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广瓷盘贸易发展,看中西方文化交流,“广彩”竟然如此精美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一种“借胎上釉”的外销彩瓷,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各式各样的造型、繁而不乱的构图、中西合璧的绘画技艺、绚丽多彩的画面等特点,深受欧美等国家的喜爱,被赞誉为“世界官窑”。

  

  广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关联,它不仅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而且还影响着欧洲瓷器的装饰风格。

  广彩瓷采取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法,既吸收了景德镇传统彩绘工艺,同时也兼容了西方美学的艺术精华,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广彩瓷主要是根据外商需求,将景德镇的素白瓷胎运至广州,进行二次彩绘加工生产形成的不同于景德镇粉彩、五彩的新品种,18世纪生产的广彩瓷盘与19世纪生产的广彩瓷盘具有明显不同的风格;广彩将华夏民族传统的瓷器元素与西方艺术完美的结合,其发展过程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生动的形容了广彩瓷的雍容华贵。广彩瓷是中西贸易中适应欧美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既富有传统绘画技艺,又极具欧美艺术的华丽篇章,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彩的产生是在五彩、粉彩、珐琅彩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康熙时期五彩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欧洲人青睐,不断影响着欧洲瓷器的装饰风格,欧洲市场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使景德镇五彩的生产供不应求。

  在从中国进口的各种器物中,瓷器是欧洲各国贵族致爱的宝物,与黄金、宝石同价,能够拥有中国瓷器的国王,既象征权势之尊,王朝强大,还象征着高深的艺术造诣。

  

  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历时六个月抵达广州,标志着中美贸易航线正式开通。广彩瓷在欧洲主要以社会上层阶级为消费群体,而在美国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广彩瓷以大红、大绿、大金的艺术风格迎合了美利坚民族热情如火的性格,尤其是金彩的装饰色调在美国广为流行。

  由于瓷器加工业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繁盛和城市商圈的集聚,与此同时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小型手工业作坊,其中“窑户”的增多从侧面反映出中西方陶瓷贸易给封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广彩瓷在前后两个世纪贸易量虽然出现明显的反差,但总体来讲对中国的财政收入仍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瓷盘的素瓷胎绝大部分是由景德镇运往广州,这为广彩瓷的加工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瓷盘的彩料是在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前期用色淡雅,色彩相对单调;中后期由于技术进步使颜料增多,色彩对比强烈,金碧辉煌。

  早期广彩的彩料相对较少,主要有麻色、大红、大绿和金彩,而麻色是其中使用最多的颜料之一。

  

  乾隆时期广彩的彩料逐渐增加,除一部分来自于景德镇外,大部分为广东当地的师傅们自制或改配所得。

  与前期相比彩料的增加使瓷盘的色调变得舒朗、明快,立体效果更加明显。干大红、西红、茄紫、麻色、金彩等一般是乾隆时期的主色调,而蓝彩和绿彩则为冷色调,为衬托之色。

  道光时期,彩料已经增加到了20多种,设色主要以大红、大绿、大金为主,色彩炫丽耀眼,与之前的素雅风格对比强烈,艺术效果反差鲜明。

  瓷盘造型丰富,从形状上看以圆盘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方形、菱形、三角、扇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瓷盘等。

  广彩瓷盘的绘画借鉴了景德镇五彩、粉彩渲染平涂的技法和传统的没骨画法,因其特有的外销属性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油画、水彩画、版画、透视等技法,在绘画上不仅用彩浓厚而且更注重立体感和阴阳面的表现,较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显得更加生动逼真。

  “折色人物”出现在乾隆时期,与景德镇彩瓷绘画技法相近,先描绘出形象轮廓线,然后进行填色。

  

  “长行人物”是广彩独创的人物绘画技法,出现于道光年间,因其盛行于同治时期,故又被称作“同治彩”。

  广彩中有一种不用背景衬托,只用人物和道具表现的绘画手法称为“飞白人物”。

  广彩的“织金”工艺精美独特,有“堆金织玉”的美称。

  人物纹是广彩普遍使用的图案纹样,是广彩纹饰中数量最大且形式最丰富多样的,按纹饰可分为中国人物纹,西方人物纹以及中西合璧的人物纹样。

  花卉纹样极富洛可可艺术风格,以艳丽多彩的绘画来表现枝蔓的动态美,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轻松愉悦感。花卉纹饰中既有传统也有欧美来样定制的花卉纹样。

