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学渣逆袭成学霸,这条经验最重要!

  经常遇上一些家长来问我:

  孩子课后时间本来就很紧张了,性子还很慢,有时一道题想上半个小时,急死个人,这太影响速度了,作业都做不完,更别说做其他事了,这怎么办呢?

  我想先讲讲自己小时候学数学的故事。

  我小学时成绩并不好,其实那时候的数学作业量和题目难度,和现在的小朋友没法比。考核的主要是计算,而计算却是我的弱项,做得又慢又容易出错。

  到了四五年级,出现了应用题,比起计算,我对应用题更感兴趣。有时遇上一道题,还会琢磨上半天,但在老师和大人眼中,经常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我小学是在上海读的,住在上海外婆家。我妈妈在杭州工作,还要带我妹妹布丁妈,非常忙碌,再加上当年没高铁出行不便,一年会来看我一两次。

  每次看到我的考卷,她都会叹口气,倒也没多说什么。虽然我比较迟钝,但也能感觉到她的失望,对我的学习没报太大期望。

  但出乎我妈妈意料的是,由于喜欢思考,我的后劲很足,从初三成绩突然就逆袭了,特别是数学。

  我预习和复习功课时,会把书上的概念和定理先读一遍,然后自己推导一遍,看看有什么疑问,然后自己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这些疑问,直到想明白为止。

  到了高一,我当上了数学课代表,每次大考数学都是90多分。我高考那年数学很难,我比很多理科学霸考得高。

  但我数学的高光时刻并不是高考,而是我参加北大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时。

  当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是张维迎教授,最近故去的厉以宁教授也在学院里教课,我非常仰慕这二位老师,立志一定要考上。

  我面临最大的拦路虎是数学考试,其中初等数学约占30%,是中学学过的;但占试题约70%的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等,我压根都没学过。

  我报名时距离考试只剩3个多月了,怎么办?

  我咬咬牙——拼了!自学!

  那时候我在央企工作,公司还派我去美、加、阿根廷出差。同事都在飞机上睡觉看电影,我却带着本高等数学书和练习册,在飞机上拼命看书做题。

  花了两个多月,我觉得基本搞懂高数了,就又抽空复习了初等数学,毕竟10年没学了忘了很多。但是我发现,学完高数后,对数学有了一个整体概念,自己的思维好似上了一个台阶。只要稍微看一下初等数学,不仅都能回忆起来,而且看到每道题,都像X光机一样通透明白,非常清楚出题人想要我做什么。

  我想,除了因为学了高数,这也和我中学时爱思考追求深入理解密切相关。

  最后,我以年级总分前10,数学分数前10的高分考上了光华管理学院,超过了大多数理科选手。从此,我高数3个月自学成才的“传奇”,开始在单位里流传。

  在北大上学期间,有一门统计学,因为涉及到很多现实应用,我很感兴趣,也觉得非常有用,学得很认真,每次考试都是班级最高分。

  有人向我请教经验,我就说,其实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真正想明白了就能一通百通,根本不用惧怕任何题型。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楼前的毕业照)

  讲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通过自己的数学学习经验,我悟出了一条道理:学数学最重要的不是记忆,也不是练习熟练度和准确度,而是思考和理解。

  “想”是学数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使孩子想了半天并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代表孩子做的是无用功,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已经得到了锻炼。

  所以,回到最开头的问题,我会回答:

  恭喜你,孩子爱思考,有学霸的潜力,慢慢来才会更有后劲,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当然,我不是数学老师也不是数学专家,我的想法更多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上的。只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专家的提法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想”才是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2022版新课标明确了,数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孩子三方面的核心素养: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有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标修订组的史宁中教授总结说,这三点对应的是数学的三项基本能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

  课标改革的方向,是让数学教育从“知”走到“想”,强调在数学教育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知识时孩子“思考”的过程。

  数学特级教师、北京赫德学校初中部学术长胡赵云,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提到这样的观点:数学和语文的上课方式不能一样,不能通过阅读来学到数学。要学会思考,只能通过不断的思考,才会学到推理、逻辑和模型这些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学知识、概念和原理。

  海南师范大学的张国强教授,是曾经的奥数竞赛省级冠军,也曾获得初高中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和高考数学满分,他也说:当下数学教育不能只讲究套路,而是要注重探索和“想”——

  “其实,学好数学必须要有一股挑战难题的韧性,如果不经常花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去持续思考,去‘啃’一道难题、消化难题,那数学是很难学好的,即使一段时间考了高分,往往是昙花一现。”

  

  最后再说回我自己,在高数自学成才的高光时刻过去数年后,我又遇上了数学学习的低谷期,那是花生小升初我陪他学奥数的时候。

  我发现,比起高等数学,小学奥数在某种程度上还更难辅导。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学过高阶数学的工具,我们大人能用公式、方程和微积分解决的问题,他们却要靠最原始的方法,慢慢推演。

  

  所以我也曾总结说,陪孩子学奥数,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无知者无畏;

  2、智商被打击;

  3、与现实妥协。

  其实和我小时候一样,遇上难题我仍然很爱思考,有时一想就能想上一两个小时。但无奈当时花生学奥数已经晚了,时间不允许,所以为效率只能被迫放弃长考。

  花生在这点上也还比较像我,遇上难题爱思考,到现在也是如此。高中作业很多了,但他往往还是一道难题要想上半个多小时,实在没思路了才看答案。

  虽然影响了效率,但我觉得挺好:与其追求量和速度,不如追求质和深度,必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

  即使是看了答案,也要再过一段时间,完全脱离答案,自己能独立正确写出完整推导过程,才是真正弄懂了。

  

  在ChatGPT崛起的时代,作为人类,不能只追求熟练度和准确度,若论效率,谁能超得过AI啊?培养孩子,一定要多做与探索、思考和原创相关的事情。

  我又天马行空地乱想了:如果学数学和升学、高考脱钩,作业和题目都少一点,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探索和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我和孩子肯定会对数学更有兴趣——

  没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也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呢?