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历史回顾——二袁争霸之江东猛虎

  随着公元191年四月董卓撤入长安,历时一年多的董卓讨伐战也宣告结束,诸侯大混战随之而起,华夏大地自此陷入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状态。

  乱世之初,袁绍、袁术兄弟门第显赫,名望甚著,号召力最强,大小诸侯纷纷归附,逐渐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而汉末的争霸战争便是由他们二人率先挑起,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也自此陆续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历史大剧。

  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领略一下时代大幕开启后,第一位绽放夺目光辉的大人物——孙坚,孙文台的传奇人生。

  出身寒微,战功入仕

  众所周知,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并无记载。不过孙坚的人生经历却完全当得上这一个猛字。

  孙坚,表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史书记载,孙坚为兵圣孙武之后,世代在吴地为官,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杜撰的,若真是如此,孙坚的仕途岂会那般艰难。

  孙坚大概率是寒门地主出身,家境比平民要好,而且父祖辈可能曾在县里做小吏,而这种级别的公职往往是可以世袭的,这也是孙坚年纪轻经就可以入县衙为吏的原因。

  孙坚自幼性情豪爽,有侠气。十七岁时,偶遇海盗,孙坚无所畏惧,孤身犯险,与贼人斗智斗勇,并成功将之逼退,名声稍显。不久,便被招入郡中任代理校尉之职(兵力不定,三五百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是代理,所以并非正式编制)。

  后来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许昌(姓许名昌,跟曹操的根据地许昌没关系)父子作乱,孙坚以郡司马(临时职务,非正式编制)之职参与镇压,历时三年方予平定。扬州刺史臧旻(其子臧洪参与讨董,并代表群雄登台盟誓)对孙坚在作战中的表现极为赞赏,为其表功。二十岁的孙坚因此升任徐州盐渎(今江苏盐城)县丞(协助县长,统管全县诸事),有了正式编制。不过,由于出身寒微,孙坚的晋升之路很艰难,十年时间,相继转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始终无法得到升迁。

  

  封侯万里,戎马倥惚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三十岁的孙坚人生终于出现转机。右中郎将朱儁(汉末三杰之一)推荐孙坚任佐军司马(中郎将属官),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朱儁是扬州会稽郡人,许昌父子作乱时,朱儁还在郡内为官,因而深知孙坚之勇,或许在战事中二人已然相识。英雄惜英雄,朱儁一心为国,自然想趁此机会,为国举贤。同时,也是对孙坚保卫他的家乡表达一份感激。

  孙坚并未让朱儁失望,每战必先,悍不畏死,杀敌无数。宛城之战,孙坚亲冒矢石,先登入城,为剿灭豫州黄巾立下大功。战后,朱儁为其表功,然而朝廷腐朽,竟只授孙坚别部司马(非正式编制,部属无定员,纯属糊弄人的职务)。不过,孙坚忠勇善战之名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名望基础。

  同年十一月,右中郎将皇甫嵩攻破下曲阳,张宝授首,黄巾之乱平定。不久,西北羌乱爆发,皇甫嵩又被调往长安平叛,董卓为副将。

  第二年,因战事不顺,皇甫嵩遭十常侍陷害撤职,司空张温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假节,接替皇甫嵩统筹西北战事。临行前,张温举荐孙坚、陶谦(后来的徐州刺史,据说死前三让徐州予刘备,可信度极低)为其参军(参谋军事,正式编制),随军征战。

  平乱过程中,孙坚人微言轻,多次建言被拒,英雄无用武之地,颇为憋屈。反倒是董卓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日隆。至于二人之间是否有过节,现已无从查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关系必然不好。

  某日,张温以诏令招董卓,结果董卓姗姗来迟,且出言不逊。孙坚便罗列董卓三大罪状,鼓动张温对其军法从事。张温生性温和,且考虑到董卓在军中的影响,最终选择息事宁人。此事传出后,舆论倒向董卓,孙坚颇为尴尬。不久,孙坚被提升为议郎(比县长高一级),调离了西北,估计是张温为了稳定军心而有意为之。