  徽章瓷又被称为纹章瓷,广彩业内称之为“唛头货”,是中国外销瓷常见的纹饰之一,几乎所有和中国有往来商贸活动的欧美国家都定烧过徽章瓷,定制这类广彩瓷的一般都是西方皇室成员他们把象征或代表他们权利、地位、身份以及政治主张的徽章图案绘制在广彩瓷上作为独有的标志。

  广彩瓷盘上的吉祥图案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娴熟,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瓷盘上的吉祥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图案,还有根据外商需求增加的带有西方色彩的吉祥图案。

  在广彩发展的四个阶段里,每个时期的瓷料、釉料、颜料、造型、纹饰、技法题材等都在发生变化,但其中颜料,纹饰题材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造型的变化在瓷盘中不作为重点考虑。

  另外瓷盘当中的纪年款式以及作者落款等在早期极为罕见,故没有规律可循,主要原因是受广彩协会“灵思堂”和“承彩堂”的行规所影响,因而拥有纪年款,人名落款的广彩瓷盘就显得意义非凡,是我们划分不同时期广彩瓷盘特点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外销瓷始于东汉后期,而广彩瓷的外销始于康熙晚期。广彩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政策下水到渠成的外销瓷。

  广彩的外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在欧洲照相技术未发明之前,除了部分绘画,西方人想了解神秘、富饶、强大的中国,广彩瓷上的绘画场景是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中国对外交流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

  国外商人络绎不绝的前往广州进行贸易合作是时代潮流,广州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成为了当时中外交融的见证。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几十年里,美国成为了中国瓷器贸易主要的合作伙伴,在广彩瓷的外销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中国之所以被欧洲人称之为“瓷的国度”,是因为中国烧造的瓷器精美绝伦,任何西方国家都替代不了。

  早在19世纪之前的中欧贸易中,华瓷一直占据着欧洲市场,导致欧洲各国白银大量流入,贸易逆差明显,同时瓷器贸易中的高额利润也诱使欧洲各国纷纷试制瓷器。

  华瓷每年大量的输出使欧洲人倍感焦虑,他们觉得建立瓷业加工生产线,降低本国瓷器生产成本,提高瓷器生产质量是阻止中国瓷器输入的当务之急。

  法、德、英等欧洲国家借鉴中国烧瓷的技术来仿制中国瓷器,其最终的目的是生产出本国需求的陶瓷并攫取中欧瓷器贸易中的高额利润。

  “回流”在近几年热火朝天的文物市场是耳熟能详的名词,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通过回流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输入国内,伴随着回流的大潮席卷而来,外销到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广彩瓷也跟随这股浪潮回到国内。

  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广彩瓷的回流不仅为国内研究外销瓷带来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海外回流的广彩瓷主要形式有官方征集、民间购买和个人捐赠等。

  广彩市场的交易仍然是平淡如水,而广彩自身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欧洲人称之为“世界官窑”,可见广彩在西方人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在国外,广彩的价格要比国内高得多。

  

  广彩是从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外销新品种瓷器,其外销属性在中西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的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广彩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而且还融入了西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是中西文化艺术的结晶,在中西海上贸易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广彩瓷蕴含着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将传统的瓷器元素与西方艺术完美结合,其独具特色的工艺以及装饰特点对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通过瓷器这种强有力的媒介把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和审美价值传播到全世界。

  广彩瓷对于欧美社会时尚、礼俗、美学均有可见一斑的影响,更是对西方瓷器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重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18和19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见证,是数百年来广彩艺人辛勤劳动的结晶。

  广彩瓷不仅是物质文化层面上的产物,更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产物,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我们再次回首18和19世纪的广彩,在惊诧他那份远去美丽的同时,对它那种退却汉服着洋装的的风格所吸引,更对它那种兼容并蓄的开阔胸襟所折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