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数字化赋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近日,安徽省出台了《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方案》和《政策》),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月1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方案》和《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灯明表示,“数字化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浪潮,正加速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已成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安徽省制造业实现提质扩量增效的迫切需要。”
通过“523”从三个层次推进
王灯明表示,《方案》和《政策》的主要目标为:2023年,推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万个,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10个,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00个,新增“数字领航”企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个,建设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2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2%左右。
到2025年,全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300个,新增“数字领航”企业、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0个,建设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60个,推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入全国前列,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方案》按照分行业、分区域、选龙头、树典型、做示范、强引导的思路,突出产业、企业、区域三个重点,组织开展十大工程,通过“523”从三个层次进行推进。
“5”条实施路径分别包括“数字领航”链接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区域数字化转型工程、“行业大脑”培育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2”项引领带动包括制造业品质品牌提升工程、绿色制造协同升级工程。“3”类基础支撑包括实施工业软件协同创新工程、智能装备攻坚工程、数字化基础支撑工程。
政策引领数字化转型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重视产业生态的数字化发展。《方案》明确支持“数字领航”企业典型示范、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以及分区域分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支持制造业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数字领航”企业。对列入省级典型示范的项目按项目设备、工业软件购置额,给予最高10%的奖补,单个项目最高奖补500万元;对获得国家“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企业,再分别奖补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
支持各地开展数字化诊断,省级根据企业诊断业务量和效果,按每户最高5万元标准对各地给予一定补助。鼓励服务商牵头建立“行业大脑”,推广行业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省级根据服务业务量和效果,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软件服务包的推广应用。
鼓励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针对园区首位产业,制定“一区一业一样板”的数字化转型总体工作方案,省级通过综合比选每年打造一批样板,对每个符合条件的样板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奖补。
创新产业支持方式
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产业配套服务措施。《方案》明确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制造业品质品牌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模式创新。
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省级根据平台建设成效择优给予一定奖补,其中,双跨型平台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补,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平台和“行业大脑”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获得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相关称号的企业给予奖补200万元;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每个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奖补100万元、50万元。
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级绿色化相关称号,给予获得称号的企业一次性奖补100万元。
支持工业软件创新和应用,按工业软件专项政策给予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提供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举办各类数字化转型培训会、现场会、对接会、竞赛等交流活动。
通过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贴息等方式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支持。利用安徽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在省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中设立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子基金。
在发展模式创新中,鼓励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带资为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负担与风险。对采用新模式实施的数字化改造项目,按照实际投资规模的1%对服务商给予奖补,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
王灯明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办公室的职责,加强统筹调度,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取得新突破。”(记者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