  董卓迁都后,张温被迫去往长安,后因结怨董卓,遭鞭笞而死。不知他死前是否后悔没听孙坚之言。

  议郎为光禄勋下辖郎官之一,所以这个时候的孙坚应该是去了雒阳为官,多多少少算是跟权力中心有了接触,眼界格局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公元187年,在雒阳待了一年多的孙坚升任荆州长沙郡太守(实权极大的职位),负责剿灭区星叛乱。孙坚不辱使命,仅用时月余便肃清了叛军。随后,又深入零陵郡与桂阳郡,协助荆州刺史王睿平定周朝、郭石的叛乱。此战中,王睿(出身豪门琅琊王氏)因孙坚出身低微,行为粗鲁而对其多有轻慢,这为他后来的横死埋下了祸根。

  太守、国相、刺史、州牧的区别两汉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行政制度,一郡之长称为太守,一国首席大臣为国相,二者地位职权基本相当。两汉将天下划分为十二州加一部(司隶校尉部),每州设一刺史,位卑权重,对州内各郡县进行监督。东汉后,刺史权力逐渐加大,对郡守、县令压制力极强,基本成了上下级关系。灵帝后期,废史立牧,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确立,刺史改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位比九卿。乱世开启后,州牧直接任命太守,形成割据势力。州牧>刺史>太守=国相

  接连平定多地叛乱,加之多年累积战功,孙坚被朝廷加封为乌程侯,算是走向了人生巅峰。

  侯爵分级别,关内侯以下,只有食邑,没有封地,而其上的亭侯、乡侯、县侯有封地,有食邑。乌程县在孙坚老家吴郡,所以乌程侯属于最高级的县侯,全县百姓为孙家打工,光宗耀祖不过如此。

  如果此时的东汉王朝是治世,那吴郡孙氏很可能在孙坚的荫庇下完成由寒门向豪强乃至世家的转变。但多年的南征北战以及在雒阳权力中心的经历,让孙坚明白,这个他曾经无比深爱的国家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天下大乱,已是大势所趋。他必须要为将来谋划了,否则眼前的一切终将成为泡影。屁股决定脑袋,已然身居高位的孙坚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

  为献投名状,杀王睿张咨

  董卓乱政后,汉室名存实亡。公元190年正月,讨董联军建立,天下反董,孙坚知道机会来了。经过与心腹幕僚的慎重考量后,孙坚决定依附南阳袁术,借助袁氏的力量在乱世立足,帮助袁术夺取天下。

  北上途中,武陵太守曹寅假传朝廷檄文,撺掇孙坚讨伐荆州刺史王睿。孙坚此行,本就有帮助袁术谋夺荆州的打算。如今既然有人铺路,加之他跟王睿早有旧怨,于是孙坚先是一招假痴不癫,正义凛然,奉诏讨贼。随即大军直奔江陵,赚开(欺骗手段)城门,待王睿发现时,已然无力回天,最终被迫吞金自尽,其部众也被孙坚收编。

  王睿死后,袁术很快便得到消息,欣慰之余,当即表奏孙坚为假(代理)中郎将,显而易见的政治默契,极大鼓舞了孙坚的依附之心。

  整顿军备后,孙坚率领数万兵马继续北上,到达南阳后,直接诱杀了南阳太守张咨,然后以南阳郡为献礼归附袁术。

  袁术自然也不含糊,立马表奏孙坚行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袁孙同盟正式建立。

  然而,雒阳的董卓并不打算让袁术轻易获得荆州,于是便任命汉室宗亲刘表担任荆州牧。袁术自然不会让刘表轻易赴任,双方就此结下梁子。

  不过,袁术和孙坚终究还是大意了,或许在他们看来,刘表单枪匹马根本无力平定荆州的混乱局势。只消等到他们打败董卓,携得胜之威挥师南下,荆州诸郡传檄可定。

  然而,刘表最终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惊掉了下巴。入荆州后,刘表很快便取得了荆襄大族蔡氏、蒯氏的支持,随即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举铲除了各郡的宗贼势力,招降了襄樊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陆续掌控了除南阳郡以外的其他荆州六郡。而为了稳固州内局势,刘表决定向袁术示好,表奏其为南阳太守,承认其对南阳郡的合法统治。

  尽管颇为恼怒,但袁术、孙坚还是忍了下来,毕竟他们眼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兵进雒阳,誓讨国贼

  在南阳扎稳脚跟后,袁术立即助孙坚夺取豫州。豫州当时人口众多,世家林立,袁术老家汝南可是仅次于南阳郡的天下第二郡,人口达两百余万。占领豫州,可极大充实兵源、粮饷以及人才队伍。南阳豫州人口加起来近千万,农业手工业发达,只要治理得当,势必成为最强悍的战争机器。

