝世,享年80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