  彼时的豫州刺史为孔伷,乃讨董联军的一员,其生平事迹太过简略,死亡时间无法确定。且不管是他死后孙坚强占豫州,还是生前被孙坚抢夺豫州。总之,最迟在公元190年底,袁术与孙坚已经在豫州拥有了极大影响力,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倒向了他们。

  豫州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人口众多,世家林立,在战乱的影响下,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层出不穷,在曹操入主之前,并无任何一方势力能将之完全占据。

  

  眼见袁孙联盟势力渐强,董卓不敢怠慢,忙派遣大将胡轸率领步骑数万攻打鲁阳。彼时孙坚正在城外为长史公仇称饯行(回豫州督办军粮),疏于防备。待发现敌军前哨已然临近时,孙坚泰然自若,严令城外部队整肃阵型(估计只有百十来人),不得擅动,他则继续与手下将官饮酒谈笑。

  董军先锋将领不知虚实,一时有些难以抉择,不敢轻易发动进攻。随着敌军不断增多,孙坚缓缓起身,引导部队徐徐入城。董卓大军杀到后,眼见孙坚军容严整,鲁阳城高且坚,遂放弃攻城,引军而还。

  大概在公元190年底至公元191年初,孙坚率领豫州大军北进雒阳,正式开启讨董之战。行至梁县(今河南省伊川县)以东,遭遇四处掳掠的徐荣。狭路相逢,孙坚溃败,令部下祖茂与之更换头巾,顺利脱困,而祖茂鸿福齐天,也成功逃脱。

  孙坚与曹操同年生人,在讨董联军中属于唯二主动与董卓作战的势力,初战都大败于徐荣之手。区别在于,曹操逃难时是曹洪主动献马,愿为之死;而孙坚逃难时是逼迫祖茂代他去死,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梁东之战,孙坚损失惨重,颍川太守李旻及其他豫州将官被董卓烹杀(亦有说被徐荣烹杀),其余被俘豫州士兵也悉数被杀,无一幸免。

  首战失利,孙坚险死还生,但他并未气馁,而是重新聚拢散兵,进占阳人,休养军力,伺机再战。董卓岂会让孙坚如愿,当即以大将胡轸为大都护,领骑督吕布并一众马步都督,率五千步骑进攻阳人。

  胡轸在西凉军中人缘不好,战前又大放厥词,惹得军中诸将不快,皆不愿其成事。大军进抵阳人城外后,吕布等人数次散播假消息,导致胡轸指挥失度,被孙坚抓住机会,一举杀败,都督华雄惨死阵中。

  

  阳人大捷使孙坚名声大噪,这也是讨董联军第一次对董卓方面取得大胜,打破了西凉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部分诸侯势力都是保存实力,避而不战)。

  就在袁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趁机挑拨,导致袁术对孙坚起疑,担心其势做大,难以制约,于是断了对前线的粮草供应。军中无粮,大军转瞬即溃。孙坚又急又气,只得连夜狂奔百余里,入鲁阳面见袁术,陈清利害,表明心迹。袁术见孙坚毫无私心,颇感惭愧,当即恢复粮草供应。

  当年凉州平羌乱,董卓就已经知道孙坚颇有韬略,只可惜他们不是一路人,没有合作基础。阳人战败后,董卓愈加重视孙坚,不愿与之为敌,遂遣李傕以和亲及高官厚禄引诱,欲将其收为己用。

  孙坚不是吕布,他是有大志向的。面对董卓抛来的橄榄枝,孙坚嗤之以鼻,并明确表示与董卓势不两立,不死不休。

  赶走李傕后,孙坚点齐兵马,继续向雒阳进发。行至大谷关,恼羞成怒的董卓亲率大军与之决战,结果被孙坚重创。眼见事不可为,董卓狼狈向长安方向转进,留下吕布殿后。孙坚继续进军,吕布不敌败走,孙坚夺取雒阳。

  望着已成废墟的大汉帝都,孙坚百感交集。他命令部队修葺被破坏的皇陵,清扫宗庙,并最后一次作为大汉臣子,以太牢之礼祭奠这个自己曾经无比热爱的国家。

  传闻孙坚在雒阳期间曾偶然发现传国玉玺,后藏匿于夫人吴氏(吴国太)手中,袁术称帝前,从吴夫人手中夺走了玉玺。袁术死后,其部下徐璆投靠曹操,并将玉玺献给朝廷。此事真伪,历代颇有争议。反正我不信,但我没证据!所以仁者见仁吧,不争论了。

  

  讨伐董卓,孙坚最为积极,战绩最为耀眼,忠勇之名传遍天下,而这正是他想要的。出身不够,名望来凑,这是乱世生存的基本要义。二袁门第显赫,四海扬名,于是群贤毕至,争相依附,具备了问鼎天下的资格。孙坚没有他们这么高的起点,所以必须在名望上下功夫。群雄避战,凸显孙坚之忠义,打败董卓,彰显孙坚之勇武。依托袁术这棵大树,孙坚的羽翼将日渐丰满,终有展翅翱翔,直入九霄的一天。

  乱世揭幕,将星陨落

  攻克雒阳,孙坚达成了既定战略目标。董卓西窜长安,沿途层层设防,孙坚兵力不足,无力继续征讨。加之二袁矛盾日益激化,中原混战在即,再与董卓拼消耗已经毫无意义,于是孙坚便将大军撤回鲁阳,既可积蓄实力,亦可防备董卓卷土重来。

  早在孙坚与董卓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讨董联军内部已然分崩离析,由于二袁势力急剧膨胀,各路诸侯争相依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

  彼时,两大阵营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豫州则成了破局之地。兖州刺史刘岱倾向袁绍,若能夺取豫州,那么兖州、豫州、冀州便连成了一体,袁术与盟友徐州刺史陶谦的联系将被切断,同时还要面临被荆州刘表夹击的可能(刘表做梦都想把南阳收回来)。而袁术占据豫州,则可与徐州联动,攻取兖州,从而与幽州公孙瓒夹击袁绍(公孙瓒觊觎冀州已经很久了)。

  正因为豫州的战略价值极为重要,所以袁绍趁孙坚不在豫州之际,任命会稽人周昂(也有说是周昕、周喁,争议较大)为豫州刺史,攻取阳城(孙坚在豫州的治所),拉起了二袁争霸的序幕。

  孙坚闻知此事大为恼火,当即挥师北上,击溃了周昂,夺回了阳城。此战,袁术派遣公孙瓒堂弟公孙越(公孙瓒此前因得罪袁术,遂派堂弟率领数千兵马归附,以示求好)协助孙坚,结果公孙越运气不佳,被流失击中,死于城下。公孙瓒闻讯后,悲痛万分,将堂弟之死归咎于袁绍,双方之间持续数年的生死之战自此爆发。

  有了公孙瓒的牵制,袁术得以腾出手来,立即派遣得力干将孙坚南征,解决心心念念的荆州问题。

  刘表入主荆州后,知道与袁术之间必有一战,于是便将治所由武陵郡的汉寿迁移至南郡的襄阳,襄阳扼守荆州咽喉,依托汉水,可有效抵御来自袁术的威胁。(刘表两大臂助蒯氏与蔡氏的核心力量都在襄阳,而且刘表对荆南四郡的掌控力度较弱,这都是他迁移治所的原因之一)

  

  公元192年,孙坚大军压境,刘表急令江夏太守黄祖于汉水以北的樊城、邓县一带布防。黄祖不敌,接连战败,孙坚顺利渡过汉水,围困襄阳。

  刘表没想到孙坚如此骁勇,于是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同时令黄祖夤夜出城,去往周边郡县调兵驰援。黄祖二次归来,孙坚又一次将之击败。

  眼见黄祖逃窜,孙坚未及多想,奋起直追,结果在岘山遇伏,中箭而亡,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不胜唏嘘。

  

  主将身亡,大军撤退,襄阳危局得解。孙坚之死,让袁术吞并荆州的计划破产。时移世易,他此后再无机会染指荆州。

  孙坚侄子孙贲在叔父死后,率领孙坚部属投奔袁术,袁术表奏孙贲任豫州刺史,令其代管孙坚的部队。随后,孙贲扶孙坚灵柩去往曲阿(今江苏丹阳,孙策与家人为避战乱,迁居至此)安葬。

  守孝期满后,年仅十七岁的孙策继承先父遗志,投靠袁术,江东小霸王的传奇人生就此展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